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089(1 / 1)

小县令被迫登基(基建) 临西洲 6404 汉字|2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89章 089

  ◎大豆棉花成熟,豆油豆皮豆腐、棉布棉袄统统安排!◎

  随着商铺街被拆除, 江县这场全民参与的城市建设,算是正式拉开帷幕。

  七月份的天气还是很热的,但架不住人们内心有干劲儿啊!

  而且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 大家都觉得,今年夏天其实没有去年那么热了。

  六月底、七月初那几天,也就是秋种过后没多久,甚至还下了几场雨!

  虽然下了雨以后,路上一片泥泞, 还耽误了县城的项目。

  但那可是夏天的雨啊!

  对于地处西北、常年干旱的江县来说,实在太不容易了。

  人们猜测,是因为北部沙漠区那片奇迹树林,不仅帮江县挡住沙暴、狂风,让冬天变得温暖, 同时也让气候变得湿润, 不再像往年那么干燥。

  等再过些年,说不定江县还真能像是当初种奇迹树时候, 县太爷说的那样:冬暖夏凉, 绿树成荫,河水流淌,土地肥沃,甚至还会有水鸟来江县栖息。

  哎呦, 要是真到了那一天, 江县该多漂亮啊!

  下雨在家歇息的时候,大家都在商量着, 等今年秋天, 北边梭梭树成熟开始结种子的时候, 一定还得继续去种树。

  种树的甜头, 大家都尝到了,想要彻底将这片贫瘠之地变成良田沃土,种树绝对不能懈怠。

  不仅要种树,坎儿井也要继续挖!

  那些从井渠里流淌出来的雪水,不仅仅只是用来喝的水,用来浇灌田地的水,还是流淌在田野间的风景线,是各家各户喂养的鸭子们的游乐场,是用来肥沃土地、装饰江县的甘泉呐!

  想想前些年的江县,再看看如今,变化是真的大。

  因为有雪水滋润,坎儿井两侧的青草长势旺盛,甚至还有各种野花争相绽放,引来蜜蜂和蝴蝶流连。

  这就是对江县最好的装饰啊!

  现如今的江县人,哪个不是亲眼目睹、亲自参与了江县的发展和蜕变。

  唯有他们自己知道,这一路走来是多么不容易。

  大家对于江县这片土地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人们越来越富裕,条件越来越好,也也不能忘本,江县也得跟着大家一起越变越好才是啊!

  下过雨以后,整个县区的燥热都被短暂清洗掉,整个世界一片干净。

  人们难得有个休息日,看着仿佛焕然一新的江县,突然意识到,好像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

  “我还一直念叨着,去北边种梭梭树,可冬天的时候,家里人想一起把房子翻新了。”

  “哎呦,我们村也是这样!坎儿井的挖掘现在已经停工了,大家忙着种地,种完地忙着去县衙上工赚钱,都顾不上咯。”

  “照这样下去可不行。”

  “可能怎么办呢,咱们日子确实好了,但感觉也越来越忙了。倒也不是抱怨忙碌,就是觉得,怎么忙都跟不上趟呐!”

  “对对,我也是这么想的。我现在在县衙上工,但等过了九月农忙期,就得去辞工了。”

  “这么高的工资,你辞工干啥?”

  “我得申请开垦荒地啊!你最近忙,没去地里看吧?我们村人种的大豆,豆荚特别饱满,听说胡老爷已经提前开始出钱预定了,那价格是小麦的两倍!还有那棉花,哎呦,真跟花儿似的,最近已经陆续开始开花了,雪白雪白的,漂亮得很。不仅漂亮,价格还高,是大豆的两倍!”

  “那我家也得赶紧去申请开荒了,你家准备申请几亩?”

  “我家三口人,能申请九亩地,棉花大豆跟小麦错开种植收获,应该是能忙活过来的。”

  “吓!那就更没时间去挖坎儿井,种梭梭树了,而且以后连上工的时间都没有。”

  “所以说我愁啊,究竟是去上工好,还是去开垦荒地种植棉花大豆好?棉花将来能做衣裳,大豆能磨油,这些也都缺不了啊,要是去上工,反而还得花钱去买,不如自己种呢!”

