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0 章(1 / 1)

我的1979 争斤论两花花帽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意味着背叛!看如今忆从前,总是感觉到我们的曾经和过去,是那样的苦难清贫,是那么的清纯天真,是那样的无知混沌。几十年的人生光阴,就这么不可思议的一步步的走了过来,面对着甜蜜蜜的生活,和谐融融的盛憬,人啊,总容易忘本。”

其实他很少忆苦,大概从小苦到大的人,身在其中而不知其味,或者说不想回忆。他上高中还是不管四季都是打赤脚,为了省点车费到学校上学,都是徒步几十里地。

家里孩子又多,养孩子不比养猪上心,猪还可以卖呢。每天都是同贫穷、饥饿做斗争,什么都没的吃,就是吃萝卜都不用洗泥巴就可以吃下去呀。

通常半夜饿醒了,只能偷偷抹眼泪,一种孤军奋战的悲苦。半梦半醒的时候还在难受,心里反反复复念咒语一样地跟自己说,再也不要这样了,再也不要这样了。

也不知道到底是哪样。

所以他一不怕苦,二不怕脏,只有一点点怕死,怕饿死。

万良友很快体会到李和的意思,笑着道,“没什么大事,明天我们还可以过来。”

李和继续道,“其实我还有一个更好的建议,咱们也可以喊于经理一起过来,独乐了不众乐。”

这下厂子里的领导都不淡定了!

没法淡定啊!

这要是天天来,他们这帮人简直没法活了啊!

而且还居然想把于德华给拉过来!

于大老板的脾气,他们这些人哪里还能受得了!

而且李和话里的意思很明白,于德华都逃不出他的手掌心,他们这些人也更甭想逃出李和的手掌心,或者敷衍了事。

“李先生,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宋经理这次终于不敢再装糊涂了,只能赶紧的低头。

李和笑着道,“明白什么?”

“我们前阶段刚刚定制了一套湿帘风机系统,拥有强大的换气能力,能迅速将工厂内的污浊空气排出室内,同时能导入新鲜空气,不仅提高了工厂内的空气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工厂的含氧量。”宋经理终究不傻,李和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对工厂的环境不满意。

“先出去再说吧。”李和笑笑,终究从车间出来。

出了大门,他才感觉到活过来,重重的喘了一口气。

宋经理抹了抹头上的汗珠子,不需要李和仔细询问,就急忙道,“李先生,这个你放心,纺织厂降温排风设备和散热装置我们一定会尽快全部安装到位。”

出于成本的考虑,厂子里向来是能省就省,要不是今天被逼的没办法,他是不会这样做的。

李和笑着道,“给个具体时间。”

宋经理对这个毕竟不懂,赶忙朝旁边的一个矮胖的中年人使眼色。

矮胖的中年人赶忙回复道,“李先生,年底之前一定调式完毕。”

李和道,“那年底之前我会来,不管是住宿条件还是厂区环境,我要见到改变,如果还是这个样子,你们都可以收拾包袱走人了。”

“一定,一定。”厂子里的领导七嘴八舌的附和保证。

李和想了想又继续问道,“270块是基本工资还是算上加班工资?”

这次不需要宋经理使眼色,一个中年人立马上前回道,“我们是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的,全年52个星期天,7个节假日,法定节假日为59天。实现的是计件工资制下加班工资,多干多得,所以每个月大部分工人都能拿200以上的工资。”

“这个工时制还行。”对于这个,李和没有计较,因为这个休息制度跟银行是一样的。

国内的工作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单位都有不同的办法,最准确的提法应该叫工时制。建国以后,普遍采用的八小时工作制。五十年代后,对于采矿、油田等特殊工业实行了周四十小时或者三十六小时工作制,并在化工行业中实行年修价制或者周两天休假制。

六十年代中期和七十年代末期,国家分别在化工和纺织行业实行“四班三运转”制度,周工时从四十八小时减为四十二小时。

总体而言一直是周四十八小时工作制,即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八小时。

具体到每家单位又不一样,有的实行双休制,有的实行五天工作制,有的实行六小时工作制。

双休制的意义跟后来的差别很大,即工人工作两个早班倒两个中班,再倒两个夜班后休息两天。

五天工作制即工人每周工作五天再休息两天。

六小时工作制即每日四班制工人每周工作六个班轮休一天。

他这句话说完,转头就走,只把背影留给了众人。

------------

543、岁月

接下来几天,李和让万良友到金鹿集团拿了一份厂企名单,在深圳的五家厂子,他都一一去看了。看的越多,心里越累,最后统共只有三条要求,第一是保证住宿和伙食条件,执行严苛的卫生条件,第二就是保证有加班工资发,第三条,满两年的女工生育,可以休息两个月。

谁做不到,谁滚蛋!

认真的来说,他的厂子起码一直是有加班工资发的,在深圳已经算是非常讲良心的企业,很多作坊和厂子根本不讲什么规矩,工人一天拼命干上十几个小时,一个月连二百块不到,甚至有的只能拿到几十块!

更绝的是,还有许多厂子是收押金的,跑业务要交更多,这押金什么个意思嘛。到年底就拖欠工资!想着法子盘剥人!

李和管不了别人怎么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便是他真实的想法。他只能尽力的做好自己。他重生一次,总不是为了剥削工人的吧?

何况,他上一辈子开厂子都没干过这种事!

当然,他能做的也就这么多,做企业做工厂都有市场的规则,对劳动力资源的过分榨取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通病。什么改变传统粗放模式,什么利用先进机械提升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什么加强服务品质,都是空话废话。

只是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门槛低、赚钱快,大大小小的加工厂才遍地开花,一派繁荣景象。

从某一方面来说,如果抛开某些阴暗的角落,李和是欣赏这种繁荣的。

所以李和不再要求更多,要不然这种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只有关门的命。而且事实上,中国只有依靠这种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才有“走出去”的可能。

要打价格战嘛,谁怕谁哦!

然后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带动全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围绕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园区实施集群式投资,并逐步带动行业整体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为主向技术、人才、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