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12(1 / 1)

七零团宠小炮灰 吃猫的鱼儿 3239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2章 12

  ◎不过一碗绿豆水◎

  大队长不耐的挥挥手,说:“都堵屋里闷得慌,登记好的先出去等着。”

  知青们小声的交谈着,走了出去,在苏溪溪旁边的空地方处站着。

  苏溪溪见人往外走,侧身进屋准备说正事。屋内这时剩下大队长、大队书记,还有个容言初。

  大队长在收拾桌上的东西,表情缓和了些:“溪溪啊,你来是有什么事啊?”

  苏溪溪回想上辈子仅存的知识,简明扼要的把夏季未成年孩子在小溪游泳的危害说了,尽可能的让说法有说服力一点:

  “张叔,要不是那天苏成阳说他要下水玩耍,我都没想到这事。大家在小溪边上生活了那么多年,突然改变他们的想法,是有点难。但确实是很危险的。”

  把该说的说了,苏溪溪安静站着,等着大队长思考、表态。

  另一边的大队书记,在给容言初开小灶。

  容言初垂着眼帘,听大队书记讲的重点,同时也将两人的对话听了去。

  小姑娘说的很有道理,有些还涉及到了高中的生物知识。生硬艰涩的课本知识,被说的通俗易懂,即使是没上过学的人都能听明白。

  他抬头看向那个小姑娘,刚好和苏溪溪明亮的眼眸对视上。

  苏溪溪礼貌的回以微笑,认出他就是昨天走在最后面的那个知青。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大队长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样,溪溪你先回家。我和老陈他们商量下,好吧?”

  苏溪溪没指望大队长马上就答应,从兜里摸出一张纸:“好的张叔。这个给你,上面是我刚才说的那些话。”

  大队长笑着接过,放在一遍的资料上。

  苏溪溪出去后,陈书记该说的也说完了。

  距离不远,容言初清晰的看到那张纸上,属于小姑娘清秀工整的字体。

  陈书记没留意他的神色,对大队长说:“那我先带他们去地里了。”

  大队长想起苏溪溪说的话,长叹一声,“我也去,早点回来,看看溪溪那孩子说的要不要做。”

  陈书记没听到多少,但事关人命,不容忽视。

  这时,容言初出声了:“大队长,陈书记,她说的值得重视。近几年来,我国发生溺水事件的未成年孩童数量不断上升。仅京市范围内,数量就达到……”

  有真实数据的加持,让苏溪溪的话更具真实性些。

  大队长和陈书记听到容言初说的数字,都惊了一跳,倒没有怀疑他说的是假话。

  人家京市来的,无缘无故的骗他们这些乡下人干什么。

  大山村下溪水玩耍、洗澡的,基本上都是男孩。随便一个出事,怕是都不得安宁。

  去年邻近大队有小孩淹死,但没多久大队其他孩子又嬉笑着下水了。

  大队长眉头拧成了一坨,忧心忡忡:“多谢容知青的提醒,这事我们会认真考虑的。”

  点到即止,容言初不再多说。

  夏天天气多变。

  上一秒烈阳照耀,下一秒下暴雨都是有可能的。这天气对夏收可就不友好了。

  这天午后没多久,晒得人皮肤发烫得太阳,转眼间就缩进了厚厚的云层。燥热却更多了几分。

  苏溪溪在家里待着,都觉得心口闷得慌,汗水一个劲的往下流,更别提在旱地里辛苦劳作的人了。

  她这体弱的身体,也帮不上什么忙,每天就在家里吃闲饭。

  见苏柳在扫地,想了想问:“阿柳,家里有绿豆吗?”

  苏柳说:“奶把粮食都是锁在柜子里的,我不知道有没有。”

  苏溪溪作为秋槐花的宝贝闺女,对秋槐花会把钥匙放在哪儿一清二楚,轻松摸到柜子钥匙。

  去了厨房打开柜子,里面放的全是各种口粮。其中还有半袋子精细白面。找到绿豆,拿碗舀了半碗出来又给放回柜子里,还倒了一些白糖出来,锁上。

  苏溪溪把绿豆淘洗了一下放进铁锅里,往外喊:“阿柳,来帮我烧火。”

  这一喊,喊来了三个侄女外加一个苏成阳。

  苏桐跑进来就看到小姑姑在往锅里加水:“小姑姑,你要做什么呀?”