  “唉,要是再有一些流民来咱们江县就好了。像是年初那时候,那些流民都缺衣少食,只要给口吃的就愿意干活儿。有他们帮忙,不管是种梭梭树,还是挖坎儿井,或者开垦荒地收种庄稼,都能轻松解决。咱们自己还能腾出时间,出门去上工赚钱。”

  “有道理啊!李家村不就这么搞得吗?要不是有那些流民,他们村哪能这么快就盖砖瓦房。”

  快速发展可不只有好处,同样也有弊端啊。

  落后的生产力,跟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之间,有着不可调节的矛盾。

  先前江县发展没这么迅猛,矛盾也就没那么明显。

  可随着陈庚年开始大刀阔斧搞城建,那些隐藏起来的弊端,全都暴露出来了。

  供不应求,导致很多人开始忙到过度疲惫、甚至生病。

  首当其冲就是大江村的砖瓦窑、北部矿区的采煤工人,甚至包括陈申陈老爷的水泥厂。

  大江村。

  今天新一批砖瓦出货,瞬间被哄抢干净,甚至后面四五个月的订单都排满了。

  田大山把货送出去,回头去砖窑查看情况,一看有两个烧砖工匠都不在,忧愁道:“又累病倒了?”

  其余两个工匠累兮兮的点头,浑身疲态。

  他们这群烧砖工匠,这俩月来已经忙到没办法合眼了,村子里订单爆满,不得已又开了两个窑,根本兼顾不过来。

  之前听说哪个村也开了砖瓦窑抢生意,大家都很紧张。

  现在巴不得他们赶紧抢点生意呢!

  别说他们这些工匠,整个大江村人都忙的脚不沾地。

  甚至有村民找到田大山,说道:“村长,钱是赚不完的,咱要不把砖瓦窑停了吧。”

  可根本停不下来啊!

  县衙的商铺街最近刚拆,一条街都等着盖房子呢,接下来还要一条街一条街的去拆!

  田大山快要愁死了。

  他深吸一口气,说道:“这样,我去李家村,去找李福商量商量。让他们村先别着急盖房子了,给咱分担一些订单,先把货出了。后面咱少接点单子,或者干脆停窑休息一个月。”

  大江村的砖瓦窑还能停。

  可北部的挖矿工人根本停不下来啊!整个县区都在要煤!大家都在忙,也赚到了钱,自然是要花钱买煤球来节省做饭时间的。

  忙了一天下来,谁还乐意顶着大热天汗流浃背去厨房烧柴火啊!

  除此之外,化肥厂、水泥厂、砖瓦窑等等,都需要大量的煤。

  没日没夜的挖,还是不够分!

  很多煤矿工人都因为劳累疲惫,身体开始遭不住。县衙没办法,只能继续招人的同时,给工人们加补贴。

  陈申的水泥厂,最近同样忙到疯。

  是真疯。

  因为不仅县城铺路要水泥,县衙内部地面也要全铺水泥,北部那么长一条路,也在等着要水泥!接下来全县城的路,都需要水泥!

  甚至连城墙的修建,这都是需要水泥的!

  前两天因为有几个煤矿工人请假了,水泥厂没有买到煤,被迫停工了一天。

  邵安急的从北边杀回来追着陈老爷屁股后面要水泥,陈申被逼无奈,厚着脸皮去孙家借了一批煤炭才继续顺利开工。

  自从夏种后,县衙开始启动城建大项目,整个江县都在热火朝天的忙。

  但看似花团锦簇的忙碌之下,各种无解的、影响社会安稳的因素,开始一点点浮现。

  不过高速发展嘛,相当于每个人现在都参与进来,被绑上江县这条极速奔驰的列车。

  虽然有些小问题,但大方向上来看,各种项目还是在推进,并且根本停不下来。

  时间一晃而过,又是一个多月过去。

  商铺街的房子扒了又快速盖新的,一排排的红砖瓦房,漂亮又惹眼。干净的水泥路宽敞又平整,整条路不仅扩宽了,还规划有车行道人行道,绿化花坛也安排上,据说马上就要开始种树种花。

  现在的江县,可真是一天一个样。

  你要是三五天不来县城,再来一趟就会豁然发现,好家伙!人才公寓楼都盖起来了啊?商铺街不是前几天才扒了吗?这马上又要建好啦?

  哎呦,那漂亮宽敞的水泥路,你走上去都觉得飘忽,这哪是江县啊,皇城都不见得这么气派吧!

  北边经开区更离谱,壕沟城墙都开始修缮,同样准备全铺水泥,还有民众准备拿补贴搬到那边去盖房子。

  而且因为最近这段时间,大部分人都来县城上工,这些人都是要吃要喝的。

  商铺街虽然暂时拆了,隔壁街道摆摊的老板同样不少,各种吃食摊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走街叫卖声不断,那叫一个热闹。

  东边居民区来了个神医,说是县太爷从凉州特地找来的,以前在京城太医署工作,叫做林杏山。

  林神医在临时棚区房里接诊,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听说等到了明年,林神医接诊那里,要建一个大医馆,到时候全江县人都能去那边看病!

