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信心来自哪里,如果质量不好,观众可未必会买账啊。
陆玉儿轻轻做了个胜利的手势。
就知道他没问题,没什么可以难到他!
洛阳踏步向前,主持人身后有一台电脑,而巷口位置,则是摆着一块儿巨大的电子屏幕,论规模此处的舞台肯定比不上古桥,但仅仅让洛阳一个人创作,自然是绰绰有余了。
“我都有点儿紧张了。”主持人说道。
观众发出笑声,看向洛阳的眼神不由得更加期待了。
然而,出乎全场人意料的是,洛阳并没有走向主持人身后的电脑,而是折身在一道幽深的巷口前,停了下来。
“咦?”
“他想干嘛?”
“怎么不上台?”
“为什么在巷口停下来了?”
文人们面面相觑,观众也是轻声议论了起来,大家不明白洛阳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在观众议论的当口,一直在文人队伍后方随行的花七却是以小跑的方式来到洛阳身边:
“老板,你要的伞。”
洛阳接过伞,对花七轻轻点点头。
花七会意,又小跑向电脑的方向。
“这是……”
“要做什么?”
“难道这小姑娘代替洛大创作?”
“应该不是,那小姑娘是洛大的助理,她去输入台,看来是要替洛大打字……”
众人隐隐明白了洛阳的意思,主持人和花七小声交流了几句之后,开口解释道:“恩,和大家想的一样,待会洛大会把创作的诗念出来,由洛大这位助理负责记录于大屏幕中……”
“果然!”
“是要念诗!”
“的确,对物抒情更有意境,但难度似乎也更高啊……”
————————
砰!
洛阳倒提的油纸伞撑开,遮住头顶,而他那略带磁性的声音,也是自伞下响了起来: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彼时细雨纷纷,草木渐深,洛阳踩着见证了岁月流逝的青石板,走到巷子中央停了下来,而随着他的吟诵,花七手指灵动的敲击着键盘,洛阳的诗也是出现在大屏幕之上:
“撑着油纸伞……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
咯噔。
咯噔。
咯噔。
高跟鞋踩着青石板的声音。
循声而去,一个身穿白底碎花旗袍的姑娘缓缓而至,她既有着细长如天鹅般的脖颈,也有着高挑而曲线玲玲的身姿,唯一遗憾的是姑娘因为某些不为人知的缘故,脸上蒙着一层薄纱。
仿佛心跳漏了半拍!
全场人都下意识屏住了呼吸!
穿着旗袍的姑娘从巷子另一个方向走来,她微微低着头,不言不语,婀娜多姿,终于与洛阳平行,也是这个时候,洛阳的声音再度响了起来: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大屏幕上!
随着花七的手指翩跹舞动,洛阳所念的诗句,一行一行依序浮现着,现场已经有文人已经流露出一丝震撼的神采,观众们更是呆呆的瞪大眼睛,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咯噔、咯噔。
穿着旗袍的姑娘依旧在踩着高跟鞋,婀娜摇曳。
洛阳手中的油纸伞微微拉低,没有去看蒙面的旗袍姑娘,重新迈动了脚步,声音在这条巷子里传得很远很远: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
终于,洛阳和旗袍姑娘擦肩而过了,两人没有交流,没有动作,甚至没有去看对方的眼神,就这么擦肩而过,不过洛阳的吟诵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传得更远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从巷头走到巷尾。
洛阳停下脚步,放下油纸伞,任由飘落的雨水,重新落到肩膀发梢。
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已经在巷子中消失无影了,仿佛刚刚大家所见只是一场发生于幻夜里的梦,清醒了,也就记不清了。
但大屏幕上,一首已经创作完成的《雨巷》,却是清清楚楚的写在那儿:“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
908 提前准备的剧本
文化部长方云眼睛一眨不眨的顶着大屏幕上的《雨巷》。
方云身边,龙国诗歌协会会长何明轩此刻也比方云好不到哪里去,他一边看着大屏幕上的《雨巷》原文,一边还在嘴里轻轻念诵着,声音里的丝丝欢喜是怎么也掩饰不住的。
现场文人嗡嗡嗡的议论起来。
观众也对着这首诗交流着彼此的看法。
大概一分钟的时间,现场不约而同的响起了掌声,与之前那首《断章》相比,这掌声乍听似乎并不算热烈,但如果细看就会发现,鼓掌的观众表情都极为认真,不算响彻云霄的掌声,却带着极为沉重的力量!
“写得太棒了!”
“诗章蕴含着强烈的乐感!”
“一站的时间构思出来,完全是天才的神来之笔!”
“读这首诗,既能感受到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除此之外,强烈的画面感也是让人心中恻然,洛阳之才,冠绝古今!”
现场一些专业诗人们给出了全部好评。
品味良久,方云缓缓开口道:“他竟然把法国那边的象征主义手法和我们龙国传统诗歌意象完美结合在了一起,这份灵性比业内一些所谓大师还要惊采绝艳。”
“的确。”
何明轩点头道:“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这是《雨巷》富有音乐性的原因,不是有专业研究的人是写不出这种等级的作品的,现在,方部长应该相信我之前说他是现代诗大家的评价了吧。”
方云点头道:“他当得上一个大家评价!”
这首《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