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90 章(1 / 1)

梦醒细无声 第十个名字 2000 汉字|3 英文 字 2个月前

房。中间一个百十平米的大院空荡荡的,就停着两辆三轮车和几辆自行车。

这地方前几年就是农村,太阳宫乡,洪涛记得自己小时候还跟着那二爷来这边抓过蛐蛐呢。当时这里都是菜地和乱坟岗子,只有一条柏油路。

时过境迁,二十年不到北面有了芍药居小区、东面是望京小区、南边是西坝河小区,唯独空出了中间这么一片,菜地也被开发商弄没了,大家找点什么营生呢?

得,盖房子吧,盖完了全租给外来打工的人住,本地人都搬进小区里去了。刚才那群小伙子估计就是这里的原住民,家里的地都改成了房子出租,手里也有点闲钱了,不用再去干农活。可是闲着没啥事儿可干,就聚在一起成了混子,成天弄个破摩托四处惹事。

再过几年这里也会拆迁,到时候给的补偿款更多,他们的摩托立马就得换成各种跑车。但干的事儿还是这些,只不过换个地方,不在小村子里拔份了,改成酒吧、迪厅、KTV之类的地方。

“就他们五个人?”正屋亮着灯,费林在门口站着,等洪涛进屋之后随手把门给关上了。堂屋的屋地上跪着五个脑袋被各种衣服裹起来的人,只能从他们的裤子和鞋上分辨性别,看样子是三男两女。那群混子下手也真狠,几乎每个人前面的地上都有几滴血。

“里屋还有个孩子,我让人看着呢。”费林冲左边的屋努了努嘴。

“哪儿人问了吗?”洪涛点了点头,这场面还是别让孩子看了。

“哪儿的都有,不是一家人。我带您看点东西,这帮孙子是让您发现了,否则不知道要祸害多少人呢。”费林没多说,率先转身又向外走去。

“我艹,这是尼玛要大干一场啊!哎,还有灯没有了,都打开,我看看这是什么玩意!”洪涛跟着费林来到院子东边的仓库里,嘴都张开了。

这一屋子的茅台酒瓶子和包装,得有好几百个。更让他觉得诧异的是仓库的一角被打扫得非常干净,还用塑料布围着。

里面的两张桌子上都是烧杯、量瓶、试管、酒精灯、天平、搅拌器一类的化学试验用品,还有很多瓶瓶罐罐里装着不同颜色的液体,上面的标签上写着各种化学符号,自己愣是没看明白几个。

“这就是他们假酒作坊,那些假茅台都是他们在这里自己做的!咱们看到那四个人平时就出去销售,做酒的就一个人,做好一批就卖一批。”

“我大概问了问,他们是前年在这里认识的,以前什么买卖都做过,但都不赚钱,穷得待不下去了,结果有个人还是什么老师,会做假酒,从今年开始试着造了两批,赚了不少钱。”

“然后他们就从南方买回来这些东西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刚一正式开张就碰上您了,嘿嘿嘿嘿……”费林说得挺轻松,这种事儿他已经都见怪不怪了。

你说害人吧,酒确实是酒,不是工业酒精,喝了也就喝了,对身体没毒,无非就是以次充好。这种方式已经算骗子里最温柔的一种,算不上大罪过。

都说现在我们的社会里信用越来越少,其实最开始就是从食品安全方面把这种宝贵的东西丢失的。刚改革开放那会儿大家的眼睛都盯着钱,可是怎么来钱快呢,有聪明人就开始琢磨歪招了。

先是缺斤短两,结果逼得老百姓上街买菜都得自己带着秤去,这么一点改变,就已经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了一个口子。

过了一段时间有些聪明人又觉得缺斤短两还是来钱慢,干脆,以次充好吧。把质量次一些的东西通过某些手段冒充成质量好的,比缺斤短两又先进了一步。

这玩意就不是秤能秤出来的,老百姓总不能人人都是各方面的专家,所以吃亏上当的人又多了,互相之间的信任感就更低了。

再往后聪明人就更多了,他们一看政府也不怎么管这些事儿,干脆,连次品也别费事去买了,直接做假货多方便啊。

白酒能用工业酒精勾兑、香烟可以拿烟梗子填充、牛奶里面加水再加粘稠剂、就连药都弄假的……

这么一玩可就乱套了,人和人之间最后那点信任也荡然无存,商家和顾客从原来互相扶持、互相体谅变成了一对儿仇人。如今放眼全社会,你敢相信谁?连新闻都没法信,还能信谁?

可是没了信任就能赚钱了吗?短期看可以,但长期而言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会加大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你能这么干别人也能,谁都躲不过去,最终毁掉的是我们自己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

755章 生锈的螺丝钉

“老师?化学老师?”一听老师洪涛就有点过敏,这也是习惯反应,他爹就是老师。X

“可能是吧,我也没太仔细问。钱我都拿回来了,还多了几千块,我给了那群小子二千,剩下的您看怎么处理?”

费林觉得打一顿、把钱追回来,这件事儿也就差不多了,没必要什么事儿都问那么清楚,自己又不想以后做假酒卖。

“咱们在这里多待会没危险吧?”可洪涛不这么认为,他还想多了解了解。

“这儿能有什么危险,只要不出人命,打个架什么的,打110都没人来。”费林眨巴眨巴眼,不太理解洪涛的意思。

“那成,找两个人去外面盯着点,你把那个老师弄过来我问他点事儿。”洪涛也没解释,他只是有点好奇这堆实验设备。虽然环境简陋,可是这里看上去比自己地下室里那个小实验室还专业。

确实是老师,但不是正式老师,是个民办教师,叫刘援朝。

一听这个名字,就大概知道他是什么年代出生的,今年正好四十五岁。说起来这个刘援朝也挺悲惨的,他的家在中西部的一个小村子里,小时候跟着有点文化的爷爷学识字,后来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学校。

毕业后刘援朝响应国家号召没有留在城里工作,带着一腔热血毅然决然的回到了家乡,打算把知识奉献给家乡人民,立志要当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拧在哪里。

这一拧就是二十多年,都快生锈了依旧是颗螺丝钉,还不是正式的。由于收入少、没稳定工作、个人眼界又高,到现在连个母螺丝钉也没找到,就这么一直单着。

如果生活就这么过下去他也能忍,可就在四年前他想当螺丝钉都没地方拧了。从十多年前村子里的很多年轻人都拖家带口的出去打工挣钱,学校里的孩子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