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6 章(1 / 1)

武侠之父 梵说 2000 汉字|24 英文 字 2个月前

就算真的遇上非你不可的特殊案件,你鉴定的结果暂时也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只是锁定了办案的确切方向和目标;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本来同为公安内部人士,找你帮帮忙只是人qing的事,结果你变成了明码标价,要价不低,作用又那么鸡肋,哪个肯干?!

  于是朱高峰便萎了。只好一边蛰伏,一边不甘心的等待一个向全国人民证明自己证明自己专业的好机会!

  这种qing况下,英喆慕名而来,立马便有种绿头苍蝇遇到新鲜牛粪的感觉,一拍即合!开玩笑,眼下难道还有比能参与证明金梁管tm人造还是代笔,更具轰动xing的事件?!

  以他专业的眼光分析,英喆先前所提供的邓海、邓铮父子的文章跟射雕英雄传的重合度都非常低,如果是正常鉴别,是可以直接排除的。

  但按照英喆的说法,要想最后真正实现跟金梁过招,他就必须从“不吻合”里边找出些“吻合”的,尤其是邓海的文章跟射雕zhijian。

  最一开始他是严词拒绝的,但面对抵押了车子房子机构还是即将撑不下去的窘境,面对老婆从小鸟依人到鼻孔冷眼就差去隔壁老王的终极变化,最终,他还是变相屈服了。

  具体表现就是,英喆刻意从鉴定结果中挑选出最有利他自己观点的小部分片段,以偏概全,扭曲歪解事实,他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综上,按照司浩然和英喆的计划,眼下金梁如果推辞不肯,因为是人造代笔,有很大的可能不敢,那么摆明了就是心虚有问题,之前一轮表现再牛

  i也是白搭,毕竟比起记忆背诵,现场写作才是硬货!

  如果被

  i无奈硬着头皮子应下来,但最后却写不出或者写不好,那更是有问题,甚至比直接推辞导致的问题还大!

  退一步讲,即便写的还不错,但要是跟倚天的“文字胎记”差别太大,那也是“说不清楚”的大问题!

  即便退一万步讲,二人就算真的从一开始就判断错误了,金梁根本不是代笔,所有小说都是他自己写的,但之前那次重合度那么低,都可以从中剥离出有利己方的部分,那么这次现场仓促而作的文本,难道还不能剥离出有利的部分?!即便这份剥离最后被人质疑,但明面上保持不输不用退出文坛总是可以的吧?

  ……

  邓铮全程冷眼旁观,等的就是他们的底牌,眼下已经了然于胸,就回问:“具体怎么个章程?”

  司浩然顿时以为他是怕了,加上自以为已立于不败之地,呵呵一笑,故作大方道:“这样吧,考虑到临时创作的难度,我先出题,你再斟酌一下。嗯,方才你母校北华二中的那位戚副校长指责我今天犯了‘白发非马’的谬误,全程都是在诡辩,还说我像公孙龙那样主观任意地割裂事物的联系,抓住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认另一个方面……说的我是无言以对!不如,这个武侠小短篇,就以‘白马’为题吧?”

  白……马?

  邓铮一怔,看着眼前仿佛胜券在握的司浩然,顿时有种看到有人抓起地上大便嚼的秽物横飞,还偏要挤眉弄眼自以为得计的感觉!

  对于这种货,不狠狠削他都有点不好意思,当即微笑点头:

  “好,就白马。我接了!”未完待续。。

  

章380 白马啸西风

  今天来之前,邓铮就已经料到,如果前边自己没被“打倒”,终极必杀肯定是现场创作。W所以他也做了精心准备。

  有考虑过现场创作后面未发表的片段,有考虑过用金庸先生的社评杂文,甚至还找了些前世公认模仿金庸先生文风最像的几位老哥的佳作……但在他心里,最想要借此机会呈现的,还是。

  他个人非常喜欢这部5万字左右、风味独特的中篇,但一直觉得正儿八经弄出来太短,不弄又未免遗憾,一来二去,结果就一直搁置了。

  刚刚一直还在寻思,如果真要搞现场的话,看能不能找个什么由头弄出来,了却这桩憾事,没想到刚感到瞌睡立马就有人抢着送枕头,还是那种牛逼哄哄逼着你用,就貌似你在这枕头上流串哈喇子他能有多舒爽一样,当然是喜不自胜,立马答应!

  要是司浩然知道他小肚鸡肠故意恶心戚副校长,拿方才戚副校长指责他的“白马非马论”中“白马”来出题,结果却是正中邓铮下怀,不知道会不会气得呕出一口老血来!!

  要是台下的英喆了解真相,目测此时也就不会是一脸崇敬叹服“姜还是老的辣,这题出的诛心”,而是改为“我日你个嘴跟棉裤腰似的老夯货,没事瞎特么出啥题目?”

  ……

  邓铮也是在选择接招后,才忽然发现,其实此时此刻选择,还有两个大大的妙处!

  其一,跟一样,是没有具体时代痕迹的作品。直接誊抄也完全没有违和感。

  当然,前世其实有大神级高手根据原著中的蛛丝马迹,对故事背景年代细细进行考证推断过——

  原著中,瓦耳拉齐对李文秀叙说高昌迷宫的来历那一节中,有这样几句话:“高昌国自鞠嘉立国,传九世。共一百三十四年,至唐贞观十四年而亡”。

  首先应该清楚,贞观十四年按公元计算应该是哪一年。查阅史书资料可知,贞观四年是公元630年,那么贞观十四年就是公元640年。原著中又提到“千余年来”,暂且按一千年算,就是说从高昌国灭亡那一年算起——公元640年,一千年后,应是公元1640年。

  清朝顺治入关是在公元1644年。因此。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清朝,最早上限是1640年。

  关键是在这个“千余年来”,它能余到哪一年。原著中未提及是一千一百年还是一千二百年。

  再细读下去,原著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计爷爷,也就是乔装打扮的马家骏知道自己的师傅就在附近时,便催着李文秀回中原,并道出中原的种种好处——“计老人见她不答。又道:‘我们汉人在中原可比这里好得多了,吃得好。穿得好……中原的花花世界,比这里繁华百倍,那才是人过的日子……’”。从这句话可以得知,当时的中原应该是太平盛世,百姓丰衣足食,试问清朝的那一个时期最让人留恋?只能是康乾盛世了。

  如果是在明末清初。当时天下未定,还有南明的小朝廷,更有清军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谁还敢回到中原?回到江南?

  将时间确定在康乾盛世,似乎就该完结了。但还有将这个范围缩小的可能。因为在康熙前期。还有一场历时八年的战争,就是三藩之乱。公元1673年,康熙平定三藩之后,中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