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8 章(1 / 1)

我的1979 争斤论两花花帽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不释手,早早的放到了推车里。老四就学起了何芳,老五挑好一件,她就跟着后面依样送回。

老五不高兴了,说,“你干嘛呢。”

老四抱着胳膊问,“你有钱给吗?你买这么多?”

“哥有钱。”老五理所当然的说道。

老四没好气的说,“哥的凭啥是你的,你咱不找三哥要。”

老五突然怔住,摸着脑袋想了半天,好像真是这么回事,她从来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一直都是觉得花他哥的钱,花的天经地义。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习以为常,几乎不会在这些方面细细思量。

她不小了,虽然平常有点小脾气,可是该明白的总归会明白的,他哥哥的最终是她嫂子的和她大侄子的。

她都是小姑子了。

想通了之后,不免有点颓废,推车也不要了。

老四从后面喊她,“你干嘛啊。”

“我去买水喝!买水的钱我有!”

老四无奈,又原样把推车里的东西,放回了原来的位置。

从超市出来,李和问她俩,“真替我省钱,啥都不买了?”

老四本来就是不怎么爱花钱的,可是老五什么都不买,未免有点不对劲。

老四说,“没啥要买的。东西都齐着呢。”

她说的是真话,她哥哥已经给了她100万美金,她想买什么买不到呢,只是她至今仍然没有动过这笔钱。平常她哥哥隔三差五给的零花就已经够她用了。

再说她真的什么都不缺了。

只有老五一声不吭。

李和看着两个丫头的表情好像明白了些什么,不过也没说开,他觉得他做的已经够多了,他为她们提供了最好的教育机会,也就意味着她们这辈子基本与贫穷无缘了。

他经历过贫穷,他知道做穷人意味着什么,对大部分人来说,每天有限的收入,导致接收信息的渠道也会受限,要知道报纸、电视机、书籍花钱去买的。

穷人舍不得这些小花费,往往对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无所知。

收入高一点的人,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多赚钱,想办法赚钱,所以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在穷人的世界里,很多机构不是为他们建的,跑车公司,五星级酒店,顶尖俱乐部。

对于那些说贫穷磨练意志的鸡汤话语,李和是从来都嗤之以鼻的。对于穷人来说,恰恰相反,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那些小花费、小障碍、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成了尤为突出的问题。

他们舍不得花钱买书,舍不得花钱给孩子投教育,舍不得给自己医疗保险。

他们仅仅愿意在狭窄的渠道里耗费无用的时间。

李所以李和认为,他给了这两个丫头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了她们最好的财富,给多少钱都比不了。

------------

375、思维

其实不存在什么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还是成功学的心灵鸡汤给惯出来的。

说富人就应该怎么样,或者说穷人就应该怎么样,有的框人的味道。

为什么穷或者为什么富,总归是有原因的。每个人的机遇不一样,或者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教育程度都是导致贫富差距的原因。

是贫穷导致了思维不对,还是思维不对导致了贫穷,这里面的因果顺序,李和是捋不清的。

比如他晓得一个经济学道理,明白“花钱来节省时间”要比“花时间来省钱”,在经济上要合理得多,但是他收入上涨以后,还是改变不了那种抠抠搜搜的样子。

现在在何芳身上也是一样,不会因为有钱了就能轻易改变以往的思维。特别是王玉兰这样的人,现在也是富人一族,思维总共是改不了,一辈子也不用指望有那种所谓的富人思维。

但是他李老二从穷人过渡到小康,对这里面的心理是最有清晰的认识的。

如果让他解释一些原因,他脑子里会冒出‘信息不对称’这个词,正是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穷人越穷,富人越富。他曾经懵懂无知时,像他父母一样,站在低处,总是对高处的认知有盲区。

是什么改变了他呢?

是读书,通过读书缩减与人的认知差距和信息鸿沟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他无论如何都支持一个观点,知识改变命运。

除了教育,哪里还有其他简单的救贫方式。

什么勤奋努力的汗水最好还是用在读书上,俗气一点说,读书是成为富人的最佳捷径。当然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每个人都靠碎片化的知识,自以为广博,大家以为都弥补了信息鸿沟,窃不知,知识也是讲究深度的。

东西买好后,李和不用问都知道何芳是不愿意再逛了,凡是涉及到花钱的事情,她是一百个不乐意的,她买的东西基本都是给孩子的,她自己基本没买,这跟钱多钱少是没有关系的。

他带着三个女人走在大街上,引起了不少的回头率,不是因为他,他这样的霸道总裁傻子脸,外人不知道他底细,也就是个路人甲。引起路人频频侧目的无非是三个漂亮的女人了!

何芳是紧身的牛仔裤,把两条腿绷得纤细耐看,身材在显得玲珑有致。

老四用手撸了撸被风吹起的长发,嘴上挂着一个淡淡的微笑,让人心生亲切。

就连老五都长开了,脸上带着无论何时何地都那么开心的笑容,在前前后后的地方跑来跑去。

农历腊月廿四日是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不过在一些北方的地方过小年是在廿三日,她跟李和两个人在哪一天过小年争执了许久,最终还是以她取得胜利而告终。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所谓糖瓜,是用黄米和麦芽熬成的糖。

可是哪里弄糖瓜呢?

超市和糖果店里的糖瓜让她总感觉哪里不对,口味太甜了,里面肯定是蔗糖和白矾。

正宗的糖瓜吃起来口味稍酸,脆甜香酥,别有风味。中间绝没有蜂窝,在做的时候,过浆就需4个小时,此外还需揉糖等,完全做下来,至少需一天。

她就和老四沿街串巷,两个人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面找到了糖瓜,当然是满心欢喜。

她对这些规矩是最讲究的,一点都不比那些老派的人落后,这些或有形或无形的规矩,充斥着日常生活和大事小情的各个方面。

李和对何芳的这些讲究真的是无奈,说不定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它们便会冒出来,约束着他的言行。

何芳说,规矩有时候也是一个人的教养,没教养才讨人嫌呢。

李和竟然无言以对。

何芳让家里的阿姨回家了,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不希望春节回家和亲人团聚,她不能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