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6 章(1 / 1)

医疗黑科技 顾屈 2000 汉字|3 英文 字 2个月前

好奇你为什么要放着高盛亚洲的执行董事职位不做,反而要辞职找新的工作呢?”

“你在投行经营十载,所有的人脉关系都在投行圈里,这样贸然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风险有些太过高昂了吧?”

投行里的职位划分和一般公司不同,经理,副总裁,高级副总裁,执行董事,董事总经理,合伙人等等职务只是一个层级,而并非一个行政职务。

于澄之前担任的执行董事并不是高盛亚洲的董事会成员,而是管理多个项目或团队,承担业绩指标,配合董事总经理层级的工作,算是项目领头人级别的一个职位,已经算的上是高管了。

在他之上的层级只有董事总经理,以及再往上的高级合伙人了!

于澄能用十年时间,做到执行董事的层级,已经很厉害了,前途一片光明,努努力的话,再做几年,董事总经理层级应该不在话下的!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于澄居然放着这么有前途的工作不做,反而辞职了,重新找新工作,这让陈长安有一些费解。

于澄一脸果然如此的表情,在来面试之前,他就已经猜到了陈长安肯定会问这个问题,所以也提前准备好了答案。

他笑了笑,有些感慨的说道:“陈总,您应该知道我们这些做投行的日常工作都是怎样的吧?”

“我在投行里的工作,说到底其实就是看眼光以及靠口才谈判的能力,国内每天都有无数新的创业公司成立,而我要做的就是在这茫茫多的创业公司中,挑选有潜力的项目,和创始人谈一个不错的条件,然后把公司的钱丢给创始人去挥霍,至于剩下的事情,那就和我无关了。”

“不管创始人成功也好,失败也罢,这都是属于创始人的创业经历,和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唯一有联系的也只是纸面上的一长串数字而已,赚了的话我的效绩高一些,亏了的话我需要从其他地方补回来。”

“一开始入行的时候,我感觉这份工作很有意思,有一种上帝视角的感觉,每天都在茫茫多求融资的创业公司中挑挑拣拣,给他们生的希望,同时也为公司赚一笔钱。”

“可能今天投一个生物公司,明天就投互联网,大后天可能投的就是教育机构,看起来好像很厉害,但是就算我投资的项目都成功了,那又能怎么样?”

“这份成功是属于人家企业创始人的,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只能算是我职业生涯中几个成功的案例,只能证明我的眼光也许不错。”

“但是那又如何,也许我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人,但是几十年后,等我退休之后,回顾我的一生,也许我投资过很多出色的企业,最终这些企业也成长为了参天大树,但是却和我没有太深的关系。”

“我投资了很多企业,但是自己却没在任何企业中留下过一丝印记!”

说到这,于澄闭上了眼睛,脸上带着一些憧憬的说道:“我想要亲身参与一家企业的成长与建设,做出一份属于我自己的事业,看着自己亲手栽种耕耘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这种成就感和荣誉感哪怕在投行做一辈子,也是无法达到的!”

一百一十九章 翻译翻译什么叫资本家 (求推荐票)

于澄的这番话,陈长安站在自己的角度,是无法理解的,毕竟他没接触过投行,并不了解这些投行人事的想法。

但是看于澄这么真情实感,他觉得应该都是真心话。

不过他还是有一点好奇的问道:“既然如此,那于先生为什么不自己创业呢,我相信在投行工作的这十年,您应该累积了不少人脉资源,想要创业的话应该也能拉起一批骨干吧?”

确实,一个在投行干了十年的老投资手,各行各业的人脉多少都有一些,想要创业的话,还是非常有优势的。

很多优秀的企业家都是投行人士出身的,特别是互联网行业,特别多投行大佬投身互联网创业。

以于澄的资历和人脉,再加上他年纪也不算大,完全可以试着自己创业,当初老陈也是三十七八岁的时候才开始创业的,创业从不怕晚!

于澄有些尴尬的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创业要涉及到的东西很复杂,不仅仅只是懂得金融运作和会运营公司就能创业成功的。”

“我们做投行的很清楚,一个创业者想要成功,那他一定要有一个好项目!”

“如果让我做一家互联网企业,也许十年前,可能我有机会成功,因为互联网企业主要还是围绕着如何能获取流量,以及如何将流量变现这两点来进行商业运作,这方面我因为做过不少互联网企业的融资,所以还算有那么一些心得。”

“但是现如今的互联网行业大环境已经稳定下来了,二十年的创业风口期已经过去了,现在国内互联网市场,BTA三大巨头已经各自构筑起了一个完整的互联网生态链,很难再出现什么独角兽公司了。”

“能做的互联网项目,基本上这三大巨头都已经涉足了,我实在想不到什么好的项目可以尝试。”

“而新兴行业,像是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智能机器人等行业,现在入场的风险很高,而且我也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足够的资本进场,新兴行业的入场成本太高了。”

“至于实业,我从来没有做过实业,一款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送到消费者手上要经过数十道的环节,这些我都不懂,根本不适合贸然创业。”

“所以找一家需要金融方面人才的大型企业,才是最适合我未来职业道路的选择!”

于澄说的头头是道,陈长安也听得非常认真,在于澄解释完之后,他还十分赞同的点了点头。

于澄说的理由对不对先不谈,至少陈长安觉得他非常的有理智,对自己的事业规划也规划的非常好,没有热血一涌,就下海创业。

不过转念一想,于澄都是三十七八岁的人了,肩上扛着一家老小的重担,显然不会再像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一样那么冲动且热血。

他能为了理想而从投行辞职,走出这个舒适圈,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就已经很牛逼了。

要是换陈长安自己,让他就为了一点志气和理想,就放弃一份年薪超过百万的稳定工作,选择换个行业重新开始,那他肯定是不干的。

理想值几个钱啊?

但是于澄就这么做了,并且做的很果决,没有在找好下家的情况下再辞职,而是直接裸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