  虽然偶尔会抱怨忙到赶不上趟。

  可看着县城这堪称‘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化,江县人还是眼睛瞪得老大,并且有种奇异的自豪幸福感。

  挖掘坎儿井、种植梭梭树,是在装饰江县。

  铺水泥路、修建城墙、重建街道房屋、盖医馆,同样也是在装饰江县呐!以后他们的衣食住行,全都不用愁咯。

  这种亲自参与、亲眼见证江县飞速蜕变的感觉,可太让人满足了!

  当然,等时间到了八月份以后,人们暂时都把注意力从飞速翻新的县城挪开,再次回归到田地里——

  因为棉花和大豆要到采摘的时候了!

  -

  县衙,晨会。

  “挖矿工人的工钱再提三十文,最近就开始再继续招人!大江村准备停窑一个月?不行不行,一个月太久了,你去跟田大山说,最多半个月。看看还有没有村子想要做砖瓦生意的,县衙出面去帮忙——算了,县衙现在也腾不出人手了,找周茉,让他们砖瓦厂的人去帮忙。还不够的话,停掉青砖瓦外输的生意,改做红砖,先保证县内需求。”

  陈庚年最近也忙的焦头烂额,他先处理了几件要紧事,随后又说道:“北边的路应该修的差不多了,邵安从今天开始留在县城吧。商铺街的房子已经盖的七七八八,让他们那些摆摊的商贩赶紧搬回去,最近老有居民反应,摆摊的影响到他们正常生活了。还有,住进去以后,不能随便倒生活污水,地下排水系统还在搭建,等彻底搭建好了才能用。”

  邵安闻言张了张嘴,正准备应声。

  这时候外面有差役来催促:“县太爷,胡老爷、裴老爷在外面等着您呢,说是今天忙的很,特地空出来半天时间,问您能不能先过去一趟?”

  吁。

  陈庚年闻言叹了口气,这事儿他确实得过去一趟。于是只能说道:“胡铭,你来主持接下来的晨会,我出去一趟。”

  言罢,他急匆匆出门。

  后面还听见胡铭喊道:“县太爷,等您回来以后,再确定下医馆的选址。还有,东区的壕沟具体挖到哪里,咱也得重新商量下,原定的学堂地址和公园打冲突了!”

  “行。”

  外面穿来县太爷疲惫的声音。

  办公房里,众人互相对视,各自苦笑。

  真是要把人给忙疯了啊。

  胡铭叹了口气:“泉儿跟宝来都关在军营里仨月了,还不出来帮忙。我琢磨着,等他俩出来,看到现在的江县,估计都不敢认。”

  因为变化真的太大了。

  简直一天一个样!

  -

  县衙外面。

  着急忙慌的胡志峰瞧见陈庚年出来,狠狠松了口气:“庚年,你总算是来了,我跟你说,你再不来这真得出事儿!走走走,先去地里瞧瞧。”

  旁边,裴仲也很着急:“那我——”

  胡志峰急声道:“一个时辰,我就占一个时辰时间,事儿解决了我就去自己忙。老裴你先等等,算了,要不你也一起来吧,反正地里也有棉花。”

  裴仲一想也是:“行。”

  既然他俩商量好了,陈庚年点点头:“那就走吧,去顾家村。”

  三人坐上县衙的马车。

  饶是两位老爷现在正忙,可坐在马车上穿梭县城的时候,看着四周围的变化和热闹场景,都忍不住惊叹。

  前面街道上,一群工人正在扒房子,还是同样的口号——

  “1、2、3——推!”

  轰!

  又是一条街区被全部扒掉。

  房子的主人们站在远处,看着这一幕,神情激动又唏嘘。

  这种画面,如今在县城里已经不新鲜了。

  扒掉旧房子,才能住上新房子呐!

  “这条街我记得,以前是出了名的穷地方,还有人卖过儿女。”胡志峰唏嘘道:“一转眼,全都盖新房了啊。”

  裴仲深以为然点头:“看江县现在这个发展速度,有时候我都觉得害怕。还好咱老哥几个都开了厂子,要不然铁定得被远远甩开。”

  谁说不是呢!

  可刚没唏嘘着呢,一提到开厂子,胡志峰又急了,他看向陈庚年:“庚年——”

  陈庚年摆摆手,一脸疲态:“叔,我都知道。到了再说,你让我先眯会儿。”

  胡志峰闻言一怔,和裴仲都没再开口。

  这还是他俩头一次见陈庚年如此疲惫呢,看来最近这段时间是真忙狠了。也是,江县现如今发展如此迅猛,作为县太爷,不操心才怪。

  陈庚年一路都在眯着补觉。

  但其实也没睡安稳,他心知肚明怎么回事儿,因此最近已经差人去凉州送信,联系了娄姝。希望娄小姐这次要不掉链子,赶紧给他送一批人过来,先把挖煤烧砖修路的燃眉之急给解决了。

  但除了这些,别的地方也需要人啊!

