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交待过去的?
蒙古人稀罕博尔术,欧阳朔可不稀罕。
欧阳朔悠悠说道:“暂时就做冷处理吧,记住,不要露出敌意。”
“明白!”
负责传话的张仪听了,若有所思。
…………
虽然非常不愿见到,悲剧还是发生了。
十月二十七日,没等到王翦统领的右翼军,残存的王贲部在阿育王朝大军的围追堵截之下,终究还是没能幸免,全军遇难。
王贲当场自刎,誓不当俘虏。
得到消息的王翦,悲痛难当,就像发了疯一样,率部对阿育王朝大军发起攻击,在吐蕃腹地掀起一场滔天杀戮。
彼时的秦军,很有历史上屠灭六国的风采。
李靖得到消息,叹息一声,传令左翼军做好右翼军的策应,不让王翦陷入险地。否则的话,他根本无法向王上交待。
在大夏左右两翼大军的疯狂攻击下,吐蕃腹地宣告失守。
这还不算,王翦率部一直打到吐蕃西境尽头,替王贲收尸之后,顺势切断了阿育王朝大军撤退之路。
如果不是还留存着一丝理智,王翦就要率部攻打罕坦木帕夏古堡,替王贲报仇了。
十一月三日,在中路军跟中护军不计牺牲的围攻下,逻些城也宣告陷落。至此,整个吐蕃战场已经被大夏掌控。
被逼入绝境的阿育王朝大军,只能无奈投降。
战后统计,两个半月的鏖战,阿育王朝投入两百万禁军,除战死者外,剩下的七十五人悉数投降。除此之外,还有二十五万吐蕃降军。
至此,阿育王朝由巅峰时期的四百五十万大军,一下锐减至两百五十万,实力大损,未来别说征战国外,在本土的霸主地位也已摇摇欲坠。
得到消息,孔雀王跟笈多王两大巨头,高兴的合不拢嘴。
几乎就在吐蕃之战结束的同时,早就蓄势待发,一直潜伏在暗中的孔雀王朝跟笈多王朝,同时向阿育王朝发起进攻。
天竺区,迎来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混战。
此战过后,天竺区的格局将迎来一次全新的洗牌。
吐蕃之战虽然获胜,大夏也付出惨重代价,两百余万出征的大军,最终只有一百三十万人幸存,阵亡七十余万人。
其中又以右翼军伤亡最大,五十万大军最后只剩下不到二十五万,伤亡接近一半。疯狂起来的王翦,实在让人害怕。
右翼军阵亡,除七万王贲部悉数阵亡,最大的伤亡就出现在王翦率部西征之时,疯了的王翦,厮杀起来根本就不计牺牲。
吐蕃战场,是名副其实的绞肉机。
好在幸存的一百三十万大军,经过此战的洗礼,终于成长起来,搁在其他王朝,已经可以当做精锐来用。
奈何大夏正值最大规模的裁军,容不下这一百三十万大军。
如何安置他们?很快就有了定数。
在得知王贲阵亡的那一刻,王翦再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直接向欧阳朔上奏,言辞恳切:“末将别无所求,只求能率部出征窝阔台汗国。倘若陛下能答应末将之请,末将必肝脑涂地,为帝国效忠至死。”
王翦话已说到这份上,欧阳朔还能说什么呢?
成吉思汗的敷衍,本就让欧阳朔非常不满,有了借机收拾蒙古帝国的心思,等到王贲战死,更是已经拿定主意。
王翦此时上奏,可不正是欧阳朔收买人心的机会吗?能让王翦这样的神将,死心塌地地为帝国效忠,可比什么都值的。
欧阳朔几乎没有犹豫,就同意了王翦的作战计划。
------------
第一千两百七十一章 只能站着死,不能跪着生
王翦的计划,就是将吐蕃战场幸存的一百三十万大军,再次投入到蒙古战场,调转攻击方向,北上攻打窝阔台汗国。
对此,枢密院是有异议的。
用杜如晦的话来讲,经历吐蕃之战后,幸存的一百三十万大军在没被朝廷正式裁撤之前,严格来讲,就已经算是大夏正规军。
他们刚在吐蕃战场拼死一搏,虽说是为了生存,但是在事实上,他们也是实实在在为帝国尽了力的,理应赢得应有的尊重,给予其应有的待遇。
“怎么能又把他们当做消耗品,投入蒙古战场呢?”杜如晦不理解。
杜如晦的话,不无道理。
面对枢密院的诉求,欧阳朔采取折中之法,言明,一百三十万大军只负责攻打窝阔台汗国,在攻克窝阔台汗国之后,立即休整,摆脱“消耗军”的污名。
吐蕃之战期间,不知是谁泄露消息,还是让外人胡乱猜对了,朝野有人将投入吐蕃的两百万大军戏称为“消耗军”。
如此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实在让人寒心。
欧阳朔得到消息,当即令人严查,很是抓了一批造谣者,这才平息此场风波。如果任由风波持续下去,传到前线,指不定整出什么乱子来。
说起来,欧阳朔还是“绞肉机计划”的最终拍板者,是始作俑者,此时又站出来辟谣,当真有点“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的意思。
可政治就是如此。
作为帝王,欧阳朔时常要面临这等矛盾选择。
他的手,早就不干净了。
欧阳朔最终所求,不过是一个问心无愧而已。
窝阔台汗国,驻扎着窝阔台、博尔术以及赤老温三路大军,因为在攻打波斯帝国时有一些损耗,合计兵力在五十万上下,基本都是骑兵。
一百三十万对阵五十万,窝阔台汗国根本没有胜算。
至于蒙古帝国的支援,大夏自然早就考虑到了。就在欧阳朔同意王翦的作战计划时,枢密院已经给鹰扬军、河东军、北疆军以及凤翔军发去秘密军令,暂停裁军,一旦蒙古帝国支援窝阔台汗国,不用请示,直接出兵蒙古帝国。
现在就看,成吉思汗会做何选择了。
…………
十一月十日,王翦率部攻破罕坦木帕夏古堡,率部进入唐蕃古道,宣示窝阔台之战正式打响。
接下来,一百三十万大军将兵分四路,北上窝阔台汗国。
窝阔台得报,并不如何紧张,一边传令各部,组织防御,一边在蒙古帝国上下奔走,企图激起主战派的热血,号召诸路大军共同抵抗大夏的进攻。
一时间,蒙古帝国风声鹤唳。
就在此时,大王子赤术、二王子察合台以及大将博尔忽等人,一一向成吉思汗上奏,请求出兵增援窝阔台汗国,跟大夏决一死战。
“蒙古儿郎,只能站着死,不能跪着生。”赤术更是放出如此豪言。
一时间,蒙古帝国内部群情激奋,请战的声浪一阵高过一阵,到了这种时候,就算是成吉思汗,也有些掌控不足局面了。
赤术的一句“只能站着死,不能跪着生”,一时竟成了蒙古人的口头禅。
十一月十二日,哈拉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