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差。
而这个“稍差”的评价,如果来自曾国藩一系,这个“稍”字也是大有商榷余地的。
所以,不管这样相术可信度多高,冯云山和曾国藩一时瑜亮,应该比较接近事实。
因此,他支持洪秀全,主要应该是看他的相貌值得支持。
从后果看,洪秀全能够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统治十几年,最后以病死告终,也说明他的相术结论还是应验了。
原来的拜上帝教,洪秀全等人对基督教信仰本来就没有正确的认识,又混杂了许多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所以从本质上说,和基督教是两码事。
麦轲等人的到来,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他们认识到以前自己的信仰和主张是错的,从而让他们认识了真神,改邪归正,有了新的生命。
带着这个新的生命、正确的信仰,二人回到花县老家,没有把时间花在养伤上面,而是开始了新的一轮福音事工。
最先得救的就是洪秀全的两位兄长。
大哥洪仁发、二哥洪仁达,特别关心弟弟洪秀全(原名洪仁坤),以前他们劳苦供应弟弟读书,现在弟弟外出,虽然没有什么回报给他们,离他们的期望更是差了十条街,但是他们并没有抱怨,而是一见冯云山就询问弟弟如何。
冯云山虽然伤势不轻,但是并不影响他说话;而且他本来就是做塾师的职业,传扬福音头头是道。其实,原来的拜上帝教,论起传道的水平和效果,他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号。
于是,借着给他的两位兄长介绍洪秀全情况的机会,冯云山给他们传讲了正确的福音信息;于是福音的大能在二兄弟心里动工,两兄弟当即决志信主。
冯运陕看着这兄弟二人,心中不禁感叹万千。他知道历史上这二人妒贤嫉能,太平天国后期所有的重大失误,都有二人的身影,不说是造成太平天国失败的关键原因,也起码是祸因之一。
现在,他们已经确立了正确的信仰,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他们所有为害天国的做法,将不会出现,唯有对神的事工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天,当代洪家家主,洪秀全的父亲洪镜扬带领全家信主,阖家归入天家。
几天以后,官禄布村的七十多户农民全部信主,无一例外。
十天以后,结束了两人密集信仰培训课程以后,所有决志的人都参加了洗礼仪式。
虽然冯云山依然受伤未愈,他却坚持上课,为大家施洗。
说起施洗,二人也是一番反复思量,才最后确定施洗的方式。
专门的施洗池肯定没有,连人造或者天然的池塘也没有,附近也没有河流,唯一的水源就是一口水井,人称洪氏老井。
二人最后确定,就用井水给大家施洗。
洗礼的时候,每家都带来自家打水用的水桶,打上满满一桶水,以家庭为单位聚集在一起,把那桶水放在面前,然后全村人站成一圈,冯云山作祷告,然后逐一呼叫每位受洗者的名字。
每叫到一个人,冯运陕就舀一瓢水,泼到受洗人的头上。
没有圣诗咏唱队,最后冯运陕清唱了两首圣诗,这是他会唱的仅有的两首。
虽然简洁,虽然没有隆重的仪式,但是失丧的灵魂回家,本质的意义一样。
众人似乎听到天使天军正在欢呼,高唱赞歌,欢迎浪子回头,赞美神的恩典和荣耀。
随后,二人才回到冯云山的家乡,离官禄布村三里远的禾乐地,对冯云山的家人和父老乡亲传福音。
看到这个从家里叛逆出走的儿子又回来了,冯绍衔很高兴,以为他改弦更张,浪子回头了。哪知道一听他的说话,比以前似乎更加叛逆了!大怒,又把他赶出家门。
不过,这次冯云山没有走,只是每天给父老乡亲传福音,不过三五天功夫,就有多一半村民决志信主,但是父亲还是坚持不信。
不过家庭开始分化,堂兄冯亚树首先被圣灵感召,接受了基督教信仰,随后他的三个孩子也都信主,他已经知道他的夫人不久前去世。
本来冯父开始的时候还打算用断绝经济支持的手段,迫使儿子改变态度,这是冯云山第一次离家出走的原因之一。但是现在,这个手段肯定不灵了,因为现在天国方面根本就不缺钱,他们到这里来之前,麦轲给了他们充足的银票。
因此,他们不仅积极没有钱财匮乏的窘境,还能不断地救济贫穷之人。
这招不灵,冯父也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对立情绪了,也逐渐地听进了儿子的话,尤其是看到儿子身上巨大的变化,他就不断地思考这个新的信仰。
最后,冯父也决志信主了,尽管是冯家归主的最后一位。RS
------------
第467章 云家军出子弟
禾乐地村比官禄布村可大多了,有四百多户;也比较富裕,起码有冯家这样的大地主,干什么事情都是众乡亲的领头羊。
领头羊一信主,对众人来说,是一个绝好的见证,即使对基督教信仰并不是很清楚的人,也随大流跟随上来。
尤其是这种跟风不但不用花钱,在经济上还能得到好处――大财主冯绍衔给新信主的人每人发了一斗大米。
结果,老顽固冯绍衔信主以后,两天之内,整个禾乐地村全村信主,成为官禄布村全村信主以后的第二个全村信主的村庄。
现在冯云山的伤势已经基本好转,更加斗志旺盛地投入天国起义的准备工作。
这哥俩现在的主要努力方向是拉起一支队伍,到时候天国反清义旗一举,这里就群起响应,从光东地面配合行动。
这个打算也是他们临来这里的时候,麦轲大体上和他们确定的;现在两个村已经全部信主,正好顺理成章地拉起队伍。
作这事最积极的有三个人,两武一文。
两武就是洪秀全的两位兄长,大哥洪仁发、二哥洪仁达,这二位虽然没有文化,却本性质朴,长期务农熬炼出一副钢筋铁骨,天生的身强力壮,再加上性格粗犷,煞是勇猛好斗。
本来二人都是压抑着自己的性格,把争强斗勇这一面隐藏起来;被冯云山二人这一番挑头,瞬间就火山爆发,成了招兵、练武等军事活动最积极的参加者和领导人。
一文就是冯云山的堂兄冯亚树,他也是一直满怀富国强民的理想,可惜没有用武之地。
在真实历史上,他比洪仁轩更惨,几经周折,要去太平天国占领的地区,都没有成功,最后竟然病死在旅途。
就这样一个胸怀大志、败者不饶的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