  苏溪溪盖上木盖,笑眯眯的说:“煮绿豆水啊,清热解暑。对了,阿柳,等下先别去送水。今天送绿豆水去。”

  苏柳点燃火,往灶里添柴的手都有些发颤:“小姑姑,你会做绿豆水吗?”

  小姑姑好像没进过几次厨房,绿豆本就不多,要是浪费了,奶回来知道后,非得骂她一顿。

  苏梧知道小姑姑是煮绿豆水后,把心放回了肚子里。厨房有她和堂姐盯着,不会出事。

  苏溪溪知道她的害怕:“放心啦阿柳,等下我和你一起去送水。”

  秋槐花的性子,苏溪溪大约摸了个底。不管闺女是对是错,挨骂的永远都是别人。那个别人,通常是和她住一屋的苏柳。

  有小姑姑一起,奶看到了绿豆水也不会怪用了绿豆。苏柳心安了些,松了一口气。

  煮绿豆水花不了多长时间,一个小时左右,苏溪溪见差不多了,让苏柳别再添柴了。

  等柴火燃尽,把铁锅里泛着淡淡清香的绿豆水,舀进苏梧洗干净的盆里,端起装着白糖的瓷碗往盆里倒。

  小姑姑的动作之快,苏柳都来不及阻止,白糖就没入了绿豆水里。

  苏柳欲言又止,想了想,不管了。绿豆水都煮了,还差点白糖嘛。

  苏成阳蹲在绿豆水边,眼神锁定装过白糖的瓷碗:“小姑姑,加了白糖的绿豆水是不是更好喝了啊?”

  秋槐花往年煮过绿豆水,但没放过白糖。即使没放白糖,绿豆水喝起来也好喝,绿豆软软糯糯的。

  苏溪溪用大勺用力搅拌:“那当然啊,等我搅匀后,给你们一人盛一碗。”

  苏成阳那碗,是用装白糖的碗装的。

  苏成阳捧着碗,鼓起腮帮子吹了好一会儿,咕噜咕噜的几口就给干没了。

  苏桐喝了一口,眼里都是对小姑姑的崇拜:“哇,小姑姑,你煮的绿豆水好好喝啊。”

  小姑姑很少进厨房,没想到第一次煮的绿豆水就这么好喝。看来老天还给小姑姑点开了厨艺这扇窗。

  苏桐羡慕的不行,小姑姑怎么那么厉害啊。

  苏溪溪淡定接受侄女的夸赞,自己也喝了小半碗。继续搅拌绿豆水,指挥眼巴巴的苏成阳:“去拿扇子来,给绿豆水扇扇,容易凉些。”

  苏梧麻利的拿过碗简单冲洗了下,放回灶台上。

  绿豆水有一大盆,但苏家人口多。今天下午又闷又热,每人喝个两碗就没了。想到还有三个侄子,苏溪溪分别给他们盛了一碗,放碗柜里。

  绿豆水里有绿豆,装在暖水瓶里不好洗。苏溪溪和苏柳抬着盆,苏梧拿着碗。

  苏成阳闹着要一起去地里,苏桐眼里也充满了想要一起去的渴望。

  苏溪溪扶额,只好让他们跟着,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往地里去。

  走出密集的房屋,放眼望去,地里干活的人不少。

  大家都是大山村的,苏家和村民关系不错,好些多多少少带了点亲戚关系。见了面打个招呼,你来我往的,苏家有个高中生,大队上的人都清楚。

  苏溪溪几人的阵势不小,又是往地里走。瞅着密密麻麻的人群,她低着头谁都不想喊。

  村里流言蜚语传得快,不能厚此薄彼。喊了一个,剩下都要挨个喊。

  要不然第二天,就能喜提一个“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都不知道喊人”的标签。

  奈何村民不想放过她,难得见苏家闺女来地里,纷纷说着笑。

  “哟,今儿是什么好日子啊。苏家的高中生都下地了。”

