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20 章(1 / 1)

网游之全球在线 笙箫剑客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确百态,大夏以法为治国根本之后,整个法家都沸腾起来。

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欧阳朔召见诸大臣,共同议事。既然确立法为治国之根本,就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而不是流于表面。

欧阳朔是位雷厉风行的君主,说做就做。

“《大夏法典》是大夏依法治国之根本,本王不说,诸位也能明白其地位。但是在《大夏法典》之外的其他细分领域,法还是空白,急需填补。”

卫鞅等人听了,深以为然。

《大夏法典》就像一部总纲,虽然也保罗万象,主要还是总览全局,对一些具体的案件,内政官吏在审议时,还会遇到难题。

这就要求制定相应的细分法典。

欧阳朔说道:“其他领域可暂且搁置,但是有三部法典最是刻不容缓,需要提上内政院的日程,尽快制定完善,并且颁行于天下。”

“请王上吩咐!”

“《民法典》、《商法典》以及《刑法典》,此三部法典囊括民事纠纷、商业纠纷以及刑事案件,跟百姓生活其其相关,当尽早制定。”

卫鞅一听,立即了然。

作为内政大臣,主管王朝律法与监察,卫鞅这位法家门徒这两年可没少跟大夏法律顾问打交道。

《大夏法典》的制定,就是双方一次成功的合作案例。

眼下之卫鞅,早已不是秦国之卫鞅,而是顺应时代变化,深耕法律领域,博闻强识。如果放在联邦,怕也能当一名大法官。

卫鞅的成功蜕变,可看作大夏重臣转变的一个缩影。

对于如何构建大夏法典体系,卫鞅心中已经有一个大致框架,只是王上不主动提及,他也不好主动说。

王上提的三大法典,跟卫鞅所想,简直不谋而合。

因为早有研究,卫鞅显得信心十足,道:“还请王上放心,三个月之内,内政院就能拿出初稿,供王上审议。”

欧阳朔点头一笑。

卫鞅就是卫鞅,即便身居高位,依然锐气十足,做事雷厉风行,偏偏又行事缜密,思维开阔,铁面无私。

也就难怪王朝诸臣工,会对这位内政大臣畏之如虎了。

就连担任内政院监察署长的铁面包拯,在卫鞅这位上司面前也表现的极为“乖巧”,对卫鞅那是死心塌地的佩服。

“那本王就拭目以待了!”

欧阳朔也期待着,大夏迎来法的时代。

------------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魏征入阁

,为了治理好诺大的王朝,欧阳朔最近动作频频。

除了召集百家诸子编制炎黄思想,企图统一天下思想,宣示正统;制定《民法典》、《商法典》以及《刑法典》,完善大夏法典体系,确立法在王朝治理中的根本地位,欧阳朔还准备加强监督。

大夏的监督体系分为两明两暗。

两暗为负责华夏区情报的密探组织山海卫,以及负责海外地区情报工作的黑蛇卫;两明为负责朝廷言路的御史台,以及内政系统的各级监察署(司)。

暗系,无论是山海卫,还是黑蛇卫,在海量资金的支持下,经过数年的孵化,终于落地生根,趋于稳定,无需做大的改变。

因此,欧阳朔主要调整的就是明系。

此前,监察署已经由内政院的单线领导,改为由御史台跟内政院双重领导,以此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与弹劾。

“但这还远远不够!”

御史台作为主管言路与监察的机构,负责监察百官,仅仅盯着朝廷一摊,对地方衙门的监督只能依靠监察署来完成,未免有些力不从心。

偏偏朝廷京官配备的都是最顶尖的历史人才,反倒是地方衙门,在融入大夏的过程中,整编了很多旧官吏,有些良莠不齐,乃官吏贪腐的重灾区。

欧阳朔要做的就是让御史台下沉,实现对各级衙门的全覆盖。

唐朝光宅元年,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专管京官、军队的监察事务,地方监察事务另设右肃政台负责。

稍後,左台也可以监察地方。

两台每年春秋两季派出专使以四十八条巡察州县,春季派遣的称风俗使,秋季派遣的称廉察使。神龙元年,改成左右御史台。

欧阳朔就是要效法唐朝做法,但又有所改进。

经与内阁协商之后,御史台的调整方案很快出炉,主要包括两方面。

其一,御史台派遣御史常驻地方衙门。

行省总督衙门安排一名领侍御史,郡守衙门安排一名殿中侍御史,知府衙门安排一名监察御史,县衙安排一名见习御史。

各级御史均可直接越一级上报,而且只对上一级御史负责。

其二,建立御史台巡查制度。

大夏将效仿唐朝旧制,每年春秋两季派出专使巡察天下州县,春季派遣的称风俗使,秋季派遣的称廉察使。

如此双管齐下,极大地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力度。

鉴于此,御史台将进行新一轮的扩编,自朝廷或者地方衙门,抽调优秀官吏,调入御史台任职。

欧阳朔有言在先,选入御史台的官吏必须素质过硬。

“干的好,也可优先提拔!”

一时间,御史台成为王朝最热门的机构,官吏们趋之如骛,认为只要进入御史台任职,就等于身上有了一张护身符,镀了一层金,乃晋升之不二法门。

只能说,“他们高兴的太早了!”

御史台的主官御史大夫魏征可是一位冷面判官,再加上兼任御史中丞的监察署长包拯,这两位组合在一起,无异于宣判御史台就是阎罗殿。

“不是什么小鬼都能进的。”

于此同时,为了确保御史台的权威,使其有足够的底气监察百官,经欧阳朔提议,提请御史大夫魏征进入内阁,成为继张良之后,第二位兼职阁老。

这一下,御史台的腰板彻底挺了起来。

经过调整之后,御史台就是一柄悬在百官头顶的利剑,形成震慑。

这是御史台好的一面,此外还有隐忧的一面。

历史上,无论是御史台,还是明清时代的都察院,都存在一个隐患,就是监察御史容易成为朝廷文官集团派系斗争的武器。

通过“效忠”的监察御史的弹劾,以打倒敌人,是文官常用手段之一。

如此一来,御史台的权威就荡然无存。

更重要的是,当御史台被文官集团摆弄时,也直接威胁到皇权,使皇帝失去了对百官的掌控,实在是太危险,容易被文官集团架空。

“监察御史为了弹劾而弹劾,为世人所诟病。”

针对此种情况,结合联邦体制,欧阳朔也有应对之策,那就是让御史台跟内政院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协助,又互相约束。

御史台发现官吏贪污线索,当立即移交给内政院审理,御史台本身并无审案权。一旦经内政院审理,发现所弹劾之事乃子虚乌有,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