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90 章(1 / 1)

天工 沙包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1个月前

但就算是伪作,它后一道工序还是清朝完成的,应该还是可以算是一件文物吧?”段程有点看不过去史循的表情,忍不住插嘴道。

这一刻,表情复杂的突然变成了苏进。他深深看了段程一眼,道:“第一道工序里,梅瓶造型优美,线条端方,这应该是它被选中的原因。第二道工序里,瓶画色彩清雅,画面灵动,虽是制伪,工匠本身的技艺仍然非常高明。如果卖给你的那个人一开始就说这是宋瓷,那您就是受骗上当了,但现在……”

史循想了想,高兴地点头说:“卖家跟我说的是清瓷,说得也没错啊,本来也是清瓷嘛,只是用了特殊的制作方法而已!”

他的愁色一扫而空,搂着梅瓶左看右看,喜孜孜地道,“而且听您说的,这梅瓶还挺特别,跟普通的文物还不一样!”

苏进注视着他,过了一会才说:“你以后跟人介绍它的时候,也可以讲讲它的故事……”

“那是一定的!”史循高高兴兴地捧着梅瓶下去了,苏进却注视着他的背影,看了很久。

0820 注目礼

接下来,活动继续进行,苏进他们平均每人分到了五件收藏品进行鉴定。

因为只是中场活动,所以件数不算很多。

苏进接到的五件文物里有两件瓷器,两幅书画,还有一块古墨。

两幅书画一真一假,假的那幅的作伪方法也非常少见有趣。

它的原作者是明代一位不知名的画家,这幅画曾经被清朝另一位名家收藏。

名家非常喜欢这幅画,于是在上面题字留名,留下了题跋。

结果作伪者用很巧妙的方法,把画上原作者的款题印记割掉了,只留下后面名家的题跋,假装成了名家大作,卖给了这位收藏家。

所以从根本上说,它仍然是一件明代文物。

但是就书画而言,是明代无名画家值钱,还是清代名家值钱,就一眼能看出来了。

这个收藏家是个胖子,听完苏进的分析,并且指出了割裂修复的痕迹之后,他用力拍着自己的肚子,非常气愤地说:“太无耻了,太不要脸了,竟然这样骗文化人!”

苏进看他一眼,突然问道:“您是怎么怀疑它不对劲的呢?”

“是我朋友啊!他说风格明显不对,肯定是假的。我说我找人鉴定过这的确是古画,画上的签名也一模一样完全没问题,谁知道会有这么不要脸的法子嘛!”胖子嚷嚷着说,非常生气。

而此时,段程清楚地听见下方传来了一些嗤笑声。

他看着那胖子,心里也很无奈。

苏进刚才在解释的时候,他就感到一些不对了。

这种作伪方法虽然少见,但是破绽是不是太大了一点?

是画家就有画风,每个画家自由创作的时候,那画风就像指纹一样,是绝对不一样的。越是成熟的画家,越是如此。

只是去掉个题名,就把A画作当成B画家的作品,只要稍有了解,很容易就能发现吧?

这胖子自诩为文化人,还花大价钱收藏这样的伪作,其实是个根本就不懂画、只听名字的暴发户吧……

显然这样想的不止他一个,他肉眼可及的地方,就有很多人在交头接耳,看着这胖子露出了嘲笑的表情。

最后拿上来的那块古墨也是真的。

古墨这种文物相对比较少见,能够鉴定它的专家不多,所以那中年人把它拿上来的时候,表情忐忑,很有点不放心。

但苏进只是看了看,刮了少许墨粉下来放在手指上捻了捻,就对着这中年人肯定地点了点头。

这块古墨来历还颇为不凡,它应该是乾隆御墨,当时皇帝订制了一批,把它赏赐给自己的大臣。盒子上的款识痕迹可以说明这一点。

大臣得到它之后,只敢贡着,不敢使用,最后传到了今天。

苏进在鉴定书上写下自己的意见,签上名,中年人大喜。

段程听见他小声说:“这样一块墨,还有苏大师的签名认证,可真送得出手了。看来这笔生意是稳了!”

段程一愣,下意识地看了苏进一眼。

苏进也听见了,却只是一笑,双手把鉴定书递给了那人。

最后,鉴定活动圆满地结束。

戈登先生和宋华生也的确都是有真材实料的,拿给他们鉴定的收藏品也都无一失手。

可能是受到苏进的影响,他们也会很完整地把鉴定原因讲给对方听。

拍卖场的效果非常好,他们讲解的声音能够很清晰地传到下方每一个人的耳中。

这相当于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实例教学。

座席间的那些收藏家也就算了,在场的还有一些文物修复师。他们会到这里来,段位通常都不低。

他们听着苏进他们毫无保留的“教学”,看见这种无私的表现,惊讶的表情渐渐恢复平静,似乎想了很多很多。

中场休息在两个小时之后结束。

三位鉴定师一共三十件文物,平均每件连鉴定带讲解到开证书,都只花了四分钟时间,可见他们业务之熟练。

下来之后到后台,萧九相连连拱手,非常感谢。

他之前跟苏进那样调笑,这时候还是非常认真地给每位鉴定师包了一个红包。

段程一直跟着,他先是有些奇怪,那红包怎么轻飘飘的,一点也不厚重。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意识到一件事情。

这种场合作为特别出场的嘉宾,出场费怎么可能少得了,一个红包哪装得下?

红包里装的多半都是支票了……

至于支票的面额,他有点好奇,但终究还是很懂事的没有问。

这天下午,苏进的时间基本上全部耗在了拍卖会上。

段程跟着他,也因此大开眼界,见识到了不少宝物不说,还见识到了真正大型拍卖会的现场。

这种经历,正常情况下真的是很难获得的。

文交会第三天,苏进仍然跟段程碰头,带着他去了后馆的研讨论坛。

这一次,文交会请来了很多相关的专家学者。

高段文物修复师们,也算是第一次大规模走出天坛,来到了这样的公众场合,与修复界之外的人交流。

他们很不习惯这样的交流,但在文物局意识的引导下,很快融入了进去。

这就像当初京师大学对文物修复师的看法一样,文物,是历史文化研究的上游。一个好的文物修复师以及相关的行业,能够给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源源不绝的资料,形成有力的补充。

如果可以的话,任何一个相关的专家都想跟文物修复师搞好关系。

以前是没这个机会,现在难得他们走出来了,双方可以正常交流了,研究者们一个个都表现得非常热情。

对于这样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