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迫在眉睫的是即时战力,因此技法所,计略府,巡查局都可以稍后兴建,之前两位提议因此顺利通过,剩下的两处要兴建何种设施,就要看曹操如何想了。
这不是游戏,可以随便撤除,一旦撤除另建,浪费的人力物力时间,都不是个小数目,在这早期阶段,甚至决定一个势力的生死存亡,不由得不慎重。
“既然诸公无话,我便独专了,”曹操一看下面没人再进言,知晓无人有胆魄承担这最后的责任,因为一旦说了,这设施的兴建就定型了,万一发现那些不足,比如金钱缺少,粮食缺少,士兵缺少,就来不及弥补了,这个责任不是小事。
“一切尽听主公吩咐。”诸人拱手道。
“再多兴建一所兵营,还有一所计略府,此时治安尚佳,技法研究也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诸位认为可好?”曹操沉思少许,开口道。
“主公明见,吾等拜服。”诸人再次言道。
闻言,曹操脸上并未露出欣喜,而是不为人知的叹了口气,便说下一个议题。
“当前我军武将已备,但是尚缺少谋士,哪位可为我引荐啊?”曹操问道。
“禀报主公,我有一友,名唤陈宫字公台,为人智略出众,若是主公征辟之,必有大用。”张邈这时起身开口道。
“竟是陈公台,若能得此人,吾大业有望,望张公为吾请之。”曹操大喜过望,显然他是听说过陈宫的。
李林看到这里,明白这个世界和三国演义有所不同,真实历史上陈宫开始时出仕过曹操,只是后来曹操曾滥杀名士,加上征伐徐州屠戮过多导致其背叛,是一个正义感很强的人,可惜跟了吕布,投错了主公,对他这种性格而言,刘备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惜刘备前期颠沛流离,名望又不足,背景只有一个空名头,实力比起名震天下的吕布来说,差距很大,因此不选择他,也不能说错,后人不能依靠后来的结果去批评他的选择。
如果这个世界还会有类似事件发生的话,李林想到这,心下微微一动,找到了自己独立的契机所在,就着落在这个陈宫上面了。
第五十三章征服三国(四)
商议完杂事,接下来曹操脸色一变,变得凝重无比,两眼之中透出一阵精光。
“诸公,当今董卓乱政,秽乱宫廷,欺凌圣上,迫害忠良,吾欲起兵讨之,汝等以为如何?”曹操沉声道。
“主公明见,诸侯苦董卓久矣,河北袁公,诸位太守,均有此意,主公此时传檄,正在其时。”这时,夏侯渊第一个开口赞同道。
“吾等附议。”对于起兵讨董,这件大事,任何人都没有疑义,本来曹操募兵的理由就是讨伐董卓,当然不会反对。
“妙才所言极是,本初亦早有此意,只是不得名义,既如此,吾曾刺杀董卓,后得圣上衣带诏离京召集群雄,拱卫汉室,既如此,吾将速发讨董檄文,言明圣上有诏书在此,召诸侯共讨董卓。”曹操言语间目光闪烁,打量着诸人。
李林一直一言不发,这是为了熟悉这个世界的种种制度,以免贸然开口,在这种正式场合,触及一些忌讳就不好了。
他知道曹操这时候是矫诏,不过对于诸侯来说,他们需要一个借口,而这个借口也只有刚刚离京的曹操能够带给他们,所以这就造成了曹操第一个散布讨董檄文的事实,其他人难道不想夺取这份名望?只是他们没有名分,想要矫诏也没有人相信。
书写讨董檄文,散布四方,这件事,不是一时之间完成,曹操只是下了命令,自然有人去照办。
“讨董一事已经定下,诸公还有何事要议?”曹操环顾一周,朗声道。
“父亲,我等城池稀少,钱少兵稀,而我陈留附近,尚有数座空城,是否可先派将领前去攻占,以作周旋之地。”这时,大公子曹昂开口道。
“这……”曹操沉吟了一下,捋了一下胡须。
“万万不可,”李林抬头一看,原来是张邈,只见他开口说道,“周围虽是空城,但仍接连诸侯,吾等刚要发布讨董檄文,不可刺激诸侯,吾等为匡扶汉室而来,无朝廷明令,岂可任意征伐?”
“张公所言甚是,此事就此作罢,子修莫再多言,”曹操颔首道。
李林明白,这时候肯定不能像游戏中,毫无顾忌,仗着诸侯结盟,自己肆意侵占空城发展,要考虑各方面的反应,尤其是名望方面,败坏名望的时候做不得,尤其是势力初创。
“既无他事,现在分配各处设施长官,子高,吾观汝对政事颇为擅长,又精通农事,不如先掌管一处农田如何?”曹操这时看了下端坐案后的李林,询问道。
“愿听主公安排。”李林起身拱手道。
“好,若有不通之事,尽可询问诸公。”曹操温言道。
“诺!”李林应声称是。
很快其他人也各自安排了政务,包括要新建的设施,由谁监督,都一一讲明。
军议后,又是一次宴席,宴罢,诸将各自回到自己宅邸。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李林便去农田监管,查看各种作物的长势情况,这里的气候条件,农田能收割两次,分别是六月底,十月初两次,到了城外农田处,和农户一问话,他才发现自己特技“耕作”起作用的方式。
他发现凡是他巡视过的农田地块,不容易滋生害虫,作物生长的更为茁壮,更为抗旱,他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归结到这个世界规则如此。
至于水源,则是有一些兴修好的水利设施,平时要注意维护。靠近水渠的,能及时得水灌溉的,在古代来说就是上好的良田,膏腴之地,而远离水源的,浇水不便的,则是一些旱地,薄地,只能靠天吃饭。普通农户能有数亩良田便不得了,大部分都是几十亩的贫瘠之地,好地都被豪强地主占去了。
他也见识到了乱世中普通平民的生活,中原大地刚刚经历过黄巾之乱,随处可见被损毁的村庄,路边的枯骨,真是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可惜做这首诗的曹操本人,称霸道路上同样对百姓酷烈,动辄屠城报复,可见其矛盾性,难怪后人褒贬不一,争论不休。
普通百姓家,能有余粮过日者,便可称为中户之家,多数都是每日勉强糊口,一顿有一顿无,面无菜色,见之不忍。
李林借助系统统计,得知凭借这时候的生产力,如果分配得当,大多数人是能够衣食无缺的,否则汉朝也不会达到三千万的人口数量,可见一个好的社会组织,对于普通百姓是如何重要。
李林明白,自己想要在三国立足,进而统一这个天下,现在毫无根基,那些世家豪族,是不可能投靠自己的,没有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