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3 章(1 / 1)

我的1979 争斤论两花花帽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听着这话不禁咧着嘴笑了,“真的啊”。

“我能拿这种事跟你开玩笑嘛”。

苏明嘿嘿笑道,“你说这丈母娘看女婿能喜欢吗?”。

徐嘉敏冲着苏明啐了一口,笑着道,“少臭美,谁是你丈母娘,他们乐意不乐意还不知道呢”。

苏明听着这话,好像心里确实有点担忧,“你说你把爸妈能同意吗?我可是没正经工作的个体户。你可是端公家铁饭碗的”。

他越想越是这么回事,心里也有点拿捏不定了。

徐嘉敏道,“瞧你这点出息,这就怂了。你信里不是说什么千山万水只等闲吗?”。

“此一时彼一时,能一样嘛”。

徐嘉敏直接拍板,笑着道,“你放心吧,我们家我说了算。再说,个体户也是凭劳动吃饭,不偷不抢怎么着了。你心放肚子里就是了。不过有一点,我妈这人有点老传统,生怕我嫁亏了,结婚什么三大件,多少条腿,这我可帮不了你,我也就那么点死工资”。

苏明乐呵一笑,突然想起了李和的那句话,张口就来,“不怕,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两个人越聊越畅快,都聊到了新房怎么布置,怎么装修,结婚请哪些朋友。

徐嘉敏突然问道,“那个何芳你认识?”。

“你说的是何姐?当然认识”。

徐嘉敏抿了一口茶,“姐都叫上了,你们很熟?”。

苏明不明白徐嘉敏话里的意思,“还行,人挺好的”。

徐嘉敏哼了一声,不再说话。

雪下的越来越大,风刮得越来越大。

李和就呆家里拉着小威下象棋,下了五六盘,他就没兴趣了,“不玩了,你个臭棋篓子”。

颇有种英雄无敌,寂寞如雪之意。

呜呼,生平求一抗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李和没事就只得看了看报纸,除了人民日报,很多报纸已经开始摆脱脸谱化的报道。

多了一些民生的诉求,每个个体的诉求势必和坚硬如铁的国家意志发生碰撞。

于德华进门来,付霞对他依然不理不睬,不过对于德华闺女倒是亲热的不得了。

李和道,“不是说有什么市委的人请你吃饭吗?怎么今天有功夫了”。

于德华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热茶,笑着道,“市里这边不是很多单位也想着出口,我这就去看了看,还成”。

“谈妥了?”。

“谈妥了,年后签合同。我上次说的盖商场的事情,你觉得怎么样?”。

李和道,“盖商场、买地都要做起了,还是我那句话,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放开胆子干”。

“咱们公司账户上可只有600多万,盖小的商场能凑合,大的就不一定够”。

李和看了于德华一眼,“你要是愿意减持股份,我可以追加入股”。

于德华思量了一下,笑着道,“拿你的钱发大财我有什么不乐意,行吧,你说你追加多少

李和在香港的账户上原本就有2800多万,加上于德华这一年存入的盈利,也有3000万港币,而交代沈道如去做地产,也只是刚刚花了一部分,应该还是剩下不少钱,“我再追加300万港币和200万人民币现金,占7成,成不?”。

他还有200万的现金放在苏明处,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花出去。

于德华一算,其实不占便宜,要知道这个公司现在每年的盈利就有400万港币,不过最后想想,扩大了投资,他的收益也能更高,也就勉强同意了,“行,我同意。不过我有个要求”。

“行,你说”。

“三年内双方都不分红,继续滚动投资”,于德华只恨不该过早的提分红,导致公司账面上没有多少现金流,他分红的钱大部分都用于买别墅买和豪车了,要不然也不会有李和追加投资的机会,

李和笑着道,“这个我同意。你后面就要不光买地,也要想着买地盖厂房,不然过了这波机会,你可就没机会了”。

于德华认可的点点头,“都是闻着了腥味啊,深圳、珠海都是热闹的很,不光香港人,台湾人、马来亚和印尼华人都是一波一波的来了,有的直接设厂,有的直接跟我一样做起了来料加工”。

“所以,你一年挣个几百万根本就不必得意,按照我的想法,你明年至少要做到几千万”。

于德华听着这话有点牙疼,“几百万还少?你可知道,就算是在香港,一年能挣几十几万就算不错的了”。

“所以你做不了包船王,也做不成李超人”,李和淡淡的回到。

“那你说怎么做,我听你的”,于德华气呼呼的问道。

“你现在手里招了那么多人,是留着好看的嘛?你不需要事必躬亲,不管是扁平化管理还是金字塔形,你都需要放权。服装的代工厂也是你沟通,鞋子的代工厂也是你沟通,甚至发货报关这种小事都是你管,你累不累?”,李和哪怕是个管理的门外汉都知道于德华干的事情比较蠢,所以说话也不再留面子,“就是说到了你一个人忙不过来的时候,就得想办法把你身上的东西分解掉一些,好轻装上阵,毕竞的一个人的是能力和精力是十分有限的哪!一顶要放权的,怎样放,还是要看清哪些要放,哪些怎样放了,最关键是要选还各自项目或是阶段性的人选,有了合适的人你的分解动作也就基本上能够完成了!记住我这句话,管得少就是管得好。明白我的意思没有?”。

于德华的办事效率在他看来简直是缓慢至极,一年才挣个400多万也好意思炫耀。

于德华被李和几句话顶的感觉好像损了面子,无精打采的道,“行,我听你的,回去试试”。

李和继续道,“不是试试,是一定要做,管理也是一门科学,你不懂,能不能请懂的人来?”。

他以前不关心这些,是觉得不着急,慢慢来,可是随着大时代的来临,他反而现在越来越有了紧迫感。

(未完待续。)

------------

102、对赌

李和为了刺激于德华,还是跟于德华签了一份对赌协议,约定年收入超过5000万,利润超过1500万,李和再分他8%的股份。如果年收入低于3500万,利润低于900万,于德华就要分5%的股份给李和。

对赌协议是投资方与融资方在达成协议时,双方对于未来不确定情况的一种约定。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投资方可以行使一种权利;如果约定的条件不出现,融资方则行使一种权利。所以,对赌协议实际上就是期权的一种形式。

于德华还是认真的算计了一番,他去年的收入大概在1500万左右,利润大概400万左右,实际上只要保持规模翻一番,他就有不输的可能,但是赢了的话,8%的股份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最后还是深吸了一口气道,“行,我同意,赌上一赌,未尝不可”。

李和道,“我会让沈道如准备合同,回港后,你们自己安排时间,我就不插手了”。

他就等沈道如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