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没有听完她说话。
苏绾绾每日沉默地读书,翻过年,听闻圣人病重的消息。山北道的大捷,打破了狄人近些年战无不胜的神话,大裕声威大震,今年来朝贺的国家多了些。
正月十五上元节,是各国使臣留在大裕的最后一天。圣人强撑病体,于紫云楼上开宴。
上元节也叫灯节,阆都解除宵禁,四处灯火通明,笙歌鼎沸。
苏敬禾催着苏绾绾出门,她便与大多数小娘子一样,随着家人出门游玩,中途还买了一个昆仑奴的面具。
她路过紫云楼时,仰头看见楼上灯火如昼,隐约瞥见一袭清泽的袖袍。
她想,是郁行安吗?这样的日子里,他必然陪在圣人身边,与诸国使臣说话。
苏太保逛了一会儿,便去平康坊了。苏敬禾携着新娶的妻子越走越远,郭夫人今天头疼无法出门,几个庶妹和庶弟在别处说话。,
苏绾绾干脆寻了个小摊坐下,苏家众人因此分开,各玩各的,只有十几个侍女婆子仍跟着她。
摊贩给苏绾绾端上了馄饨,她没有吃,望着热气腾腾的汤面,无故想起了那艘在虞江摇曳的船,还有船家每日给她送来的鸡蛋和清粥。
紫云楼下,渊河蜿蜒而过,河上有画舫,许多人在画舫赏灯猜谜,踏歌跳舞。
“在想什么?”一个清淡的声音从她身后传来。
今日人声鼎沸,四处喧闹无序,苏绾绾本不应听见这声音的。
但她偏偏听见了,还嗅到了雪松和檀香木交织的香气,下一瞬,那个人从她身边走过,坐在她的对面。
隔着一碗馄饨的热气,苏绾绾看见他出众无俦的面庞。
“在想船……”她听见自己说,“你刚从紫云楼上下来?饿了吗?”
郁行安的视线从她的面具上扫过,再落到她眼前的馄饨上。
“嗯,饿了。”他说。其实他已经吃过了。
苏绾绾将自己的馄饨推过去:“给你。”
郁行安低头吃了,他吃饭的姿势优雅和缓,许多行人驻足望过来。
苏绾绾看看他,又看看远处的画舫。等他吃完,她问道:“你是如何认出我的?我戴着面具。”
郁行安道:“看见此处有这么多侍女,又看见了你的背影。”
苏绾绾轻笑。
郁行安问:“既然在想船,你要去画舫上游览吗?”
苏绾绾诧异:“我今日没有订位置。”
上元节的画舫十分热闹,许多人提前一个月便开始订。苏绾绾今日被催着出门,本来打算随便走走,只是不知为何,在紫云楼边上不远处的馄饨摊坐了下来。
“无妨。”郁行安道,“我带你去。”
苏绾绾站起身,随着他走向渊河。今日人潮如流水,许多男女相会,还有些小娘子和小郎君牵着手,当苏绾绾望过去时,那些人或是假装若无其事,或是满脸通红地缩回了手。
苏绾绾:“……”
她假装无事发生,不再多看。侍女们努力地替她拨开人流,但总有疏漏之处,每当有郎君藉故挤过来,郁行安就护住她,旁人在灯下看见郁行安的脸,又是一番惊叹。
最后,在抵达渊河之前,两人停在一处面具摊前。
摊贩笑道:“郎君要哪张面具?”
郁行安扫视着面具摊子,口中却道:“和她这张一样的。”
摊贩忙不迭地取出来,郁行安付了银钱,戴上和她一样的面具,两人继续往前走。
越接近渊河,人流越挤。四处摩肩擦踵,有人在猜灯谜,苏绾绾瞥了郁行安一眼,心想他若是去猜,定然是魁首。
他们挨得越来越近,有几个瞬间,他们的衣角都挨在一起,苏绾绾以为他会如同寻常小郎君一般,牵住她的手,他却只是专心替她挡开人潮。
他做得那么认真,似乎这是此时唯一值得他在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