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下面我们就直接谈这个话题。麦轲,你,或者你的同伴,我就问三个问题,如果你们给出的回答符合我们的标准,我会送你们一样东西。为你们做一件事情,听清楚了吗?”
“什么东西?什么事情?”李秀成到底年轻,不禁问道。
“什么东西?当然是好东西,独一无二!什么事情嘛,当然是好事情,应该是你们做不到的。我们出马就能成功的。到底是什么,我先不说!如果你们赢了,东西给你们,是请我为你们来做好,自然就不必说了;如果你们输了呢,就更不用说了!你说是不是,小兄弟?”
“嗯,您说得对,就这样吧!”李秀成郁闷地沉寂下来。
麦轲一方的其他几个人。除了李秀成以外,加文、卫理、穆藤额、鄂顺安、福安健、主持智深、土司座山虎,也就福安健和主持智深比较熟悉《道德经》,其余的读过就不错了。
而福安健和主持智深二人,一个是研究孔孟之道的,一个是研究佛学的,对道家经典的理解,其本上就是那个时代他们那个阶层的理解水平。
其核心就是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部分。然后加以接受,也就是僧道儒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一大大杂烩。
原始的《道德经》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就不要在根红苗正的老小子面前丢丑了。
因此,大家眼睛都看向了麦轲,只有他才能回答问题了!
不过。抱着希望的同时,大家也对麦轲的信心严重不足!
其他方面你是不错,总不能连这些偏门你也精通吧?
“第一题:《道德经》第一句就提到道,也提到名,那么道和名的关系是什么?”老小子问道。
“这个问题的回答。依赖于对‘道’、‘名’这两个字的理解。根据老子在道德经经文中自己的描述,‘道’,就是宇宙万物中初初的、最根本的存在,老子把这个东西称之为‘道’;世间万物,都是从这个‘道’中产生的。
“‘名’,就是名字,它是反映这个存在的,初始的、根本的存在,其名字就是‘道’。
“因此,‘道’和‘名’的关系,就是二者说的是一件事情,道,就是实际存在;名,就是对这个实际存在的称谓,也就是在人们的理解的前提下,对这个存在给予的描述。”
麦轲这一番话说出来,不但让那些不懂《道德经》的几位恍然大悟,就是老小子本人,也是豁然开朗。
老小子得到的教导正是这样,但是没有麦轲这样清楚易懂。
震惊之余,老小子嘟哝了一句:“这事闹的!到底谁是老小子呀?怎么你一个外人似乎比我还像?”
他摇晃了一下脑袋,接着来!
“第二题:《道德经》要实现的总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它指向的总方向是什么?”老小子心里话,我就不信这个你也懂!
没想到麦轲嘻嘻一笑,说道:“这个简单!为什么叫道德经?因为里面包括了两个内容,一个是‘道’,一个是‘德’,二者合起来就是‘道德’。前面说了,道是这个世界的根本存在,‘德’呢,最根本的意思就是‘得到’,‘得到’什么呢,‘得到’‘道’!而这个‘得到’‘道’的主语,就是人!人得到了‘道’,就是有‘德’!因此人得到了‘道’,有了德,成为有德的人,也就是‘道’延伸到了人的身上,就实现了《道德经》的目的!换句话说,人有了德,这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
众人一边听,一边吐糟,这还简单?这个要是简单,世界上没有复杂的了!
不过,这对于老小子,就可以说简单了,因为二者的关系,是老子留下来的特殊指示的重点,生怕儿孙不明白!没想到麦轲几句话就给说清楚了!
而且根本就不用引用经文,直接一个解题就解决了问题!
“第三个问题……”.
R1292
------------
第922章 青牛复出函谷
麦轲连着回答了老小子两个问题,不但无比正确,而且高出了老头子一大截,弄得他老人家又佩服、又无言。
心里再一次冒出谁是家主这个无解的问题以后,立马抛出了第三题。
他心里想着,事不过三,如果再让麦轲这小子答对,答得更高明的话,我这老小子干脆让贤给他算了!
“第三个问题;你觉得现在外面的世界上,有人真正理解道德经、正确运用道德经吗?”老小子眼睛中冒出狡诘的目光。
这个问题太大了!太广泛了!
不过,麦轲的信息量比所有人都要大,如果有出类拔萃的《道德经》专家出现,他应该知道。
至于真有怀才不露、深藏功与名的高人,既然没有显明于世,麦轲也无从得知,就无法算数了。
“据我所知,没有一人!既没有一人理解《道德经》的神邃,也没有一个人把《道德经》的神髓正确地用于实践。”
麦轲这个总括性的结论一出,自己一方的几个人如遭雷击,没有一人?如果让那些口若悬河的《道德经》大师听见,还不马上就翻脸?
更别说那些锦衣玉食、三妻四妾、啥事不干,还高调说自己性情淡泊、脱离俗务,是得道高人的上流人群了。
老头子频频颔首,一幅孺子可教、深得我意的神色。
没有想到,麦轲还有话呢!
“其实这种现象,一点儿都不奇怪!《道德经》出世以后,就命定了它一定是曲高和寡,甚至是惊世骇俗。
“至于实践层面,贵先祖本人都没能付诸实施。反而采取了逃避政策,出了函谷,进入胡夷地区,他的后人,那些本来就已经被奢华俘获的人,又怎能被期望于能够实施《道德经》的神髓呢?
“其实。从贵先祖的出逃行为中,后人应该看到,不但他自己失望,不能推行《道德经》的原则,而且他也对其他人更加不抱希望,整个情绪就是绝望!
“这就是为什么他要逃离函谷的原因;按他的本意,他不会留下任何东西于世,对一个已经彻底绝望的社会,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清白混同于污浊呢?
“可惜。那个函谷关关令尹喜不懂,利用权势压榨了贵先祖――你不写,就别想出关!所以,《道德经》实际上是违反贵先祖老子的意志的产物!
“果然不出老子所料,后人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肢解、缪解《道德经》,甚至利用它追求个人的私利,为自己的道德败坏背书。
“你看那些所谓的饱学大师、道德高人。哪有一个人不把《道德经》当作智慧书,为当权者提供锦囊妙计。争取自己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的胜利?
“由此可见,他们对《道德经》的神髓一点不懂,一无所知!《道德经》提倡的是返朴归真,他们孜孜以求的是更加奢华,把老子特别讨厌的东西推向更高的阶段!他们还有脸洋洋得意地自称是老子的高徒呢,我都替他们脸红……”
众人现在懂了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