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 章(1 / 1)

医疗黑科技 顾屈 2000 汉字|6 英文 字 2个月前

科研人员当做一个长期任务来做了,估计没个三五年,他根本凑不齐团队。

但是他是真不想等这么久,如果哪里能有个现成的团队打包跳槽到瑞康来就好了

“陈总,有的。”

“嗯?”陈长安惊疑的看向了关寇,他只是例行那么一问而已,根本没指望能有啥进展,没想到居然还问出了惊喜来。

“陈总,听说工业园区里有一家医疗器械科研实验室因为投资公司经营不善的原因,已经三个多月没收到后续科研经费了。”

“现在实验室的项目老板打算重新找一家医疗设备公司合作。”

“卧槽,还有这种好事?”陈长安双眼放光的看向关寇,难掩语气中的喜悦之情。

这可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科研实验室,而且有项目老板领头,这可了不得啊。

项目老板其实是一个戏称,正式的说法应该是科研项目负责人,一般最起码也得是个正教授级别的大佬。

牛逼的甚至还有候补院士,乃至于院士。

因为掌握着整个项目组的一切事物,所有研究员都得听他的,所以国外的科研项目负责人一般都被手底下的研究员称呼为boss。

传到了国内之后,就变成了老板。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称呼也没错,毕竟科研项目资金的多寡全靠负责人来跑,而且负责人本来就要负担手下工作人员的所有工资的,确实是老板。

而这家医疗器械科研实验室很显然就是因为原本老板谈好的给他们投资的公司出了什么经济情况,拿不出钱继续投资了。

那一没后续经费,科研实验室如果不赶紧找到接盘的投资公司,那就要面临全实验室一起喝西北风的局面了。

这个消息对陈长安来说可是一个大惊喜啊!

他可非常愿意收编这家科研实验室,哪怕不能收编,达成科研合作也是可以接受的。

按照行业内的基本准则,陈长安负责出钱,科研实验室负责研究,在签好合同协议的情况下,最终研发出来的技术所有权是属于陈长安的!

实验室只享有一笔可观的分红权!

更别提陈长安自己还提供技术了,科研实验室只能作为打工仔,替陈长安试验技术的可行性而已!

只要能签下一个科研合作的独家协议,那只要陈长安能稳定的提供科研经费,这家科研sy市四舍五入就等于是属于瑞康公司的下属科研团队了!

这可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啊,必须把握住!

第三十八章 白秉纯

姑苏工业园区拥有很大的行政面积。

在园区内除了纯工业区之外,还有一片商业区和一片高校区,在高校区内有着非常多国内各种顶尖大学的研究院姑苏分院。

包括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国家队”科研院所15家,和一批国际顶尖高校在园区设立的研究机构。

并且还有很多高新技术研究所落户,比如一些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各种众创空间都已经颇具规模。

其中,由原东科大教授白秉纯带领的:秉纯医疗器械科研实验室,也算是姑苏工业园区内一个较为出名的科研院所。

白秉纯教授是一位光学工程教授,潜心在光学领域做出了不少成果,又因为大部分医疗设备都有涉及到光学工程,所以白教授就自己拉起了一个医疗器械科研团队。

集齐了机械,材料,电子,软件,光学,乃至化学、生物等多个技术领域的研发人员,准备在医疗设备行业大干一番,为尖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出一份力。

原本他都已经与一家叫康泰医疗的大型医药公司谈好了合作协议,每年由康泰出资四千万,提供给白秉纯的医疗器械科研所开展医疗设备的研究。

可是康泰在连续投资了两年之后,就因为公司自身的业务调整以及大环境的改变,准备放弃自研医疗设备这一条路,彻底转型为一家医药设备代理公司。

这一下子秉纯医疗器械科研所的处境就很尴尬了。

他们手上正在研究的,仿制德意志的一款高端医用内窥腹腔镜才刚研究到一半,突然就要面临没有后续资金支持,项目停滞不前的可能。

这可把白秉纯教授教授给为难住了!

无奈之下,他在确定康泰医疗不愿意再继续出资之后,只能向外放出了这个消息,企图找一个新的投资公司。

一开始白秉纯还以为仓促之间想要找一个愿意接手他们研究所的公司没那么容易,毕竟一年四千万的研究经费就像是个无底洞,他自己都不敢保证要持续投入多少年才能有产出。

没有企业能轻易下决定投资的!

但是没想到,事情却进行的非常顺利!

他只不过刚将研究所目前缺合作对象的事情散播出去,立马就有七八家较为大型的医药公司甩着钞票就找上了门。

一下子白秉纯都有点要挑花眼了~

他其实根本没注意,最近五年里,因为苏州工业园区的新政策,着实吸引了一大批生物医药方面的优秀企业落户于工业区内。

而这些企业虽然都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要比瑞康医疗的研发能力强,但是与白教授的专业研究所相比还是较为薄弱的!

这突然有机会可以与一个如此专业的医疗器械科研团队开展合作,园区内的几家较为大型的生物医药方面的公司自然是趋之若鹜。

在陈长安才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已经有六家医药公司找上了白教授,与他细谈了一番合作,甚至有两家还许诺下了一年五千万的科研经费,以及额外四百万的行政经费,也就是开工资的钱。

这个条件就已经让白秉纯很心动了,只不过他还在观望,想看看还有没有开出更好条件的企业。

经过康泰医疗这一次突然变卦,使得白秉纯心里对这些做企业的人信任感锐减了不少。

虽然现在他们许诺的都很好,甚至都可以通过合同确定下来具体的投资额度和待遇。

但是呢,所有企业递来的合同都有一条细则:当甲方觉得投资过于庞大,长期见不到收益,可单方面中止合同!

这条就很有趣了,多少投资算是过于庞大?又多久没收益算是长期?这里头的弹性非常大!

如果白秉纯签了合约之后又是一两年就被撤资,那不是净耽误事嘛!

所以他迟迟没有做决定,就是在考虑盘算哪家最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