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点不解。
毛孩从口袋掏出一把叠的整整齐齐的毛票,递给李和,“老板,就剩5块钱了,开始他们不干,后来一人给了15块他们就来了”。
“就这么简单?”,李和把钱又挡了回去。
“就是这样啊”,毛孩很迷糊的说道。
李和觉得这挖人也太简单了,15块钱就能把人给收买了?
李和让毛孩把另外三个人喊过来。
三个人都是半大孩子,李和逮着一个年龄最大的孩子问道,“你多大?”。
“19”。
“你做印刷多少年了?”。
“四年了”,大孩子忍不住问道,“老板你真的要我们吗?”。
李和沿着左下看了一遍,这几个孩子都是空着手来的,连行李包袱什么都没带,就算再穷,两件换洗衣服总要有的吧。
“我要是不要你们,是不是还准备回去?”。
大孩子道,“那当然,总要吃饭的吧”。
李和几个孩子挨个问了下,都是外地的。
“你们有没有愿意回老家,愿意回老家的我送你们到火车站,一人给100块吧”。
他无奈的摸摸额头,只得做回圣母了。
一个躺着鼻涕的孩子问,“你用我们干活,真给19块吗?”。
“肯定的啊”。
“那我们给你干活”,几个孩子异口同声的说道。只要手指头掰得过来的,都会算长远与眼前的帐。
李和见他们这么坚持,就让小威拿纸和笔过来,递给那个毛孩,“你把需要什么东西,大概多少钱,如何筹划印刷厂,写在纸上,我会算个总账”。
几个孩子就脑袋对着脑袋,趴在椅子上你一句我一句的开始写办印刷厂需要的东西。
李和点根烟,无聊就在门槛上坐着,就问小威,“那个小黄呢?”。
“我让他看电器店呢”。
“做的怎么样?”。
“做的不怎么样,十足的傻瓜呢”,小威看来对黄国玉的表现不满意。
李和问,“怎么傻了?”。
“能卖200块的东西,他偏偏要卖150块,我都气的骂了他好几次了”。
李和笑着道,“薄利多销也是策略,以后先按照他的策略来。这几年做家电的也多了,跟前几年可不一样了,是时候做口碑了”。
小威一脸惊呆,”哥,那得少赚多少钱啊?你知道现在这些东西还是紧俏的很呢,就是再抬一倍价格,也不愁卖”。
“那你觉得能紧俏到什么时候,明年还是后年?”,李和知道随着珠三角、长三角无数的家电小作坊的崛起,市场早晚会进入买方市场,“不过特别紧俏的商品还是原价卖,降价也有个限度”。
品牌都没有,做营销也是给瞎子看吧,现在降点价只是为了聚拢点人气。
他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降得住黄国玉这个人,反正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了,作死也绝对不会拦着。他不懂得什么领导力,也不懂得大的制度规范,现在的团队也不过靠着所谓的义气情感还有利益维系着,至于能维系多久,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
《增广贤文》上有句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说时间的巨大威力:可以让人们清醒地认清现实,或者清楚地认识他身边的人。
毛孩把几个人商量好的清单拿给李和看,上面的字迹歪歪斜斜,一个字能顶两个方格了,写了三页纸。
李和勉强能认出,第一页大致看了一遍,只看得懂一个原版制作,但是这个制作的流程都是小作坊式的,不符合他心底的要求,他还是希望用计算机。
“价格上,你们估算不出来吗?”。
几个人对视一眼,只有大孩子道,“我们听老方念叨过,他说所有设备用五六年时间置起来,前后花了五六十万,具体的价格我们就是不清楚了”。
“知道机器都是哪里买的吗?”。
这时候毛孩道,“铭牌我们都熟悉,人民机械厂,北人J2205对开双色印刷机”。
说的一点迟钝都没有,看来早就在心里默念良久了。
李和翻到第三页看到油墨,电油,洁版液这些印刷原料的时候,心里咯噔了一下,这些可都是污染的东西,特别是用量最大的印刷油墨是用石油产品制造的,有大量的有机溶剂,也是一种污染。
如果使用印刷油墨根本达不到排污标准,当然这个标准是按照后世的标准,这会谁管你呢。就是他现在想达标,他也买不到环保设备啊!
难道又要去开一家环保设备厂?
当然还有一种办法就是使用水性油墨,可是水性油墨在国内还不存在,难道再去做水性油墨的研发?
现在他突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难道他重生了就是为了污染环境的?
知易行难,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难道就要这样半途而废?
穆岩和孟建国已经被他架到半空了,再看看这几个一脸兴奋的孩子,想想也不可能,
(未完待续。)
------------
176、来人
李和无意中进入了一个陷阱,要知道他开始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穆岩搞个教辅图书而已,怎么现在越整越复杂,往印刷厂的方向上发展了呢?
低着脑袋想了一会,印刷厂还是要做的。
就看怎么处理污染了,也没好办法,既然治不了根,那就从树梢开始吧,他想着用助凝剂和电解是可以降低污染程度的,起码可以纳入市政污水管网。
这样对得起良心了,等以后条件好了,可以逐步提升设备。
重生做工业霸主什么的,果然都是骗人的,他连开个最简单的印刷厂都是缩手缩脚,更遑论做其他行业。
他站起身来,对小威道,“把他们安排到李爱军那里住,再让李爱军带着他们几个找印刷厂位置,只要远离市区就行,荒滩荒地,自己盖房子都不怕”。
远离城乡,河流,这是选址最起码的要求了,因为不光有污染,它还会产生噪音。
他也考虑过李爱军腿脚不方便,可是手里能用的人真的不多,特别是建厂选址这方面,只有李爱军和付霞有经验,付霞在香河,眼前能用得着的只有李爱军了。
在学校里刚上完两节课,办公室的电话响了,陈芸喊道,“小李子,你电话”。
李和上前接了,“喂”。
“哥,是我,那何局长来了”,电话里是老四的声音。
李和纳闷,“哪个何局长?”。
“我,何军,李二和,你把我忘得够快的啊”。
“哟,原来是你,真没想起来,你进京来了。你现在在哪呢?”,这真出乎李和的意料了。
“在你家里呢,你有事可以先忙,我们在这等你,不着急”,何军在电话里笑着说道。
李和听得‘我们’这两个词,不禁在想难道不是何军一个人?
因为明天就是休息,所以他先回宿舍带了几件衣服,骑上摩托车匆匆往家赶去。
进入11月份,天也是冷的不像话了,如果不是为了赶时间,他是不愿意骑摩托车的。
正是人流的高峰期,主干道的上面是众横交错的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