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7 章(1 / 1)

我的1979 争斤论两花花帽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接过来,“你去烧水吧,我来伺候何大小姐”。

“哎呀,我感觉到处都不一样了,到处都是鲜活的,快乐的。”

李和把茶杯放在何芳跟前,自己又拉了把椅子坐下,“我说,你改行当诗人了?”

何芳瞪了李和一眼,“我就知道从你嘴里听不出好话。我意思是说这一路火车过来,气象都不一样了呢。虽然人吧,你看穿着还是一样的衣服,可是那人哪里不一样了,我就是说不出。”

“精气神不一样了?”,李和接话道。

“差不多那味道吧。就是人吃饱肚子了,都有精气了吧。你说说搁前几年,咱那旮旯那么个大粮仓,那么多粮食,全部上交,然后再分配很少的口粮,农民自己种地居然吃不饱肚子,不是活笑话吗?”何芳气愤的说道。

李和无奈的摇了摇头,“那叫全国一盘棋,统筹统销。你自己心里明白的很,跟我嘀咕啥?再说你好歹是个城里商品粮户口,可比我强多了。该抱怨的是我吧?”。

“全国一盘棋”,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象表述,再直白点说,就是全国人民一起吃大锅饭,要穷一起穷,要富一起富。

所有的社会资源,粮食、原材料、矿产,这类最基本的东西,都是国家统一征收,统一按照比例分配。

东北地区的各种矿产,粮食,石油,煤炭,木材资源丰富、产量又多,可人口少,按照比例来分,当然绝大部分给了全国各地。

本来东北按照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产出和资源,不但能吃饱饭,还有富余,偏偏要和全国人民一起吃大锅饭,东北人民能没怨言吗。

所以只有理解了时代的背景,才能理解小平同志的伟大之处,他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先富肯定能带动后富,但共同富裕肯定不是平均富裕。

何芳噗嗤一笑,“好吧,你委屈,不过那时候我们家三个孩子,就我老娘一个人工作,哪里够吃。跟你比也好不到哪里去。”

付霞进来道,”姐,水烧好了,你来洗吧。“

何芳促狭的捏了捏付霞的脸蛋,“我咋没发现,妹子越来越水灵了呢。”

付霞不好意思的低了点头,“你就会取笑我。”

李和见没自己啥事,就对何芳说道,“我去新华书店,买点东西。你自己洗完澡,就**躺会。”

“你等我会,我也去,我去买点书,下次就不用去了”,何芳还没等李和答话,就拉着付霞直接去了后院。

如果一个人抱着目的性去等待一个人,时间感觉会过的太慢,心里想着,快洗好了吧,咋这么慢呢,还没出来呢。

如果单纯什么事情也没有,李和在椅子上趟个一天,也不是什么大事。

等何芳头上裹着毛巾出来的时候,也才过去半小时,这半个小时让李和觉得比一个小时还长,直接把自行车推出来,把后车座拍的啪啪直响,“走吧,麻利点,别墨迹了”。

“哎,你说我剪成短发怎么样?”何芳在后车座上问道。

李和停下自行车,仔细地观察后,认真严谨地分析道,“不怎么样,你的眼睛虽然大,睫毛太短,眉毛稀稀疏疏的,鼻子太高,嘴巴超大,腿虽然长,但是腿型一般。最主要的是……哎……”

话音还没落,啪的一个巴掌拍在李和的后背上。(未完待续。)

------------

19、钢笔

因为要去买一些教辅资料,只有就近去花市新华书店了。

李和楼上楼下转了一圈,没有找到所谓的教辅区,其实打根还没教辅这个概念。

看到几个孩子围在一个小拐角,都在捧着书看。

李和过去看了一下,是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编的《语文辅导》之类的,而且是灰皮书。

也没得挑选,就数理化拿了一个全套,又拿了一本所谓的《新语文作文》。

李和可不敢拿什么课外书给老四看,用来提高作文,老四性格本来就是个跳脱的,再看点杂书说不准就出格了。

高中升学考试作文都是标准套路,要符合主题思想,但凡有一点出格的,一准就是个零分。

李和又不自觉的感慨,到处是发财机会啊,要是自己写教辅,写不定还能得个中国教辅教父的名头。

力凡的大佬伊明山不就是靠这个发家的吗。

何芳把李和拉到柜台,指着柜台里的钢笔道,“你看金星的呢,要不给小妹买一支?肯定喜欢。”

也许大部分人只知道“英雄”或者“永生”,但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大家认可的最好的钢笔还是金星。

男女情侣就多以“金星钢笔”作为定情信物。包括一般电影中男主角送给女主角的通常都是金星钢笔。

在大哥大没出来之前,口袋里插一支金星钢笔,都是土豪的象征,有点身份的领导干部口袋都要插上一支。

售货员看着李和在那发呆,不满意的道,“金星,55,买不买啊,别挡着道,后面还有人买呢。”

李和想了想对何芳道,“算了吧,不买,那么个小孩子用着这么贵东西太招眼。”

可不是太招眼吗,一支钢笔就抵得上普通工人几个月的工资,一个小孩子拿在手里总归不合适。

“包起来,我买了,给我选个漂亮的盒子。要那个紫红的盒子。”哪知何芳直接从口袋掏钱给售货员,没理会李和的话。

李和无奈,只得道,“你自己用吧,她一个小孩子,用那么好干嘛。”

何芳把包装好的钢笔拿在手里,不屑的道,“你哪知道小姑娘的心思,哪怕在学校里不好用,放在家里看着都是高兴的。”

两个人又买了一些作业纸和草稿,才去结账,这次李和结账,总共也才3块8毛钱。

去邮局寄东西的时候,何芳执意要把钢笔一起塞到包袱里,“我送她的行不?”

二话不说,把钢笔盒子塞到了包裹里面。

李和顶不过,只得又填了个电报,交代老四不得带到学校去。

其实老四倒是不必交代太多,一辈子都是个省心的,起码在读书这个事情,李和一辈子没为她操过心,李和参加工作后也只是每个月给他学校寄个5块生活费。一路上初中,升高中,都很顺当,虽然后来只是考了医科大专,但是在八十年代,一个姑娘家能考上大专也是轰动十里八乡。

最操心的肯定就是老五了,只寄希望这辈子能磨磨那性子,是再好不过的。

回到家的时候,李和渴死了,桌子上拿了茶壶,茶壶里灌得是李老头的冰镇酸梅汤,只是如今搁了小半日,已不在冰了便是,随手给小碗中倒了小半碗,一咕噜的喝光了。

何芳进了厨房想用肉末,胡萝卜做个什么菜,结果没有胡萝卜,只得切了黄瓜丁,把肉末先炒进锅里,然后把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