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泄不满。
欧阳朔也没去管,匆匆用罢午膳,就又回到书房。刚回到山海城,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欧阳朔就连午休的时间都省了。
回到书房,欧阳朔这才拿起早上柏南浦整理的奏折,一一批阅起来。
半年来,中国区风云变幻,山海城自然也不是真的无所作为。欧阳朔出海之前,给四大总署下达的任务,都一一完成。
在卫鞅的日夜操持下,《领地法典》推行的非常顺利,法的概念已经开始渗透到百姓心中,法的威严已经初步显现。
卫鞅的做法是,一边大力宣传《法典》,一边真刀真枪上阵。对犯法者,无论是谁,无论职位高低,一律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法典》刚颁布时,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士绅官吏,对《法典》一时都有些不适应,领地触犯法典者,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人。
有小偷小摸的,也有**掳掠者;有巧取豪夺的,也有行贿受贿者。内政署的做法是,不论罪大罪小,一个都不能放过,全部抓起来受审。
如此,领地各郡的监牢一下变得人满为患。内政署官吏忙的是晕头转向,要审理的案件实在太多。
为此,卫鞅果断下令,由内政总署组建两个巡回法庭,下到各地,专门审理各种棘手的案子。
一时之间,领地风声鹤唳。
《法典》针对的不仅是原住民,对领地玩家同样适用。为此,卫鞅特意叮嘱户籍司,加强对异人的户籍管理。
但凡是在领地登记造册,领了户籍的,就必须服从《法典》。没有登记的异人,则一律被视为非法人员,限其三日内离开,否则就要被强制驱逐。
前不久,宋家的一位子弟宋剑,仗着堂姐宋佳的地位,在山海城惹是生非,当街跟商贩发生冲突。一怒之下,拔剑将小贩刺死。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按古代说法,现在的山海城就是天子脚下,宋剑竟敢如此草菅人命。
当即,宋剑就被山海城治安司的衙役抓拿归案。
抓捕过程中,宋剑甚至拘捕,神情嚣张的不行,一个劲地囔囔:“我是你们君侯的小舅子,你们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竟敢抓我?!”
衙役听了,有些踌躇,向带队长官请示,“大人,您看这怎么办?”怨不得衙役犹豫,搁古代,宋剑也算是皇亲国戚了。
负责此次抓捕行动的,正是日后的三神捕之一,山海城内政署治安司司长赵奎。赵奎眉头都没皱一下,直接下令:“抓起来,出了事我扛着!”
以赵奎对君侯的了解,是绝不会包庇这样的害群之马的。
“诺!”
有了上司命令,衙役胆气一下状起来。
三下五除二,宋剑就被抓拿归案。山海城的衙役可是由军士转职而来,战力强悍,又岂是宋剑这样的草包子弟能比的。
山海城内政署的效率非常之高,次日,内政署提刑司就做出了对宋剑的宣判:杀人偿命,按律当斩!
消息一出,立即震动了整个山海城。
当天晚上,宋家老太爷就进了南疆都护府,跟宋佳求情。
两人是如何谈的,外人不得而知,只知道不到一个小时,宋老太爷就脸色铁青地离开了都护府。
次日一早,宋剑就被公开执行死刑,斩首示众。
这一下,彻底震慑了山海城的一众宵小之辈。道理再简单不过,连宋剑这样的皇亲国戚都难逃死刑,他人又怎能幸免。
一时之间,《法典》的威严瞬间高涨。
半年时间,此类案件还有三四起,无一例外,内政总署都没有徇私。
通过铁面无私的断案,卫鞅领导的内政总署,顺利将《法典》推行下去。期间宋佳的做法,赢得了卫鞅的赞誉。
------------
第六百八十四章 工业萌芽
除了内政总署,军务总署也成效显著。
领地扩军目标早已完成,各地被抽调的警备师团,一一重新组建完毕。三大集团军总部驻地的后勤补给中心,也已建设完毕。
海量的物资,陆续运抵前线。
于此同时,持续了三个月的军中大比武,月前已经决出团体赛冠军,六大军种的冠军以及全军总冠军。
除了总冠军,也就是全军“武状元”,需要等到欧阳朔亲自颁奖,其他冠军已经获得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获得军职晋升。
比武结束,军中习武成风。
在擂台上被打败的,自然不服气,想要再赢回来。
军务总署署长杜如晦已经放话,军中大比武将成为一项常备竞技项目,每年举办一次,每年都要诞生一位“武状元”。
除了陆军,水师建设更是耀眼。
南洋水师下瞎的北海湾舰队、崖山舰队、交州舰队以及星洲舰队,已经全部扩编完成,再加上残缺的地中海舰队,南洋水师的总兵力达到四十七万余。
水师整体战力,已经可以跟陆军比肩。
山海城的海军战略正在逐步成型,唯一欠缺的就是战舰和火器。有了蒸汽机技术,这一目标已是遥遥在望。
……
领地的基础教育和基础医疗,在大量资金的支持下,进展顺利。今年秋季,第二期的学员就将按照新的学堂制度,就地入学。
如此到了盖亚四年,领地培养的人才必将迎来大爆发。就算不举办科举考试,领地每年也能通过毕业的学员,招揽到一批批的基层官吏。
山海城的人才建设体系,正在摆脱古代科举制度的桎梏,转而向现代社会的公务员制度靠拢,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如此,也是摆脱门第之见的关键之举。
西南大学堂和陆军讲武堂的五千余名春季学员,已经悉数毕业,在行政总署和军务总署的主持下,被分配至各地官府和军中任职。
两大学堂在欧阳朔专项资金的扶持下,无论是师资水平,还是教学的软硬件设施,甚至包括生员水准,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前来山海城两大学堂求学的,早就不再局限于【山海盟】盟友领地的学子。各大王城的寒门士子,都纷纷涌入山海城求学。
山海城的学术氛围,早已超越九大王城。就算是有汉武帝坐镇的洛阳,独尊儒术,宣传经学,也没有西南大学堂吸引士子的目光。
因为西南大学堂不仅求学免费,对有困难的学子还有额外补助。如此,一些寒门士子干脆举家迁至山海城,就此定居。
对这样的学子,山海城官府都会给予适当的补助。
更重要的,还是西南大学堂包容开放的学术氛围。百家学说,都能在此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学术的碰撞每天都在上演。
历史上的争鸣大世,正在山海城慢慢培育成型。
除了毕业的学员,两大学府在职轮训的官吏和将领,也都已经回到各自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