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89 章(1 / 1)

他从末世来 竹茶 2000 汉字|282 英文 字 2个月前

和对比英国和新西兰的炸鱼和薯条有啥区别。想想,英国胃也挺可怜,闻名于世到走进各国教学课本的“国粹”竟然是炸鱼和薯条(fishchips)。

  都说英国盛产“黑暗料理”。不过,相比鳗鱼冻,以及血肠、哈吉士(haggis)来说,炸鱼薯条就弱爆了,它顶多是长得太过粗糙简陋,乏善可陈而已。华国人吃饭都讲究个色香味。反观炸鱼薯条,整体的色彩单一,香气油腻,味道……嗯。

  没有味道,需要手动来点盐和醋,所以,你知道的,这种菜端出来简直可以给零分。不过,错不在于这个菜是多简单,“错”在于它被披上了英国国菜的称号,由此可见英国人在吃的方面……嗯,真的很值得同情。虽然是国粹,但是这家老店的价格真心贵。

  其他店里几镑就能搞定的东西,在这要翻了三倍。不愧是老店,风格确实很独特,尤其是薯条。不是像现在流行的那种又短又细的样子,而是沿袭着英式传统,把土豆切成了长长的方条状,这也跟英国其他店里卖的不太一样。味道和新西兰的鱼差不多。

第一五〇三节 芽绿

  但是更加外焦里嫩些,份量较足。(也许是因为新西兰大多数炸鱼薯条店被亚裔承包了的缘故吧)炸鱼和薯条正宗吃法是给他们添盐加醋。另外,柠檬可以用来挤在鱼上,还有白色的他他汁(tartarsauce)也是经常出现的配料。在任何餐厅。

  如果看到桌子上摆着reserved这个牌子,就说明这张桌子有人预订了,如果坐上去会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一种行为。他们家做的炸鱼薯条确实还不错吃,虽然价格贵了些,但冲着这个名号,如果你会来英国,如果你只想尝一次他们“引以为豪”的国菜。

  还是选个像rocksoleplaice这样靠谱的好店、老店吧。therocksoleplaice地址:endellstreet,coventgarden,london,wchaj可搭乘地铁在coventgarden站下车。今天身体有些不适,下午点左右。

  就直接回家睡觉了。回复臭美妞看大世界楼臭美妞看大世界楼主发表于:--:day月号伦敦博物馆日今日行程: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大本钟伦敦眼夜景英国国家博物馆(britishmuseum),又名大英博物馆。

  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成立于年,年月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珍品。

  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英国国家博物馆拥有藏品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乘坐northernline或centralline,在tottenhamcourtroad站下车,步行约米。

  乘坐piccadillyline或centralline,在霍本站(holborn)下车,步行约米。距离博物馆比较近的地铁站还有piccadillyline的罗素广场站(russellsquare)和northernline的goodgestreet站。但下车后都需再步行米左右。门票:免费。

  导游讲解器提供中、英、韩、法、徳、俄、日等语种,抵押身份证件即可租用,租金每台成人镑、-岁镑、岁以下镑。开放时间:每日:-:,周五延长至:(月日、月、、日闭馆)用时英国有一高一低一免费。一高是物价高,一低是工资低,一免费是博物馆。

  既然旅行到英国发现物价这么高,那么参观免费博物馆也没什么不好意思。浏览大英博物馆,先从阅览室开始。在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有一个著名的巨大的圆形阅览室[readingroom,原属于大英图书馆。年。由于大英博物馆过分拥挤。

  将大英图书馆[thebritishlibrary从大英博物馆内正式独立了出来,搬迁至了新馆。年整修之后,原属于大英图书馆的阅览室恢复了年时的风华,开放给所有大众。著名的马克思《资本论》就是在大英图书馆里写作完成的。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建筑本身充满特色。

  曾被誉为“一座圆形的荟萃了蓝白金三色的非凡之殿”。站在中间环视四周,给云落的感觉就好象是环幕影院,度满满的都是书!游客到此,都会被震到噤声。很多华国游客都读过小学课本里描绘勤奋、博学的马克思,曾在著名的大英图书馆里写作《资本论》。

  马克思长年坐在一个固定的位子上。思考问题的时候,便一圈一圈地踱步。日久年深。桌子下面竟然磨出了明显的脚印。在这里云落要澄清这个美好传说,根本就没有什么马克思的脚印,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座位还保留着。

  很普通的座位。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更是从未听说有所谓的“马克思的脚印”。从大英博物馆中央大厅出发,找到楼梯后走上去,楼上的和号展厅是博物馆最热门的古埃及馆。埃及馆拥有除埃及本土外最齐全的埃及殡葬文物。

  主要来自于世纪英国探险家们在国外到处搜刮的战利品背井离乡的诸多的神祗和法老的雕塑,摆满了偌大的展厅。至于埃及最著名的木乃伊,那更是多得让人数也数不过来了。大英博物馆里到底有多少来自埃及的木乃伊?

  英国人自己说比埃及陈列的文物多得多。云落没去过埃及。但听人说这话不是吹牛皮的。英国强盗若是能抬得动金字塔,恐怕早也抬过来了。走过埃及馆,似乎也走过了埃及人的信仰和历史。面对满室的展品,似乎只理解了一句话----死亡和永生。

  滚滚红尘中的饮食男女,恐怕谁也不能如同古埃及人那样。彻底而坚定地把死亡看成是通往永生的桥梁。不记得是谁曾说过一句话,对于埃及人来说,死的反面是生,死的正面也是生。如果要问,人有没有灵魂?埃及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不仅有。

  而且永恒。古埃及人相信,每个生命都是由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灵魂——巴(ba)组成。灵魂巴就像一只长着人头的鸟,死亡的时候,巴离开了人体,但留下的尸体依然是巴依存的基础。当巴和肉身在死后的世界里再次结合的时候,死者就会复活并得到永生。

  于是,妥善保存尸体,就成了埃及人走向永生的保证。于是,就有了精心制作和保存的木乃伊。最早的时候,埃及人利用干燥滚烫的沙土来保存尸体。在沙漠中挖掘浅坑,埋葬他们的亲人。当时并不使用棺木,以曲身侧卧方式直接埋葬。

  到了前王朝时期(公元前-年),人们相信死后有来世,于是墓中有了简单的随葬品。在前王朝时期末(约公元前年),出现了以泥砖做墙壁、木柱做屋顶的墓葬。并使用草蓆、柳条篮子保护尸体。当时馆内有连埋葬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