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的东西。生活好似世界的和谐。由各种对立因素构成,音调变化无穷。悦耳的与刺耳的,热烈的与舒缓的。低柔的与高昂的。
即便如郭靖与黄蓉这一对武侠世界的顶级精英夫妇,他们的女儿郭芙目前除了貌美外似乎没有继承父母的任何优点。
金梁如此安排,初读起来,似乎有夸大郭氏夫妇的缺憾之嫌——生下这样的不肖子女。但现在就连超凡脱俗犹如姑射仙子的小龙女也不可避免拥有了严重的缺憾,由此可见其用心良苦,似乎直到此时才现端倪:人生不可能尽善尽美,面对生命中的诸多不如意,人类无法回避,那么惟有抗争,抗争并非为了删除生命中的缺憾,而是令人摆脱其影响,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
司徒红豆的说法虽然粉丝立场明显,但还是让很多渐渐冷静下来的读者深受触动。
紧接着,也不甘示弱,其著名的文学评论版块,发表长篇评论,选择从“爱情”角度来作证:
“……杨过到目前为止对小龙女似乎只有纯粹的敬爱,可是以他的性子,事事不违逆师意,除了师命难违外,恐怕还掺杂着一股男子汉的成人意识,为了显示师父对自己的倚靠,为了表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小龙女显然已经对杨过动了真情,或许在李莫愁闯入古墓生死存亡之前,她没有,但就算李莫愁不来,她依然会陷入,因为随着杨过的成长,当他们彼此意识到这一问题时,会自然地投入进去。爱情,就是如此不可捉摸的神秘之物。她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所以周伯通与瑛姑鬼使神差地发生了恋情,所以武三通为自己的义女何沅君疯癫痴狂……她就是像一道看不见的强劲电弧一样,在男女之间产生的那种精神和**的强烈的倾慕之情。问世间,情为何物?金梁前文没有回答,估计后文也不会,因为爱情不能用言语来阐释,就像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但是从这个情节的处理,笔者我在扼腕叹息、跑到金梁围脖下面痛骂一宿后,却也深深感受到了他想要阐述展示一段最深沉最纯粹的爱情的诚意和野望,所以现在唯一应该的事情,就是痛痛快快骂完,然后相信他,并读下去,绝不会错……”
不得不说,的评论不仅道理十足,还极富感染力,相当一部分人觉得似乎正是这个理儿。
于是乎,很奇怪的现象出现了。
在读者连续五六天的质疑、愤懑和发泄后,许多网络上的大小文化人却锋头一转,开始为金梁这样的情节处理歌功点赞起来。
有的是真心觉得好,有的则是明明心塞欲死却还要赶潮流,强行提升逼格,觉得好不容易寻到了一个可以区分所谓专业和普通读者的角度,那还不得往死里挖掘?!
从“生命”阐述到“爱情”,从“爱情”论证到“自由”,就好像这本书想要好就得这样写,而品味不出来妙处的读者就是缺乏文学修养一样……
章229 莫听穿林打叶声
“……自由永远是对社会现实的非法超越,因此其所受阻力往往比想象中大得多自由是对必然的反叛,人的自由有时是以更深刻的失败和悲剧形式表现出来的。然而对自由的追求自古至今就不曾停止,某种程度而言,这是一股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可小视的力量。金梁的书中有不少特立独行之士,他们我行我素,基本上不受社会礼法与江湖规范的约束。前有东邪,今有杨过小龙女,金梁这样处理小龙女,正是要彻底点燃自由与反叛的火炬,吹响无视世俗礼法的号角……”
“……小龙女爱上杨过这件事本身就是充满了反叛精神的,所以要写的是爱情与封建礼法的冲突。师徒之恋搁在南宋是一件绝对要死要活的大条事件,需要‘虽万千人吾往矣’的英雄气魄,困难之大,简直难以想象。英雄气魄可以表现在战场上,可以表现在国家大事上,但是在爱情中,在个人爱情中,同样可以表现出一种英雄气魄。这件事即使在今天,在我们号称个性解放了一百多年的今天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就不说nt
了,单说师生恋,你想想今天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年轻的女老师谈恋爱,家长能让吗?校长能让吗?社会上得有多少人来给你做工作呀,孩子,迷途知返吧,你错了。或者背后里指脊梁骨,哎呀呀,早说这个男生从小就心术不正,听说三岁偷看隔壁老奶奶洗澡四岁对着电视机开始撸管,这个女老师第一眼进学校我就看出她左眼牵丝红右眼寂寞混。注定骚得流汁水,果然要勾引青少年……他们身上肯定会被泼上很多很多的污水。因此。金梁准备以过人的勇气创造一对同样具有过人勇气至情至性的男女主角,我们也应该适时放下自己的玻璃心……”
但有句话说得好。过犹不及。
真心觉得好也能说出道理的,读者自然会心有所悟,感觉有理,但有很多明显跟风的一股脑上来,简直就跟雇了水军似的,却是激起了许多资深书友的反感,甚至反击。
经常读书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审美情趣,喜欢看一本书,就是因为这本书符合自己的审美。
表面上是剧情、人物、语言风格。但最核心还是书里体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
正是因为这样,习惯且推崇郭靖“侠之大者式”道德观和黄蓉“善良随和式”道德观的部分读者,对于跟常人性情差别很大的杨过和小龙女,其实一直是抱有审视和观望态度的。不适,甚至不喜欢一直都有。
也就是因为这是金梁的书,暂时市面上不具有可替代性,所以大家才摒弃不适往下啃的。
但是现在这样子牛不喝水强摁头、似乎不说句好就不懂看书的舆论氛围,却是一下子被这部分读者潜藏已久的不满和矛盾给彻底激发了出来。
这部分读者都是的铁杆迷,很多是跟着“如果射雕”一路过来的。既熟悉射雕体系,肚子里又有料,这一闹起来,那效果可是非凡。
再加上一些本就不爽金梁年少成名的伪书迷。一些趁火打劫的“坊珠四侠”死忠粉、铁杆迷……好不容易刚刚冷静消沉下来的网络上,顿时再次沸腾热闹了起来,而且各种辩论撕逼。惨烈程度远胜之前。
有人拿同样是悲剧的的结局处理论证结局应该也会明朗化,一切都会好起来。但立马就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