第 1045 章(1 / 1)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雪恋1988 2000 汉字|14 英文 字 2个月前

认为定都长安比定都洛阳更有利于大汉中兴?”

郑玄和襄楷互相看看,点了点头。

“那么,当年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确立大汉为土德的古代帝王排序和其所对应的五德是否可信?”

郑玄和襄楷仔细想了一下,又点了点头。

“孝武皇帝确立大汉为土德的时候,采用的是以黄帝为首的帝王排序,其依据是《国语》、《五帝德》、《帝系》、《吕氏春秋》和《史记》,这种排序和战国时邹衍开创‘五德始终说’时的古代帝王排序是一样的。而光武皇帝确立大汉为火德的时候,采用的是以伏羲为首的帝王排序,其依据是《世经》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对应的五德,其主要出处是《淮南子》、《庄子》、《易传》和《战国策》。”郑玄解释道,“由于《世经》出现的年代和王莽篡汉的年代几乎一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可能……”

郑玄大概觉得后面的话说出来极为不妥,所以说了一半不说了。

曾炩犹豫了片刻,郑重问道:“如果孝文、孝武皇帝是对的,大汉的确应该承继土德,那么定都长安之议是否能得到拥护?”

郑玄和襄楷脸色骤变,目瞪口呆地望着曾炩。

“是不是可以?”曾炩再次问道。

襄楷紧张地喘了一口气,轻轻点了一下头,“不过,《世经》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对应的五德已经流传了两百多年,它的权威性无可置疑,汉承火德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那么,当年光武皇帝是否下诏说,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确立大汉承继土德是错误的?”

“没有。”

“那就行了。”曾炩缓缓说道,“你们看,现在大汉倾覆在即,社稷摇摇欲坠,事实证明大汉承继火德显然是错误的,否则大汉怎么会走到这一步?难道大汉当真要败亡吗?不会,大汉依旧会崛起,所以大汉应该承继的是土德。”

“炩儿……”郑玄难以置信,失声惊呼道,“这需要充足的理由。”

“你们是本朝的儒学宗室,是泰斗,这个理由当然应该由你们来编纂。”曾炩微微一笑,十分自信地说道,“大汉再度中兴是事实,大汉承继土德也是事实,我们不过需要一个理由,需要一个能证明孝文皇帝、孝武皇帝当年确立大汉为土德的依据是正确的理由而已。”

郑玄和襄楷面面相觑,瞠目结舌。

夜已经很深了,大帐内烛火摇曳,曾炩孤寂的身影在或明或暗的烛光里徘徊游移,彷徨而忧郁。

郑玄、襄楷坐在角落里沉默不语,皱眉不展。

《世经》是本朝大儒刘歆所作,班固大师在编纂《汉书》时把它完整收录于《汉书律历志》中,正是为了向世人说明大汉承继火德的依据。上古帝王排序流传了两百多年,要找个理由说它是错误的,可能吗?

[奇 书 网 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

------------

第一一零章迁都之争(四)

第一一零章迁都之争(四)

第一一零章迁都之争(四)

曾炩停下脚步,望着郑玄问道:“老师刚才说,《世经》出现的年代和王莽篡汉的年代几乎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曾炩迟疑了一下,“可能是被王莽篡改了,利用了,是吗?”

郑玄看看襄楷,又担心地看看空荡荡的大厅,犹豫了半天,才慢慢说道:“我研习**多年,几乎读遍了今、古文经学的所有典籍,发现《世经》在上古帝王排序上的确有问题。”

曾炩蓦然狂喜,几步走到郑玄身边,恭敬地说道:“请老师说说。”

“当年,王莽非常欣赏和信任刘歆,拜他为国师,盛极一时的禅让说的发起者和支持者就是他。”郑玄望着案几边的昏黄烛火,娓娓道来。

上古帝王世系的建立,始于战国。战国时阴阳家邹衍按照五行说以五帝配五方,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之序来解说王朝更替。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都以“五德始终说”作为王朝建立的合法依据。

按照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吕氏春秋应同》和《史记封禅书》都如此推演王朝更替:黄帝得土德,夏禹得木德,商汤得金德,周文王得火德,秦得水德。但是这个推演顺序到了本朝中期出现了疑问。

一是从皱衍所构建的古史帝王世系看,所叙述的只有黄帝、夏禹、商汤和周朝四代,刘歆等一帮大儒认为在黄帝之上还有伏羲氏、神农氏和炎帝等古圣帝王,《吕氏奉秋应同》和《史记封禅书》只叙述黄帝以来的四代,未能全部涵盖,因而需向上推演,重新排序。

二是皱衍是按照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相胜之序来解说王朝更替,排列帝王世系的。五行相克相胜,则在政权更替上倾向于“**”。当时王莽势力强大,刘氏皇权岌岌可危。王莽为了给自己篡汉做好准备,先是发起了“异姓受命”和同姓“更受命”的争议,按着又授意刘歆提出了禅让说。刘歆为了给禅让说提供依据,于是创造了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终始说。

从《世经》可知,刘歆排列的帝王世系如下:太昊伏羲氏为木德,炎帝神农氏为火德,黄帝轩辕氏为土德,少昊金天氏为金德。颛顼高阳氏为水德:帝喾高辛氏为木德,帝尧陶唐氏为火德。帝舜有虞氏为土德,伯禹夏后氏为金德,成汤为水德;周武王为木德,汉朝为火德。

刘歆在排定这个世系次序时,先否定了汉兴之初依“五行相胜说”所定汉为土德的说法,确定汉为火德,那么代之者应为土德。王莽在《自本》中自称为虞舜苗裔,帝舜土德。故王莽宜为土德,这样王莽代汉而立就成为必然了。

问题就出现在“太昊伏羲氏”和“炎帝神农氏”之上。

伏羲是上古创世神,历史上未必确有其人,他被列入上古帝王世系,并被推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太昊在古藉中或记为“太皞”,是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东夷部族世居之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一带。)

在大秦朝以前的可靠典籍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瓜葛。荀子生于战国之末,他在《正论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两名共见一书,可见自非一人。

同样,炎帝和神农也是两个人,没有任何渊源的两个人。

最早将太昊与伏羲并称为一体,将炎帝和神农并称为一体的,就是刘歆,他并据此理由在《世经》里建立了一套新的上古帝王世系。

刘歆将伏羲与太昊并称,炎帝和神农并称的理由是什么?

按照刘歆的五行相生的五德终始理论,帝王应从木德始。于是他从两个方面找到依据,一是《左传昭公十七年》上所载的“郯子来朝”推断太昊为古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