  “苏家闺女,你和你侄女抬的是什么啊,还用一块布盖着。你妈知道了,怕是要说你哦。”

  “可不是,也就苏家养的起这么大个闺女,还给读到高中毕业了。这么大了都还没下过地。”

  “切,溪溪那是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再说苏家那么多个劳壮力,有那能力养,你酸个毛线。让你那几个考鸭蛋的混小子去读书,人家学校都还不收呢。”

  “上那么多学,还不是要嫁人。苏家闺女,你妈给你相看对象没?”

  一片调侃声中,混杂着爽朗的笑声。话可能有些刺耳,但大家都没太大的恶意。

  苏溪溪躲不过去,笑着回答:“张婶,我还小呢,不着急这些。柳四叔,我们抬的是绿豆水。用布盖着免得让虫子飞进去。这不想着天热,就煮了点给我爸妈还有哥哥嫂嫂们解解渴。”

  没有遮遮掩掩,等会儿给苏家人喝绿豆水,旁边肯定有别人看着。还不如大大方方的说出来。

  脚上的步子迈大了,悄声对苏柳说:“阿柳,我们走快点。”

  张婶是个热心肠:“你今年十五了吧,不小了,也该相看了。”

  苏溪溪扯了扯笑僵硬的嘴角,蒙混了过去。

  见张婶还想提这个话题,苏溪溪果断打断施法,扯着嗓子冲远处喊:“妈!你在哪儿?”

  在田垄上监工的是柳家小儿子柳青山,也充当记工员,是刚才说话柳四叔的弟弟。

  柳青山的大女儿柳茹,和苏溪溪一起上过初中。柳茹比苏溪溪大三岁,苏溪溪读的早,柳茹读的晚,就刚好一个年级了。

  初中毕业,柳茹就没读了。和县城里的一个人好上,去年就结婚了。

  柳青山拿着小本子,指着前方说:“苏溪溪,你奶奶和嫂子都在那边。”

  见柳青山开口了,原本说笑的人不再开腔,弯腰继续做手里的活儿。

  苏溪溪从苏梧手里拿过一个碗,伸进去舀了大半碗绿豆水出来,“柳五叔,喝点绿豆水解解渴。”

  淡绿色的汁水在一片黄灿灿的田野地里,格外清新。

  柳五叔身为监工员,和社员们同时出工,要到处走走看看,监督夏收的进度。费力费神,早就口渴了。

  他也不客气,接过一口喝完,放低声音讶然道:“你放糖了?”

  苏溪溪直说:“对啊,甜吧。”

  柳五叔想说她‘糟蹋东西’,但口腔里还泛着一股甜味让他说不出口:“甜是甜,怕是放了不少白糖吧。行了,天气热,快去找你爸妈吧。”

  苏溪溪带着侄子侄女往前走。

  苏桐是个好奇宝宝:“小姑姑,为什么要给柳五爷喝绿豆水呀?”

  苏柳也看着小姑姑。

  苏梧回头看了眼在田埂上走着的柳五爷和在地里干活的人,心里有了个原因,但不知道猜没猜对。

  苏溪溪视线落到自己的影子上,后颈晒的发疼,汗水顺着脸侧滑下来:“因为他是监工的,是记工员。不过是一碗绿豆水。”

  地里这会儿忙着收高粱,成熟的红色高粱实沉沉的,压的高粱秆弯了腰。

  无数的人穿梭在高粱地里,只为能早些把熟透了的高粱砍回去。

  夏秋收,怕暴风暴雨猛然袭击,怕鸟儿老鼠叮咬果实。

  由此,一旦进入收获季节,整个大队的人忙得停不下脚来,心里都在期盼着明天会是个好天气。

  秋槐花腰不好,就负责把高粱砍下来,再由其他人抱到田埂上去。这一进高粱地,只有在下工的时候才出来了。

  忽然听到一声熟悉的“奶”,她差点以为是自己热得出现了幻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