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2 章(1 / 1)

我的1979 争斤论两花花帽 2000 汉字|7 英文 字 2个月前

造纸公司,怎么会有装修公司,甚至还有打火机厂子,添加剂厂、扑克厂、养殖场。

“怎么会有13万名员工?”这才是李和最大的不解,难道他旗下的房产公司的工人都算上了?可也没有13万啊!他问的很小声,让人听见了挺丢人的。

郭冬云笑着道,“这只是控股产业的员工,你是不是忘记我们与政府国企建立的合资厂了?光一家扬洲机械厂就是一个万人大厂了。如果我们再把不控股的投资产业算进去,员工还会更多。”

在场的许多人都是忍不住窃窃私语了,随着麦肯锡的人梳理的越详细,在场的人看李和的眼神越来越不一样。

这将是怎么样一个巨无霸企业!

而掌控这个巨无霸的人才刚刚30岁!

要不是有保密协议的约束,他们就要出门大喊,新的世界首富诞生了!

特别是麦肯锡的人都不肯相信,他们接受的项目会是一个全球第一大的公司,而且还诞生在中国!

这简直是一个国际玩笑了!

哪怕这些资料都是他们亲手整理的!

其他的先不说,当他们看到托管在高盛、莱茵的dell、IBM、苹果这些500强的股票托管凭证的时候,他们的内心立马就崩溃了,必须是承认这一事实了!

当然,这是一家很大,但是跟强壮都不沾边的企业联合体,什么乱七八糟的的企业都有,他们相信眼前这个男人,一定是个投资狂人,什么样的产业都有,反正捡到篮子都是菜。

而且更令他们不敢相信的是,这家联合体的人力资源结构,也是相当的草率,许多高层居然是小学文化、初中文化!

天知道他们的内心有多崩溃!

终于他们开口提到了这家大杂烩的企业的弊病,这次轮到一位高挑金发碧眼的女孩子陈述,“如同很多企业的通病,不管是金鹿集团、远大集团内部拥有太多的管理层级,这是一个草率而又庞大的官僚机构,在这个等级体系中,从生产的工程到董事长的办公室之间隔了13个层级。光一个金鹿集团有130多名管理人员拥有副总裁或者副总裁以上的头衔。”

“我的错。”李和喃喃自语,他曾经让于德华放手经营,不必事必躬亲,请专业的人士来操盘。可是他没想到,于德华会请这么多的经理人,而且都是堆砌在一起。

当他听到金鹿集团有76个业务部门的时候,更是一阵叹息。可也是理解的,毕竟金鹿是靠出口起家的,从纺织鞋帽类到搪瓷缸能日用品都有,基本是一类产品一个部门。

接下来他又听到了对远大集团的分析,远大集团在一年内居然出台了70多项企业内部制度!

李和终于觉得还是企业的制度有问题。

也许这就是历史规律吧,钱穆老先生在分析中国历史时指出,中国政治制度演绎的传统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相沿日久,一天天繁密化。于是,有些变成了病上加病。越来越繁密的制度积累,往往造成前后矛盾。这样,制度越繁密越容易生歧义,越容易出漏洞,越容易失去效率。

------------

466、演讲

李和这边在开会,于德华却不时的敲门进来,因为现在来参会的人越来越多了,有国资局的主任,有航天航空部的副部长,有中科院的领导,有冶金工业部的总经理,有石油总公司的书记,铁路工程总公司的总工程师,不下二百多家的公司负责人。

他们都是新加入的合作方,李和苏联之行的成果。

于德华看李和的眼神更加不一样了,他一直自誉为交游广阔,许多国企老总,政府负责人都是认识的,可是也没法让这么多大佬一起来拜访的本事!

如果他之前对李和的钦佩是八成,现在已经是实成十了!老大出马就是不一样!

“赶紧出去招待下,我会尽快过去。”李和催促于德华赶紧走,然后对麦肯锡的人道,“再给你们五分钟时间,捡重点的说。”

“李先生,目前你名下控股的子公司已经有152家,这其中不包括像香港中基路桥这样的5家上市公司、非直接控股的238家二级子公司,以及与中国国企合作的像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一样的不具有控股权的79家合资公司、45家民营合资企业。这是一个严峻的管理问题,如果按照通常情况,我们会首先想到调整组织机构,实际上一般组织机构调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如能解决问题,管理就变得太简单了。臃肿的组织机构会导致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下降,反应能力下降。但是组织机构精简过度会导致许多管理职能难以履行。”

“我们认为,你名下的企业只会随着全球经济的的增长而增长,但始终无法更上一层楼。阻塞脉络的阻塞会威胁到它们的生存。我们希望你的每个业务部门都必须是市场上的第一名或者第二名,假如做不到,就必须‘整顿、出售、或者关闭’,然后大量兼并、收购、重组全球优质的业务。“

麦肯锡的人依然说的滔滔不绝。

李和的眉头越皱越深,至于出售或者关闭,这些话他也就听听,比如付霞的家具厂肯定不是全球第一,连中国第一都算不上,难道也要关闭?

这个他不能认同。

当然,关于并购的思路,是契合他心思的,他一心学通用的韦尔奇,郭家学、孙宏斌这些人,做个‘并购狂魔’。

“我要你们的完整报告,大概要多长时间?”李和没有时间再继续在这里听下去了,不知不觉中已经在这个小会议室待了死十多分钟。爱军、付霞他们会着急成什么样子先不说,何况还有其他单位的领导呢。

天知道,这帮人从哪里得了消息,今天一窝蜂似得聚在了这里!

“大概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麦肯锡的一个带队的董事,给出了比较明确的答复。

“行,我等你们。”李和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思路。他站起身,对林正夫等人道,“几位,你们先在这里休息,如果不着急,大家可以一起吃个便饭。”

吴市场笑着道,“郭经理可是给我们布置了任务的,我们先走,下次一定有机会。”

他握着李和的手都有点激动,他今天终于见证了一个奇迹,他从来没有想到中国会出现一个人物和这样的一个企业!

吴淑屏拉开了会议室的门,李和把他们都送了出去。

“李老师,就这里吧,你可是日理万机。”到了电梯口,厉股份拦住了李和继续送,再次握紧手道,“再见。”

“招待不周,招待不周。”李和直到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