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3 章(1 / 1)

长生处处开宝箱 柴余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个月,这天来到金陵。

金陵古城风景名胜颇多,李白索性找个客栈住下,准备慢慢游览。玩了几天,听说有座凤凰山,曾经有凤凰出现,极为神奇,这天一大早便直奔而去。

到了凤凰山,山上有一凤凰台,站在上面可以看到远处江水。望着悠悠的江水,以及凤凰山景色,李白不禁诗兴大发,当即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原本是咏景,但毕竟刚刚被免官,一时间还放不下。所以最后两句,不自觉的又开始感叹时下朝政。

“好诗!好诗啊!”

李白这里正郁闷呢,旁边忽然传来鼓掌赞叹的声音。李白扭头瞥了一眼,一个毛头小伙子。

实际上,这人也已经三十岁,只是李白比他大了十一岁,这才看他年轻。

“兄台好文采!好诗啊!”

那人走到跟前,又是一阵赞叹,双眼几乎冒着小星星,一脸兴奋地看着李白。

“随便作的,也不算多好,偶尔解闷而已。”

李白摆摆手,心道这首诗也就凑合,比起他之前那些差远了。这年轻人没个见识,如果吟的是《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之类的,还不知这人得兴奋成啥样呢。

“随手拈来,就能有此佳作,兄台果然大才啊。”

“看你也是个读书人,也别光顾着夸我,也作一首看看。”

“这……好吧!”

李白嫌这人烦,故意说了这么一句。但是没想到,这人竟然答应了。

李白斜眼看着他,心想这人还真敢来。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虽然一般,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是上上之作。有珠玉在前,这人还敢抛砖?

“那我就也以凤凰台为题,作诗一首。”

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

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

……

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

“咦,好诗啊!”

原本还看不起这年轻人,但等他这首五言古诗吟完,李白登时眼前一亮。十四整句一气呵成,同样的托物言志,同样的忧国忧民。相比之下,绝对不在他那首《登金陵凤凰台》之下!

“这位兄台,敢问高姓大名。”

瞬间有种遇到知己的感觉,李白微微拱手,态度已经极为客气。

“不敢当,在下姓杜名甫,字子美,襄阳人士。”

年轻人报上名字籍贯,接着也拱拱手。

“还未请教兄台?”

“哦,我姓李名白,字太白……”

“啊!我的天呢!您就是李白!”

李白这里正要介绍籍贯,年轻人忽然一声惊叹,瞬间满眼都是小星星。

李白被后世称为‘诗仙’,此时年过四十,已经有许多佳作问世,在整个大唐境内也已经很有名气。

而这名年轻人,正是日后的‘诗圣’杜甫!在后世之中,唯一可以和李白比肩的伟大诗人!但是他现在还相对年轻,名声不显。

正所谓同类相吸,同样是满怀才情。对于李白这位前辈,杜甫一直仰慕崇拜的很。没想到今日游览凤凰台,竟然偶遇偶像。后世的诗圣,瞬间变成了小迷弟。

“李白李白,我现在还想作首诗。”

“子美兄快快吟来,必定是上乘佳作。”

“嗯嗯,这首诗名叫‘赠李白’!”

“额,子美兄不必如此兴奋。”

……

在这个时代,偶然的机会下,两位伟大的诗人偶遇,只是气氛有些稍显尴尬。

过了好一会儿,好在,见到偶像的激动心情稍稍平复,杜甫总算是恢复了正常。虽然比李白小十一岁,但同样是才高八斗,两人便平辈论交。

“太白兄,今后不知有何打算?”

“我今也是无官一身轻,准备到处走走,游览大好河山,同时也学古人访仙求道。”

“太白兄果然好兴致,我刚好无事,不如陪太白兄到处走走。”

“如此甚好,有子美兄作陪,真乃人生一大美事。”

……

两人越聊越投机,索性约定结伴同游。在凤凰山逛了一圈,眼看已经中午,也觉得肚子有些饿了。又一起下山,去找吃饭的地方。

“太白兄,那里有一个小饭馆,不如去那里吃点。”

“只是不知有没有酒,今日得遇子美兄,若是有美酒助兴就更好了。”

两人说着话,直接迈步进了路边小店。只见店面不大,只要两张桌子,店里一名白须老者正是店主,此时坐在小板凳上昏昏欲睡。

“店家,可有什么吃食。”

“店家,可有好酒!”

两人坐下,招呼那店主。

店主猛地一个激灵回过神,这才发现有客人来了。

“小店简陋,没有酒水。”

店主给倒了两碗茶水,笑着说道。

“倒是刚好蒸的黄粱米饭,再有一刻钟就得了,就着小菜倒是可以充饥。”

“这……好吧,就这样吧。”

没有酒水,也没有像样的饭菜,实在不美。但这里方圆几里就这么一家小店,两人又饿的难受,也只能点头应允。

店主点点头,提着水壶回去。两人则继续聊天,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但是不知为何,聊着聊着,望着炉灶上黄粱米饭的腾腾白汽,忽然有些困倦。下一刻,两人往桌子上一趴,就着门外的阳光,就这么睡着了。

“咦,陛下终于发现我的才干,封我做了苏州知州!”

李白猛然清醒,但发现已经身在苏州,而且被封为苏州知州,让他治理一方。

怎么忽然到了这里,又怎么忽然被封官。李白也不愿多想,接着便走马上任。

此时正是盛世天下太平,但一州事务,也实在多的数不胜数。为了做出政绩,事情不论大小,李白都是亲力亲为。

所有心思都花在政务上,一天只睡两个时辰。如此一晃三年,苏州在李白的治理下,已经是百业兴旺、夜不闭户。

但此时的李白,由于太过劳累,才刚四十四岁,就已经早生华发。

不过好在得到回报,李隆基一道圣旨下来,将李白调往长安,再次委以重任。

接下来,李白更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而对于他的表现,李隆基也很满意,不断地给他加官进爵。

等到十年之后,五十四岁的李白,此时已经官居宰相。

“我是宰相了?”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李白一时间竟有些反应不过来。

但不容李白多想,接下来是更加繁忙的政务。而且随着身居高位,此时已经没有小事,每件事都关系亿万黎民的死活。

李白越发不敢懈怠,如此等到第二年,身体便已经百病缠身。才五十五岁的李白,看上去已经七八十岁的样子,而且不断地咳血。

就算这样,李白仍是鞠躬尽瘁。结果又硬撑了一年,终于一病不起。

“爱卿,你好好养病,朝中事务不必劳心。”

病榻之上,看着李隆基离开,李白忽然陷入呆滞。

“我这十几年,都做了什么?”

回想起来,这十几年里,他好像一直在永远做不完的政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