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7 章(1 / 1)

我的1979 争斤论两花花帽 2000 汉字|39 英文 字 2个月前

挑了挑碗里,全是牛肉,还是大海碗,“给我这么多干嘛,我留着肚子吃中午饭呢”。

“没事,中午饭早着呢,我先去忙了,这波上早班的人走了,就清静了”,付霞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又出了屋子赶紧去忙了。

李和对着大海碗就开吃了,都是牛肉,粉丝没几根,夹起一大挑粉丝,吹几下,然后快速吸进嘴里,然后他两眼通红,额头冒汗,不用问,心急了,被烫着了。等把汤喝完,确实有点撑着了。

等到9点左右,饭店里慢慢就没人了,寿山穿着一身白大褂进了门,已经不是那个瘦老头了,脸颊上的肉都现了出来,把白帽子扔到桌子上,意气风发的道,“瞅瞅,感觉怎么样?我准备马上把院子里的厢房整下,开几个包间,成不?”。

李和笑着说,“挺好,早上你们不做就是了,这么累,要多休息。饭店主要就是中午、晚上生意。不过现在你是老板,我都交给你了,我早就说过,我不管的,这些事情不要来问我。我只关心一条,就是卫生,不能不干不净的”。

“卫生你放心好了,都是新鲜的,没问题”。

李和问,“现在菜跟得上吗?哪里买的?”。

寿山笑着道,“饭店刚开的时候,那会供应紧张,不是关门了几天吗?不过年后,郊区的农民有来联系我,都是附近承包合作社的,给我们供肉供蔬菜。我女婿后半夜就要过去拉,好多饭店抢呢。而且年后的时候,北新桥菜市场搞了经营责任制,包括菜市场、食品店、冷食店、茶叶店、烟酒店5个门市部都包给了他们自己员工,开始讲究什么效益,可不讲究什么肉票、粮本了。蔬菜、肉类供应的上,只要人手够,开多少席面都没问题了”。

在农业大包干的启示下,许多供销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的试点。江浙沪地区运行的早,效益明显,比如布票这时候基本名存实亡,魔都在1982年试着开始敞开供应肉类。说白了,企业也不堪重负,尝试着摆拖那种吃大锅饭的模式。

但是这种改革也是艰难的,它要打破多年形成的“大锅饭”、“铁饭碗”,会触动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李和说,“这变化可真大啊”。

“当然大了,大前门的鸣春饭店以前多牛气,还不是让给承包了职工集体经营,后面那啥,中街餐厅、人民、华味、新宾和长征这几个个国营饭店也被承包了。以前是东方红饮食总店管着的,亏的他爹妈都不认识了。没办法才承包出去的。不过里面矛盾就大了”,寿山说完又嘿嘿笑了两声。

李和不懂这里面的道道,只得好奇的问,“承包了,见效益了,不是好事吗?”。

“对一部分人是好事罢了,包干可是肥缺,不争个你死我活不算完。你想想,大家以前不管什么差,干多干少一个样,都是大体一样工资。可有些人承包上了赚了大钱,有些人承包不上,不说赚钱,可能工资比以前还少了,这不就有矛盾了吗?大抵就是利字当头。而且这阶段各个来吃饭的都在讨论‘以工代干’,以前能蹦跶的,都蹦跶不了多长时间了”。

以工代干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在国企广泛实行的一种人事用工管理体制,上位讲究的不是学历、能力、技术,不少人是依靠武术全能,youcanyouup。

李和觉得很正常,不会抱有圣母心理,觉得冤冤相报何时了,再说跟他也沾不上关系。

“反正是越来越好的,你加把油,咱不光要走京城开上十家八家饭店,咱还要在全国开连锁”,李和不知道寿山能不能活到那时候,不过这确实是他心里的蓝图,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餐饮要想连锁就要标准化,形成规模复制,更需要复制经营模式与优势竞争力,形成复制的标准化,从而达到优势扩张的目的,例如麦当牢,肯德鸡这种。

寿山把自己的闺女和女婿喊过来,做了一下介绍,“我这女婿手脚也勤快,就是太实诚,一点都不随我。”。

付霞嘴巴快,“那是你女婿,哪能随你。”

寿山闺女与付霞处的熟悉了,指着付霞笑着说,“就你一个会说实话”。

寿山闺女自小养在农村,姓都改了,叫周萍,三十来岁,跟大部分农村妇女也没什么区别了,只是怎么也掩饰不了身上那股利索劲,短短几分钟内,擦桌,扫地,烧饭,炒菜,麻利的简直让人折服。

因为预防有客人,中午忙不开。

所以李和这顿中午饭又提前吃了,周萍大概是想展示手艺,亲自下厨,寿山在一旁乐呵呵的看着。

李和第一次见识到了粉蒸肉的做法,一直以为里面的粉是面粉,结果一看居然是糯米。

只见周萍把早就浸泡好的糯米加入八角、茴香现炒,炒出来马上打碎,颗粒有粗有细,再加入料酒与上好的猪肉混合均匀,放入蒸笼里蒸。

寿山还不忘提醒,“粉不要和的太干,要带足油量”。

等端上来的时候,李和尝了一块,突然觉得,真是白下了那么多年的馆子,从来没吃过这么细腻的粉蒸肉,肥而不腻,真真的好吃。(未完待续。)

------------

1、新天地

从寿山的饭店回来之后,李和就窝在卧室待了一天没出门,何芳都好奇,他这性子怎么能老老实实坐一天。

因为李和决定干一件挺膈应人的事,抢注世界500强的中文商标。

比如,BM,benz,Siemens,Volksagen,GE,这些500强在中国的中文商标.

1978年商标局已经重新恢复,但是去年随着商标法颁布,才算正式开张,估计增长量也是个位数,放商标档案的资料室都可以跑老鼠。

李和注册这些商标不图赚钱,只是为了一个心理爽快。再说好的名字也是一种资源,何况商标资源更是有限的。翻译这一行,对外国人物名字的翻译,尽可能翻译得尽量华美,翻译家们自己并未有意识到这是资源,只觉得自己不过是“信达雅”罢了。

“宝马香车拾坠钿”、“宝马雕车香满路”、“宝马香车”,让人感觉买了宝马,就有了达官贵人,将军英雄的范儿了。这么好的名字,有中国寓意的名字给外企用了,就糟蹋了。李和只能说对不起了,你还是继续叫巴依尔吧。

奔驰,直接让人有了一辆快速行驶的汽车正在原野、道路上奔驰的直观感觉。至于后面叫Benz,还是平治,李和管不着了。

奔驰,宝马,樱花,惠普,苹果,统一,康师傅,联合利华,华联,西门子,飞利浦,林内,……

李和扣子脑子想,密密麻麻的写了四页纸,分别都标注了要注册的行业类别。

这些几乎霸占了中国绝大部分的市场的全球企业,要进入中国就一定要在中国注册商标,但是如果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