  到了顾家村以后,陈庚年带着裴仲、陈申去了顾小牛家的田地。

  四月份种下的大豆秧苗,如今已经开始收割,一亩地的豆子产量,约莫在三百斤上下。

  当时一百多位佃户,开出了大概四百亩的田,两百亩种棉花,两百亩种大豆。

  按照正常估算,大豆应该能收上来六万斤。

  胡志峰和县衙签约的契书里,是有盈利指标的,也就是说,他必须得赶紧把豆子都磨成豆油。一部分在县区内售卖,一部分输送去凉州。

  至于为什么县衙要私家厂保证‘盈利指标’?

  当然是因为要钱啊!

  现在城市建设这么多项目,哪个项目不要钱?想要持续大肆敛财往城建里砸,江县就必须去赚凉州那边的钱!外输贸易绝对不能断!

  可并不是地里收成六万斤大豆,磨油厂就能收到六万斤豆子的!

  因为人们见到了大豆的利润,都想要开荒种大豆。既然要种大豆,肯定要买种子。

  这些大豆刚收割出来,就被民众们买走了,这家买几十斤,那家买几十斤,最后胡志峰粗粗估计一下,他们胡家磨油厂能收上来八千斤豆子都算是好的!

  因为县区内还有其余三个乡绅老爷跟着开了磨油坊,那边也在收豆子!

  反倒是棉花还好,因为棉花要的是花絮,种子反而都能便宜卖出去,纺织厂也不需要棉花种子。

  但轧籽、弹棉花等等,都是新的工艺,需要陈庚年来盯一下。

  所以裴老爷跟胡老爷才会这么着急啊!

  可开工厂的乡绅老爷们着急,种棉花、大豆的村民们最近都乐开了花。

  尤其是顾小牛夫妻俩。

  他们家三亩地大豆,现在才刚开始收割,就已经全部卖了出去。

  那黄澄澄的豆子剥出来晾晒的时候,好多村民们都来看稀奇。娘嘞,这豆子瞧着是真稀罕人啊,来年他们也要种大豆!

  豆子只是稀罕人,那棉花就是真能让人眼馋了。

  不仅眼馋,还有点震撼般的冲击力。

  八月份的天,碧空如洗阳光毒辣,光线强的很。但那日头有多毒辣,地里的棉花就有多漂亮。

  一眼瞧过去,棉花的枝叶都已经枯萎发黑,唯独留下枝头上雪白雪白的棉花在太阳底下绽放,那颜色是真白净啊,在阳光下白的近乎刺眼。

  有人忍不住用手摸一摸,那软和的哟,让人眼睛都瞪直了。

  这东西要是塞进被子里、衣服里,到了冬天该多舒坦呐!怪不得县太爷说棉花能制作衣服、棉被呢,如今上手一摸,稀罕的大夏天都不舍得撒手。

  而且棉花的价格,还是大豆的两倍呢!

  就这段时间,时不时都有江县人来田地里看棉花。

  那雪白的颜色,柔软的触感,在县区内造成了好大的轰动。谁不想盼着等冬天的时候,穿棉布袄子,盖棉花被子呢!

  因此,江县人种大豆、种棉花的热情空前高涨。

  大家都在争先恐后买种子,准备申请开垦荒地,争取明年都能种上大豆棉花!

  “县太爷,县太爷您来啦!”

  顾小牛瞧见县太爷过来,喜笑颜开打招呼,可一看到后面跟着的胡志峰,尴尬道:“胡老爷,您怎么又来了!我家真只能卖你五十斤豆子,其余的都被乡亲们买走了,我自家还得留一些。”

  胡志峰张嘴就要再劝。

  陈庚年抬手打断他的话:“胡叔,先这样吧。你看看,能收八千斤就暂时收,把豆油先磨出来,实在不行今年先不考虑把油卖去凉州,明年再说。契书利润指标的事情,我后面给你宽限一些,先保证县区内人能用上豆油。”

  主要是,民众们要种大豆,陈庚年也拦不住啊。他现在唯一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盼着娄姝给他送一波人过来。

  只要人送来,陈庚年立刻就能松缓好多。

  胡志峰闻言狠狠松了口气:“行,那庚年,你看你要不要跟我去厂子里一趟,我已经收了一批豆子,如今正在抓紧时间磨呢。”

