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也是要给酬劳的。”
“给多少?”
“20亿,你觉得怎么样?”李政委试探着问,“当然这些钱是聘请林风科技实验室的,至于需要用到的材料、技术成果,还有加工费都另算。”
要给钱早说嘛,虽然20亿对他来说不是很多,但聊胜于无吧。而且用李政委的话说,这是解决民生问题,所以他也就不推辞了。
见林风随口就谈成了20亿的生意,一边的范磊心跟着砰砰直跳,觉得这次太长见识了。
以前他倒买倒卖,一个月运气好,充其量也就赚个两三万,20亿足够他倒买倒卖几辈子了。
让范磊办好手续,林风就和司马莉莉来到车间里,先用新材料把坦克的散热问题解决了,然后两人就开始现场研究新机车。
超级机车属于全新设计,根本没有可以借鉴和现成的东西可以利用。
根据司马莉莉的介绍,正是因为林风的盾构机,能够快速打出一条高强度、高精度的隧道,所以才有了这个构思方案。
“我们的初步设想,是在隧道里建设四根轨道,上下各两根,这样列车就不会脱轨。以前没这么做,是因为成本太高,对轨道布设的精度要求也太高,理论上可以实现,现实操作起来难度太大。
“现在有了你的盾构机,打出的隧道几乎是一条直线,我们经过测量,其内圆直径误差小于1微米,直线度公差低于0.01毫米,这比在精密机床上加工的零件还要精密,我真希望能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对于司马莉莉这个问题,林风只能一笑了之。其实在刚才之前,他自己也不知道盾构机打出的洞居然这么流弊。
见他不肯说,司马莉莉又继续说道:“再加上你的这台超分子聚合材料加工设备,生产出来的零件也能达到微米级别,所以我们才敢大胆地设计这台机车。”
林风看看时间,都快晚上7点了,虽然肚子还不饿,但总不能为了工作放弃了生活,还要继续放弃睡觉吧:“要不我们明天继续?”
“林老板,现在时间还早,我觉得今天我们完全能够把机车的主体做出来。”
林风:“……”
面对一个工作狂人,他还能说什么呢?
机车主体比较简单,就是一个四方形的架子,计算好尺寸之后,在架子四个边上,安装了八个轮子。
这些都是用超分子聚合材料做的,包括轮子里面的轴承也是,由于硬度和韧性都足够,又能耐高温,只要定期加点油,就根本不用担心磨损、卡死。
磁悬浮列车为什么跑得快?
那是因为靠着强大的磁场把列车托举起来,让列车和轨道的摩擦大幅度减小。但那东西太耗电了,制作成本实在太高,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普及应用。
而这种超分子材料,非常完美而有效地克服了因为摩擦带来的不良因素。
不得不说这种材料比较万能,也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承受高速、高温的洗礼。
司马莉莉叫来了吊车把框架吊走,又让林风做了3000多条轨道,几乎把剩下的材料都消耗干净。
她有点遗憾地说道:“没办法,其他的只能等明天了。”
林风心头一喜,觉得可以回去睡觉了,结果又听她说道:“今天就把试验用的10公里隧道打通,然后就休息吧。”
林风回到家里已经凌晨两点了,临走的时候,司马莉莉还在现场指挥工程兵在隧道里安装轨道。
那可是个精密活。
用她的话说,如果轨道的安装误差超过0.1毫米,高速运行的列车就有可能产生强烈的震动,甚至在瞬间散架。
这可是事关人命的大问题,容不得有一点马虎。
不过这些事情林风帮不上忙,也就随他而去吧,睡个好觉才是正事。
…………
第二天他一觉睡到上午10点,到驻地的时候,司马莉莉已经在打好的隧道口等候多时。
见她脸上微微的疲态,估计一夜都没怎么睡觉,林风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不愧是20岁就拿到博士后的女中豪杰,光是这份拼命的精神就值得太多人学习。
轨道已经铺设好了。
林风顺着巨大的空洞进入地下隧道,昨天晚上造出来的机车框架已经安置在轨道上。
除了前面一段50米的地方比较开阔,正式的运行隧道直径只有两米。在光滑的洞壁上,四条轨道笔直向前,电力电线、监视器用的数据线被捆扎在一起,一直延伸向远处。
隧道里每隔10米就安装了点灯、测速摄像和一些不知名的仪器,还有两排给机车供电用的滑触电源线。
10公里啊,不知道昨天夜里司马莉莉调动了多少工程人员加夜班。她开始说只需要她和林风两个人,那根本就是在偷换概念。
稍微感叹了一下,林风看到一辆大卡车开了进来,一个模样奇怪的机器被安装在机车的框架上。21010
------------
第303章 试车
“这是电力引擎,目前国内最先进的。”
司马莉莉一边看着安装引擎,一边向林风介绍这台引擎的情况。
其实电力引擎说白了就是电动机,只是功率因数比电动机提升了不少,换句话话说就是节能。
现在的动车组,早已改变了那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传统模式,一般采用4节动力车厢和4节无动力车厢的组合,所以才称之为“组”。
一辆8节车厢的动车组,功率可以达到5500千瓦,相当于55辆1.6排量的轿车功率总和。
所以我们在乘坐8节车厢的动车组时,每秒钟都会消耗掉1.53度的电能,足够你家客厅的大灯用十几个小时了。
电力引擎的个头也不大,很快安装到位,然后是变速器、传动装置、制动器等一大堆东西,这些都集中在了列车底部。
这些硬件都安装到位后,就是控制系统。
到这里林风就不怎么看得懂了,反正看着那一大捆细线,他觉得有密集恐惧症的人肯定要发疯。
安装调试控制系统用了好几个小时,借着这些时间,林风到车间继续生产轨道,然后吃了午饭,又找了个地方睡了个午觉。
直到下午五点,司马莉莉让人来叫他,说是可以试车了。
这绝对是有史以来,从开工到试车最快的一次。
他兴致勃勃地来到现场,见控制台前面,一块14寸的液晶屏上各种符号不断闪烁。
“开始吧。”司马莉莉的声音有点沙哑,而且非常平静。就像这根本不是在研制世界顶级的机车,而是在做一台拖拉机。
“各部位正常,可以启动。”
随着现场总指挥的命令,还暴露在空气中的电力引擎发出嘤嘤的声响,只有框架的机车缓缓向前移动。
直到进入正式轨道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