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匈奴使节团
五月已经过了,六月中旬,边关接到了第一个使节团,开始了漫长的使节团接待事宜。
谁也没有想到,第一个到达大秦边境的竟然是匈奴使节团此使节团很有礼貌,按照中原人的传统,持节而来,一百人的使节团,就有九十个护卫!
倒不是怕大秦如何,他们人再厉害,九十个人能干什么?
但是他们却派了九十个人来,目的是彰显他们匈奴人的勇猛,因为秦国规定,使节团最多人数就是一百。
于是他们派了足数的人前来觐见。
但是来送他们的人却有一万多个!
到了地方,使节团一百人往前走,后头一万人驱赶着进献给秦始皇的一千头牛,一万头羊。
开门呢,这一万匈奴人进关,谁能保证他们不打起来?
不开门,人家是使节团,来觐见你们皇帝的,你不能挡在成门外吧?
这是匈奴人的想法,他们还真想趁机掠夺一番,因为部落里这一年以来,嘴里都快淡出鸟儿来了!
没有盐巴啊!
以前吃苦巴巴的盐巴都觉得美味,后来吃到了水晶盐,没有苦味的那种,更美好了!
但是很快,水晶盐没了,吃回了苦味的盐巴!
再后来,连苦味的盐巴都见底了!
如今的一捧盐巴都能换两头牛了!
巧了,如今守在北边的是蒙恬,去年是李牧,如今调走了,李牧去了东边,桓骑和辛胜在东南,辛胜单独训练一大波水军。
蒙武去了南边,项燕他们调到了西边,跟西北的王贲挨着,中间还隔着几个武将。
蒙恬是羸政身边长大的,跟羸政的关系非比寻常,若是换了李牧,他可能会考虑一下,但是守关的人是蒙恬!
“这些是什么东西?”他是用大喇叭对着城下的人喊的,声音很大,顺便,指了指那些牛羊。
下头的匈奴使节团可没有大喇叭这种扩音神器,还惊奇的认为秦军统帅嗓门挺大啊!
于是抻着脖子嗷嗷喊:“给秦国皇帝陛下的礼物!”
“你们觐见就给这个?我大秦地大物博,牛羊无数,用不着!”蒙恬干脆的拒绝了:“而且我们皇帝陛下平日里吃东西也很讲究,不用这样瘦弱的牛羊!”
“再瘦弱的牛羊,也是我们匈奴人对大秦皇帝陛下的尊敬!”对方扯着脖子吼,嗓子都带上破音儿了。
“既然如此,你们让牲口从小门进来吧!”蒙括一看没办法,对方都扯到了羸政的身上了,他拒绝了一次,不能拒绝第二次啊!
若是换了李牧,这些贡品绝对不敢让人走小门,毕竟小门太小了!
先说一下边关,这个关卡是建在两山之间,旁边山高险峻,又有长城为依托,根本攻打不上去。
只有关卡,是建在通道上的,可是城高墙厚的,人家不主动打开门,他们就是拼死也没用!
李季阳对长城的修筑可以说是最尽心尽力的,用的全都是大青石块子加高标号的水泥!
那叫一个结实啊!
大门是精钢铸成的,死沉死沉的还不算,平日里开大门得两百多号人掰转钢索才能拉开!
就凭外族人那木头撞城车,就是撞碎了它,城门都不带动一下的!
大门如此,旁边各有两扇小门,其中一个是很大的,可以并行通过车辆,这是运送门,例如来回走车马,运送军需等物另一个就真的是小门了,很小,只能通过一个独轮车的大小,连马车都出不去!
对外那一面,就开了那个小门儿!
匈奴人眼珠子差点瞪出来!
这么小个门儿,一次只能通过一头牛!
“来,你们把羊一头一头的赶进来,牛也一样,非使节团人员就不必进来了。”蒙恬在城门上得瑟的不得了:“以免引起误会!”
城墙里头,围了好大一圈人,各个手持秦弩,十连发的秦弩,一箭能射穿三尺厚的木板!
更逞论人的血肉之躯了!
门所在的地方,按照秦国的建筑风格,是有长长的甬道的,这甬道就是最好的防御段。
这段地方,最多两个人同行,三个人就得侧着身体走路了如果匈奴人真的要强攻,哪怕他们攻破了小门,进来也是待宰的命!
匈奴人看着那小门儿简直无语了!
当然,使节团的人必须要进去,不然盐巴等物他们还要不要了?
等他们进去了更是脸色大变,这样的建筑方式,他们从来没见过!
而且他们在匈奴的地盘上走的一路艰辛,又因为新换了单于,内部刚稳定下来,人心好不容易齐了,也该克服一些困难了。
例如到中原地区去转一圈,抢点什么回来?
可是没办法,打不进去,如今派使节团,未必没有先探看大秦一方的虚实的意思。
而且他们被秦国新兵团一万人光临过,当时就宰了现在单于的父亲,不然现在的单于恐怕又有的忙了……。
可是他们对大秦自知甚少,原来手里头那点中原人,被人救回去了,现在投靠他们的中原人,有些是中原流亡的贵族,有些是王室,反正没有几个有用的。
倒是这次使节团来,他们指点了不少,例如使节团需要持节,这个可以让他们安全无虞。
可是他们刚进了城门,就有翻译官来了,跟他们大声宣读了一遍《秦律》!