  这个确实要去看一眼。

  “行,我待会儿跟你去。”

  陈庚年点点头,一抬眼,裴仲也在巴巴看着自己。他叹了口气:“裴叔你这个先不着急,我先跟他们说说怎么收棉花。”

  顾小牛家的婆娘闻言赶紧说道:“县太爷,我们现在都不敢收,就等着您发话呢。”

  收棉花虽然不是啥技术活,可是个精细活儿,还是个很累的活儿。

  陈庚年走向棉花田,跟他们说道:“最近天气好,你们都在地里直接摘吧,我看这花壳都开的很好。你们看,就像是这样,用手把棉花轻轻拽出来,注意用点巧劲儿,别把花絮都留在壳里,那就浪费了。还有,干活儿一定要精细,棉花的叶子枯萎了,那些叶子碎片枯枝败叶,很容易黏在棉花上,而且棉花本身就容易黏连这些东西。黏上去以后,很难扯下来。这些棉花,是要用于织布或者做棉被、棉衣的,你们前期干活儿越不精细,后面就会影响工厂的干活儿进度。等摘下来以后,放在干净的地方晾晒,晒干了,就可以送去棉纺厂了。那边会有个脱籽工序,谁家想种棉花,可以去棉纺厂买。当然也可以自己在家脱籽,但这个用手脱的话会很繁琐。”

  顾小牛家的婆娘认真听着。

  等听完以后,按照县太爷说的步骤开始操作,她手巧,干活儿也细致,所以做的很好。

  陈庚年点点头,赞叹道:“不错,你家这片摘出来以后,可以打个样,以后让他们都来瞧瞧。”

  顾小牛婆娘有些不好意思,但脸上是止不住的笑容。棉花能收了,她家又能赚上一笔了!

  有县太爷发话,县区内眼巴巴盼着的民众,都开始收棉花。

  这段时间,时不时有人坐着驴车,把大豆、棉花往北边厂子里送,出来的时候,笑的眼睛都眯起来。

  人们便一脸羡慕。

  “哎呦!这肯定是赚钱咯!这棉花跟大豆,都是好东西呐!等到明年,我家也得种点!”

  当然,种棉花、种大豆,是明年的事情了。

  今年还为时过早,现在整个江县都眼巴巴盯着棉纺厂跟磨油厂呢!

  “听说再过些天,豆油、豆腐、豆皮、棉花布、棉袄、棉被等东西,就能在商贸街开始卖了!到时候咱都得去尝尝鲜呐!”

  “我早就馋那豆油很久了,听说价格比猪肉便宜多了,只要五文钱一斤豆油!”

  “豆腐和豆皮我也想尝尝!”

  “我怕冷,我想买件袄子。”

  “啥时候开始卖啊,急死了!”

  “9月1号!那天商铺新街正式开始全部营业。县衙知道大家都想买东西,特地停工休沐一天,都提早去排队啊!”

  这日子好了,花钱也利索,看见新奇的,都想买来尝尝鲜。

  所以人们都在眼巴巴盼着。

  另一边。

  裴宝来等小子们,在军营里被苦训了三个月,好不容易获得了一周的假期。

  一帮小子们走出军营,表情恍如隔世,他们身上的衣服早就皱皱巴巴,一个个灰头土脸的,但神情却莫名坚毅。

  大家结伴进城,等瞧见县城现如今的模样以后,嘴巴都张得老大,神情呆滞。

  老天呐,三个多月没出来而已,县城都发展成这样啦?

  【作者有话说】

  推荐基友的文——《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已肥,可宰杀。作者:孺人,ID:7928545

  安南作为京城犯事官员常被流放贬谪之地,百姓愚昧贫苦,巫医肆虐,流民盗寇横生。

  不巧,农科技术人员韩彻穿越了,还穿到了一个刚被流放到安南任职,即将病死的县令身上。

  面对愚昧又贫苦的百姓,极度缺乏耕牛开垦的荒矿土地。

  韩彻叹了口气,只能撸起袖子开干。

  教化!扶贫!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结果搞着搞着,历来还有“一去一万里,千去千不还”骇人传闻的安南,突然间声名鹊起。

  那里盛产的各种特产,皆引得人们争相抢购。

  无数商者因此不惧路途遥远与艰辛,千里迢迢奔赴安南行商。

  其中白糖更是与茶,盐,铁一道,被并为朝廷管控的重要战略物资。

  自此,韩彻这个名字,重现朝堂。

  再后来,韩彻更是凭借着帮扶百姓种田扶贫,一路杀回京城,位列人臣。

  后人云:韩公善经济,货通天下。民不知贵,而国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