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8 章(1 / 1)

我的1979 争斤论两花花帽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不注意下限,但是让人听了在理,那小姑娘被这样一说,顿时被噎得说不出话来了。

就在边上的人意犹未尽的时候,锈迹斑斑的绿皮火车吼着大嗓门进了站。

边上看戏的人见火车到站了,立马就散了,该下车的下车,该守位置的也不含糊,等别人上车,一不留神自己位置肯定没了,谁还管别人的破事。

这事虽然解决了,可受到这种无妄之灾,谁心里也不舒服。

火车由北向南,气温也慢慢暖和了起来,不至于冷的渗人。

车箱里面虽然人多,但是也不保暖,冷气冲着节口,滋溜溜地往车厢里面灌。

这车里面人多,杂味也多。所以一会热一会冷的,还臭气熏天。

不过离家越近,李和心中的欢喜就掩饰不住了,不会想着其他糟心事了。

李和就这样手搭着椅靠,站着都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等到外面嘈杂的声音把他吵醒的时候,火车已经停了.

到省城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1点钟,县城是回不去了。

李和先是找了个摊子囫囵的吃了一碗面条,然后就近在旁边的招待所开了一间房,火车上站了一天,腿都快走不稳了,插好门栓,就倒床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李和早早的起来,到公社的时候已经9点钟了。

早上的太阳出来了,地上残留的雪,早就化光了,只有路面有点泥泞。

洪河桥公社还是只有一条碎石头垫的街道,店铺有不少家,最阔气的房子就属于邮政局和供销社了。全镇的餐饮业,除了桥头的饭店,又多了一家面馆。

不过马路两边的摊子兴旺了不少,卖衣服的,卖鞋子的,卖吃食的,各种各样的都有。

依然很残破,依然很落后,可是李和怎么看都是喜欢的,家乡的月亮比别处圆,就是这个道理。

回到家的时候,大门是开着的。

躲在门拐写作业的老五,一下子看到李和,开始没敢人,待看清楚了,一下子就扑过去了.

李和把挂在脖子上的老五扒来开,“我的小祖宗,能不能让我歇会,你多大了,把包给我拎进去”。

“我九岁啦,你都不知道”。

李和用手比划了一下老五身高,老五倒是长高了不少,“怎就你一个人在家,他们人呢”。

“三嫂又要生孩子了,阿娘他们都去了”。

李和敲了下老五头,“那怀孕才四个多月,怎么被说成生孩子“”。

老五把李和的包拿进屋里,直接就开始翻了,翻出最小号皮靴的时候,欢喜的直接套脚上了,连里面的吃的也顾不得了,“阿哥,尺码刚刚好”。

“少臭美,怎么就知道是你的,不是给别人的”。

老五一听不乐意了,“俺不是小孩子了,你不要再骗我,我已经二年级了”。

“学校是嘛样的?”李和问。

“嘛样的?就是天天带着一群小屁孩玩。”老五回答道。

“你自己还是小屁孩,怎么还说别人,考试期末考了多少?”

一听到李和问考试成绩,老五直接装失忆了,“俺不记得了,等找到成绩本,俺就给你看”

李和觉得这老五这股油滑劲,已经有那么一两层李兆坤的影子了。

听说李和回来了,中午李梅也从婆家过来了,还拎了一条鱼。

李梅已经明显胖了不少,面容也笑的开,明显日子过得不错。

李和问,“孩子没抱过来我瞅瞅,我做舅舅的还没见过呢”。

“这几天有点冲风,俺就没敢带出来,等过几天。还等着你起名字呢。”

李和笑着说,“姐夫不能乐意啊,让姐夫起吧”。

这声姐夫喊出来,李和总是觉得不是那么不自然,可是又想不出哪里不对。

“他就一个大老粗,能想出啥好名字,俺们家就你一个文化人,你不起,谁起?李沛的名字都起了,俺家娃咱就不能起了”。

李沛这个名字是李和抠烂了字典,才给李隆家孩子起上的,起名字实际上是个力气活,跟学历没关系。

“行吧,我给你想一个”

李和抽了一根烟,又叹了一口气,长大了,就都不好玩了,他还是多么希望大姐还是像以前那样随性。

可是李和知道,这不可能了,兄弟姐妹们各自成家立业后,会莫名其妙的多出一种叫尊重的东西。

兄弟姐妹间的感情没有减少,只是互相说话都会顾忌对方的脸面,不像以前那样随意了。(未完待续。)

------------

41、鱼塘

李和趁着旁边没人,到厨房塞了三千块给李梅,“这个拿着,算我给孩子的。我回来什么时候也什么都没给他带”。

李梅是个要强的,之前家里的钱,一分钱没有拿,全部给了李隆和王玉兰,李和就知道大姐的日子过得并不宽敞,现在又多了个孩子,哪里是容易的。

李梅唬了一跳,“你从哪里又来这么多钱?我不能要,你自己存着点吧。老三你也别管了,那么个大人了,有手有脚的”。

李和直接强行塞到了李梅口袋里,“李隆电报里不是说姐夫要包鱼塘吗?你们以后发了,再照顾我就是了,咱姐弟说多了就是生分。我跟朋友在那边合伙做了点小生意,这两年政策开放,钱好赚,我的事,你不用操心”。

李梅说,“那算俺借的,省的你姐夫再到处借钱,他也是瞎折腾,非要搞鱼塘,你说这能好吗。你看咱自从分了地,四口人的地,又在洼子里开了荒,日子不比以前强了多少,他偏不知足”。

“大队里面点头了?”

“你姐夫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什么报纸,说南边一个姓陈的,这么干了,人家政府还表扬了。大队经不住你姐夫烦,凑合着点头了。”

李和记忆中的许多事情已经偏离了走向,比如杨学文承包鱼塘是没有这么早的。不过承包鱼塘在南方80年初就已经很多人这么干了,82年农委开始全面推广。

李和说,“政策上没事,大胆干嘛,根本就不愁卖”。

王玉兰提着一吊猪肉回来的时候,进门就说,“你瞅瞅这膘多宽”。

李和看了眼王玉兰手里的肥肉,眉头一皱,道:“老娘啊,我还想吃个腌菜五花肉呢,这么肥怎么整”

王玉兰说:“你傻了,瘦肉没油,这膘多好,油多。”

李和知道自己拗不过他,掏出10块钱,对在院子里晾衣服的老四道,“去,到陈胖子那里再割点肉,就说我要的,他知道割什么肉,这些钱全买了”

老四把衣服晾好,就麻溜的跑出去了。

院子里李沛已经一步一步蹒跚地走起路来,已经有了几分模样。

李和要过去抱,那孩子见到李和觉得眼生,瞪着小眼不知所措地看了会儿,一头钻进李隆的怀里,哭了起来。

李隆赶紧把他抱了起来,“熊玩意,自己伯伯都不认识”。

李隆毕竟是做父亲的人,已经有了一点稳当,家里七口人的地,也算操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