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9 章(1 / 1)

黄金渔场 全金属弹壳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3个月前

了,来了一个比她们还要美貌、还要气质高雅的混血美女,简直郁闷坏了。

秦时鸥才不管,反正有了薇妮,他对这些姑娘就没了兴趣,注意力全转移到渔场里。

这一段时间因为出海,他对渔场没怎么管理,现在闲下来,就打算好好研究一下了。

海神意识转入渔场,先看到的就是一群皇后蟹出现在浅水滩海域,挥舞着爪子在沙里不断刨着。

秦时鸥去看了一下,发现它们在刨一些海蚌吃,刨出来的海蚌有手掌大小,色泽灰白有条纹。

这吓了秦时鸥一跳,这些家伙不是把他的黑蝶贝都给刨出来了吧?赶紧赶开这些皇后蟹,他仔细一看,多担心了,这些不是小黑蝶贝。

正准备离开,结果这些海蚌感受到了海神意识,都纷纷张开了贝壳伸展出躯体。

贝壳展开,伸出来的先是一条肉管,秦时鸥有些奇怪,他还以为贝壳先伸出来的都是它们的冠足呢。

更让他奇怪的在后面,这些贝壳伸出的肉管很长,一直延伸,好像大象将蜷缩的鼻子伸直一样。

展开的肉管又肥又大,海蚌卷动,通过肉管寻找着海水中的海藻碎片,慢吞吞的吃了起来。

秦时鸥一愣,随即明白了这些家伙的身份,这是象拔蚌啊!

对于这种海蚌,秦时鸥是有了解的,前一段时间他一直想养殖龙虾和海蚌,结果沙克告诉他时机不对。

龙虾和贝类的养殖最好是晚秋季节进行,因为这时候的鱼类、蟹类等捕食者新陈代谢低下,进食少,对它们伤害小。要是夏天养殖,虾苗和贝苗一投进去,估计就被大鱼和螃蟹们吃光了。

281.渔场新贵宾

象拔蚌,物种名太平洋潜泥蛤,是远东地区包括华人及日本人崇尚食用的高级海鲜。

从学名就能看出,它的原产地是在太平洋地区,具体产地是在美国和加拿大北太平洋沿海。

以前,北美居民并不吃象拔蚌,所以象拔蚌生长状况良好。但自从亚洲移民开始捕食北美的象拔蚌,使当地的象拔蚌变成濒临绝种。

纽芬兰政府也是从这一点发现的商机,在鳕鱼资源枯竭之后,这也是当时政府为解决渔场危机而引进的商业物种之一。

与娇气的大菱鲆不同,象拔蚌在纽芬兰渔场生存了下来,而且因为这里的海洋有寒流与暖流的交汇,食料更丰富,象拔蚌生长的相当乐观。

可是到了收获季节,一个问题出现了,太平洋的象拔蚌可以生活在浅滩,比如华盛顿州普捷湾内海水域、不列颠哥伦比亚捕捞区。

可是到了大西洋,它们改变了习性,跑去了深海,还生活于沙底。这样捕捞代价就大了,捕捉时得用压缩机将海底沙粒吹开,再派潜水员拾取,人工费非常高。

人工费高其实纽芬兰政府也不怕,只要在远东地区能卖出高价格,不就行了?有得赚嘛。

坑爹的事情发生了,1996年,中国渔业局从北美引进了这种海蚌,开始人工养殖。

而且,中国北方有很多海区适合其生长,这样只要引进种蚌,进行人工育苗生产。再采用升温刺激法,蚌苗的孵化率可达80%—90%。然后种入渔场,等着收获就行了。

至于收获时候的高人工费?哈。不好意思啊老加兄弟,俺们中国别的都贵就人工费便宜。再者,象拔蚌好像还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到了中国沿海地区,它们也不去深海生存了……

纽芬兰政府当时就瞪眼了,还种不种象拔蚌?不种,事实证明这玩意儿在纽芬兰渔场长势喜人。种,拿什么和中国货去争?人家人工费便宜还不要运费,价格战能打的纽芬兰吐血。

后来象拔蚌在纽芬兰渔场就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政府索性不管了,如果有渔场捕捞上来,那就包装一下当做高档食材运到远东,没有捕捞那就算了。

这就是大秦渔场有象拔蚌的原因,秦时鸥绕着渔场转了转,发现这东西还不少,从近海到深海都有。近海水域是象拔蚌幼苗,深海则是成年象拔蚌。

成年象拔蚌可是大家伙。那贝壳长度能达到四十公分,重量接近十公斤!

秦时鸥就在深海区看到了不少这种大蚌,当然这很正常,毕竟象拔蚌是能存活一百五十年的老寿星。

当然。大多数的象拔蚌还是一公斤左右,这种大小也是最好吃、肉最嫩的时候。秦时鸥派出枪乌贼苦工团,抓了十几个送到海滩上。他去捡来晚上做着吃。

发现了象拔蚌这个意外收获——这可真是意外之喜,对于纽芬兰政府来说。象拔蚌是鸡肋,对秦时鸥来说。这可是宝贝。

象拔蚌价格高昂,纽芬兰海域出产的因为深海污染少、纯野生、纯天然,价格更高,如果只论肉的价格,比蓝鳍金枪鱼还要贵。

这样,以后到了收获季节,大秦渔场的这些象拔蚌,可以给他增加很多收入。

至于纽芬兰政府最头疼的捕捞问题,对他来说很简单,枪乌贼苦工团出动就行了,一天给你捞上五千公斤没问题。

心情好了,秦时鸥就开始给大象拔蚌们输入海神能量,这些大蚌就是种蚌,繁衍还得靠它们。

除了象拔蚌这个意外之喜,其他方面渔场变化不大,无非就是鱼儿更大了,估计明天春天就可以卖鳕鱼了。

黑蝶贝在珊瑚礁海区生存的很好,秦时鸥看了看,一些大贝里面都有圆滚滚的黑珍珠。在他眼里,这可不是黑珠子,而是金灿灿的金珠子。

看到黑蝶贝,秦时鸥忍不住想起了乔治浅滩的巨大扇贝,那东西味道真不赖,有机会看看能不能引进。

鹅颈藤壶们挂在珊瑚礁上长得也不错,食料充沛,秦时鸥准备等它们生殖的时候,就将它们往码头上引。

对于鲨鱼鲸鱼和船之类,鹅颈藤壶是寄生虫,但对于码头,这东西就是保护衣,可以帮助码头抵御海浪侵袭。另外,它们在码头上生长,也更容易采摘。

告别岛西北端的巨藻丛林中增加了很多鱼类,秦时鸥奇怪,这里可是海蟒们的地盘,怎么这些鱼还敢到这里来生存?

翻车鱼给了他答案,这些鱼的生存地有共同特点,那就是围绕在翻车鱼周围。

秦时鸥靠近翻车鱼,能通过海神意识感觉到,这外貌丑陋的东西,能分泌出一种酶类。

这些酶类离开翻车鱼之后不会失活,它们可以在海水中存活一段时间,其他鱼类吞食这些酶类,可以用来治疗伤病。

就连海蟒都时不时的跑到翻车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