这一站就是半天,等宣读完了秦律,牛羊也都进来了,城门一关,外头的人,真的是一个都没放进来!
更让匈奴人惊讶的是,对方用的是地地道道、标标准准的匈奴语!
让他们想说自己听不懂不想遵守秦律,都没法开口!
这么一来,他们这么些人就犹如野马被套上了绳子,行动绝对不自由了!
剩下的时间,他们带着牛羊赶路不方便,蒙恬直接说了:“我们皇帝陛下手下你们的礼物了,但是他转手就上次给了我们,所以这些牛羊,都本将军宰了,给大伙儿吃个肉啃个骨头!”匈奴人:“……!”
结果火头军不愿意了:“将军,这牛羊太瘦了,没多少肉,净是骨头!都不值得一吃!”
匈奴人:“……!”
“这大夏天的吃牛羊肉上火,不如养在后头的牧场里,养好了再吃,今天天气热,不如喝点绿豆汤?里头让人多放点冰块,正午执勤、巡逻的一人多给一个棒冰消暑……。”副将提议:“使节团的人看着……穿的也挺厚哈!也给点冰棒,路上含着吃,到驿站就好了。”
匈奴人:“……!”
这是夏天啊!
边关竟然有冰!
而且不是单、独、给、主、将、使、用!
那意思是,连巡逻的小兵都能使用冰来消暑!
那他们呢?
连单于都不能在夏天用上哪怕一块冰!
要不怎么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翻译官带着他们一百人的使节团,走在宽阔的水泥大道上,护卫三千人,将一百人围得厚厚的!
但是水泥大道那叫一个宽敞啊!
两边杨柳依依,遮阳避光凉爽,赶路也不怕晒着。
匈奴人一路惊奇不已,看到大路仿佛没有尽头一样,一个个鹌鹑似的,心里觉得单于的打算怕是不成了。
到了第一个驿站就更傻眼了!
因为驿站都是接待军中和官员的地方,李季阳将每一个驿站都打造成了小城池的模样,这里又靠近边关,所以是第一等驿站,更大,简直就是个城池!
偏偏里头都是秦军!
据说这些都是“驿卒”!
他们到了地方,已经是太阳要落山的时候了。
于是进了驿站,发现驿站每一间屋子都很好,都有放置冰鉴,凉爽,通透,洗漱,更衣后,翻译官们发现这些匈奴人竟然只有两身换洗的衣服,而且都不怎么新鲜了,料子倒是不错,竟然是素缟的,只是这玩意儿,好像是家里有孝的时候才穿的吧?
他们竟然不懂这个,不过素缟的确是很凉爽……能不凉爽么!
驿站有规定,有驿站之地,均设驿丞。
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迎送之事,但是不入品。
可是驿丞也是精心培养出来的人才,他借着拜见的功夫,仔细看了看这些使节团的人,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就派人出去送信了……。
使节团的人还在一路吃惊一路忐忑的走在秦大道上,咸阳城已经接到了消息。
“……使节团身穿鲁地所产上品素缟,又有替换衣服,均为罗、绮、锦等,看其材质,均系原赵地特有……。”
羸政让人将这份密报给大臣们看了一圈:“诸位卿家,怎么看?”
“匈奴人并不会纺线织布,他们跟原来的赵国也打了许多年的仗,有些赵国特产无可厚非。”甘晶看过了后评论发言:“只是,自从我大秦平定了赵地,就竖起了坚固的长城,这都多少年了?他们就算是有些存货,如今也该……。”
众人都纳闷儿。
其实这个时候,越是昂贵的布料越需要精心养护,不能捂着,会生虫,因为全都是纯天然制作,连染色都是草木汁儿;不能潮湿,会发霉和腐烂!
洗的时候不能太用力,但是还要洗干净……。
各种不方便不说,古代的染色剂因为是纯天然,过几遍水就褪色了,所以贵族们的衣服都是一整治便是几大箱子,其实真正能上身穿超过一年的都少!
平民们的就不同了,几乎都是原色,又自家织的厚实,倒是不用精心养护那么麻烦。
“所以,他们那里有中原人!”蒙骜老爷子立刻就断定了:“而且这中原人,恐怕还是个贵族!”
“不错!”王颌老爷子也道:“匈奴人那里就算是有会纺线织布的妇人,他也没桑麻,蚕茧,怎么织?唯有带着大量东西过去的贵族,给他们一些,以求得庇佑!”
“恐怕不止是一个!”羸政却道:“而且那些人,日子恐怕也不好过了,匈奴人的衣服都是半新不旧的,他们来大秦,肯定穿戴都是最好的,他们都这样了,那些贵族恐怕也没什么新的东西给他们了,这样的人在匈奴也没什么大用……。”
众人一想,可不是么!
匈奴人特别狼性,他们讲究的是弱肉强食,听说冬天里如果遇到了雪灾,最先被丟进风雪里冻死的就是老人和弱者,其次是女人,最后是孩子!
青年和壮年人,反而要努力存活!
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有了马匹和弯刀,弓箭,他们匈奴人的青壮年就能再次拥有女人和孩子,牛羊以及财富。
当然,等他老了,再遇到天灾的时候,就该他去死了。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