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一篇文言文引发的争议(1 / 1)

紫微异人录 比特达人 2145 汉字|18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三十四章 一篇文言文引发的争议

  陈玄所在的这个华南人文大学,说起来也是有历史、有传承、有底蕴的高等学府。自创办以来,到今已历经三朝,虽屡经调整,但其特色如终未失。华南人文大学的特色,便是他的国学教育水平。当然,在现代华南人文大学也是一所以社会科学见长的文科性学府。

  华南人文大学,其前身是清末民国这一时期的SC大儒赵香宋创办的凤鸣书院。民国成立以后,书院由R县迁到ZQ,改名为蜀中大学。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西风东渐,大部分人因为神州板荡、国势衰微而改习西学。但由于SC偏居于西南一隅,又因为交通不便的原因受外界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持、传承和发扬上仍然做的比较好。而蜀中大学,则是在当时SC国学教育水平最高的学府。有“中华道统在蜀中”一说。

  民国时期SC军阀混战,但是对赵香宋和他担任校长的蜀中大学却是不敢半点不敬。据说军阀打仗时,都会约定好,所有军队都不得入蜀中大学附近四十里之内,以免枪炮声惊扰到了这位大儒。

  后来抗战暴发,国内的大学陆续西迁。蜀中大学也并入了西南联大。到后来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蜀中大学也在国民政府的安排下合并了一些其他大学的文科院系,并且迁到了SH。此时,蜀中大学又更名为国立华南人文大学。

  解放以后过了一些年,国内高等教育学府调整。国立华南人文大学又合并了一些别的院校,再次更名为一直延用到现在的华南人文大学。一直到2017年为止,他始终是中国国学教育水平最高的大学。在文科或者说社会科学方面,BJ大学敢说自己是全国第一;但是在国学或者说是中华古文化方面,BJ大学见到了华南人文大学也得给跪了。因为华南人文不但在国学教育水平上强过北大,在资格上也要比北大老。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但华南人文的前身凤鸣书院可是创立于1894年,足足早了京师大学堂4年出世。一直到今天,那个有年头的校训石还放在学校正门口呢。上面九个大字:为往圣,继绝世,传道统。

  即使是到了2017年,华南人文大学也是热爱中华古典文化的学生聚集地。话说在这所大学里找出些能吟诗作对、擅画能赋的才子还真不算难。不过很有些奇怪的是,这所学校里竟然也有招收国外留学生。留学生中以鬼子和棒子居多,也有一些其它各国来的洋鬼子;总归都是对中华古文化比较感兴趣的那部分人。

  之所以对华南人文大学的历史延革作了这么一个很详细的介绍,是因为接下来陈玄结结实实地做了一件挑动学校风云甚至是影响力扩大到全国的事,名符其实地当了一回搅屎棍的角色。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陈玄上的专业课之一,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的教授钱万书老夫子(他喜欢别人称他为钱夫子)。这一天不知道是吃饱了撑的还是一时间心血来潮,这一天在课上给他的一干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写一篇文言文出来,内容不限,论题随意。并且说谁写的内容好,水平高,他可以在期末给折算学分。此作业限时一个月内完成上交。

  用文言文写作,对陈玄来说一点都不算难。他从小就读了不少和玄学命理学有关的古文古书,从中学时就开始写作过文言文。但陈玄的问题出在他写的东西的内容上。

  陈玄现在是什么人?那是身被系统,气运堪比位面之子,手下小弟众多(好像现在的小弟数量够组成一所中学的人数了),有自己的地盘(工业设施用地和定做私人空间),个人实力武力超强,随时可以动用超级武器进行战争(从系统商城中购买)的牛人。虽然别人不知道他有多牛X,但事实上陈玄已经在自己大业发展中的潜移默化之下开始使用上位者的角度来思考事情了。

  而这次陈玄写出来的作业名为《蛮夷论》。这篇作业陈玄写的很认真,里面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其实算是他“治国思想”的一些表达。事实上,陈玄在后来海外用仙侠之力造陆成功,创建汉唐民主帝国,在治理国家时很大程度上是实施了他现在所写的内容。而那时,人们翻出他当年所写的《蛮夷论》,不禁感叹当年狂言自妄的小青年没几年时间就已经成了至少算世界一极霸主的少年王大帝了。

  《蛮夷论》全文内容如下:

  何谓蛮夷?夫华夏之外,尽皆蛮夷。

  蛮夷者,类人而非人。虽与人无异,然不可与人待之。中华之于蛮夷,可凌之、可击之、可灭之、可绝之。

  子夫子曾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古圣亦曾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故凡华夏而不曾灭夷者,反受夷害甚矣。

  灭夷而不除其根者,汉后有五胡之乱,唐后有五代十国,宋时有衣冠南渡、蒙元入寇,明时有倭奴作乱、建奴窃国,民国有东夷西侵、久乱神州。

  凡绝夷不力者,无不致神州板荡、汉裔凄凄,华章美服、尽皆成灰。故元有四等之辱,清有结辫之耻。

  自本朝立后,众夷势大。白夷妄尊,东奴跳梁。卧塌之侧,又有东棒西象南猴北熊一众宵小群起扰之,以见欺华夏为荣。

  夫众夷者,以盗跖之行起家,以科技之力为尚,其道统异于中华。

  众夷得以中华并立者,非其优于中华。无非吾有时运之衰,夷有时运之勃。然吾衰夷勃,虽国力不彰、民心暗弱,然华夏道统终不绝矣。

  吾终不得久衰,衰久必张;夷终不得久勃,勃久必竭。

  故我中华虽衰之时,不可去灭夷之心,不可断绝夷之志。当韬光养晦之时,行整军经武之为,研毁天灭地之器。知斗则修备,至风云际会之时,必一击而绝众夷。

  故凡我汉家苗裔当明其志:凡我在处,即为中华。华无边疆,夷无立锥。蛮夷不绝,死不休战。

  然风云未起,时机未至。吾辈当何从?

  吾辈当先明其何为中华。

  夫中华者,祖圣先哲东伐西讨、南征北战;纳众土以为夏,集群礼以称华,合万千图腾之形以化龙。

  故中华者,虽不与夷并立,然不失海纳百川之器,不缺包并天下之心。

  中华之民,不以血统种族见论,以文明道统区分。

  出中华而入夷狄者,即为夷狄;弃夷狄而归化中华者,即为中华。

  故以中华之民谓之,必六具:祭汉祀、明汉道、冠汉姓、说汉语、书汉字、行汉礼。

  凡六具者,虽不居于汉治亦中华;凡未六具者,虽居汉治亦只甸服矣。

  明中华为何,立升龙之志。

  愚公以匹夫之力,敢言志继子孙,不去移山拔川之心;精卫以禽之柔弱,衔石终日经年,未绝填海塞洋之誓。

  吾汉家苗裔,从不缺忍辱负重之耐,不绝流血牺牲之众,虽千年百年,信中华有必伸再起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