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时候,
就独自看一看大海,
总想起身边走在路上的朋友,
有多少正在醒来。
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好男儿胸怀像大海,
经历了人生百态世间的冷暖,
这笑容温暖纯真。”
…………
现场的,和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在这一刻,伴着曹霑那暴烈的贝斯,不由得就咬紧了牙,握紧了拳头。
而此刻,在电视机前,肖爱国也是缓缓地点了点头。
或许音乐理念不同,但并不影响他去评判对方的作品,尤其是这样一首非常成熟的作品。
以他身为国内摇滚乐宗师的身份来看,这首歌或许说不上绝伦超群,但至少水准很高,而且……并不比自己最精彩的作品稍差。
但是要知道,自己最精彩的作品,是在十几年前拿出来的,那个时候,自己也还年轻,但是现在,那种创作的激情,似乎久已不在了。
如果纯粹以当下的作品质量来对比的话……这一刻,即便是肖爱国内心并不愿意承认,却也还是隐隐约约地开始有些担心。
这时,老爷子看过来,问:“这就是前段时间跟小乐和你吵架的那个?”
肖爱国扭头看向老爷子,故作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要跟我们打擂台,您瞧着怎么样,他够格吗?”
老爷子笑笑,语态龙钟,“别老跟人置气,多大年龄了,自己个儿不知道丢人?”
肖爱国笑了笑,回过了身去。
…………
乐声落下,整个一号演播大厅安静之极。
然而仅仅片刻之后,掌声如潮水般响起。
现场有许多的年轻人,此时此刻忍不住纷纷地站起身来,更有人忍不住用力地吹起了口哨。
这口哨声,对于现场那些年龄偏大的观众来说,毫无疑问是惹人反感的。
而且,和容易被打动的年轻人不同,历尽沧桑之后,上了年纪的人心态平和,纵使对这首歌观感不差,却很难说会像年轻人那样,听到这样一首打动自己的作品就恨不得为之痴狂。
只是,连他们也觉得,这出现在华夏电视台春节晚会历史上的第一首摇滚作品……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的惹人讨厌罢了!
甚至,他的主题反倒是积极向上的,并不如此前在大家脑海里根深蒂固的那些所谓摇滚作品一样,充满了歇斯底里的暴虐与反叛。
简单来说,这首歌并不“流氓”。
但对于哪怕仅仅只是稍微年轻一些的人而言,这样的一首歌,简直是直击心底!
一曲终了。
此时此刻,在青州府李家村,李谦的弟弟妹妹们忍不住对李爸李妈道:“大伯,谦哥太厉害了,这首歌真好听!能让他送我们一张新专辑吗?”
李爸笑呵呵地答应,“没问题,你们一人一张。”
顿了顿,李爸下意识地感慨,“他的歌词写得总是很好的。”
李谦的二叔顺嘴就来了一句,“你是教语文的嘛,小谦肯定随你呀!”
李爸脸上顿时笑开了花,却还是忍不住摆手,“也不是,也不是,这个,主要靠自己,我也就是帮点小忙,勤督促着点儿。”
在东北,廖爸廖妈一家人听完了这首歌,近乎是不约而同地长出一口气,廖妈笑眯眯的,道:“这首歌不错,我觉得比他上一张专辑的歌还好听。”
廖爸撇撇嘴,道:“还行吧!”
在巴黎,谢家父子扭头对视一眼,彼此都是一笑。
在王家,陶慧君笑眯眯地看向王靖露,问:“他们最近一直在忙活的,就是这张专辑吧?我听着挺好的。”
王爸扭头看她,“你还听摇滚?还听得懂好坏?嘁,别开玩笑了,那些年我听摇滚,你不是总嫌太闹腾得慌吗?”
陶慧君闻言面不改色,笑道:“谁让那是我女婿呢?”
王爸撇撇嘴,不说话了。
而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的无数台电视机前,不知道有多少人控制不住地站起身来,或许是当着自己的父母,也或许是当着自己的爷爷奶奶,甚或会是当着自己的子女,他们却忍不住径直地爆了粗口——
“这首歌太他妈帅了!”
***
写不完这一大段了,精力不支了,就这一章三千来字,我反复磨了五个半小时,删删改改,才最终定稿。
这一章,送给盟主“米魅”兄,感谢你的飘红打赏!
另外,求一下月票,但还是那句话,愿意给就给,不给不勉强,我只是肯定我明天会继续努力,其它的实在不敢保证什么,请见谅。
第一五三章 自今夜起
掌声如雷鸣一般,响彻了整个一号演播大厅。
《曾经的你》这首歌,或许并不是那种会在普罗大众眼中被评价为好听好唱的歌,也并不会成为ktv里的热门点播金曲,甚至于,这首歌曲单单只是从风格上,就已经注定了它并不会是那种极具传唱度的作品。
但是,所谓传唱度,对于音乐来说,只是衡量其普世价值,尤其是衡量其流行性和商业性的一个尺度而已,而与传唱度相对的,还有一个概念,叫做传听度——有那么一些作品,因为种种的原因,比如歌手不红,比如风格小众另类等等,它并没有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大热歌曲,但总有一些人是听过的、且是非常喜欢的,所以,那些喜欢它的人,会非常乐于向自己周围的朋友们去推介,去宣传。
因为这些歌,往往唱进了人的心里。
落在耳朵里,哼在嘴里的,终究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消磨、远去,但唱进了心里的东西,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焕发出熠熠的光彩。
于是,前者被淘汰,后者反倒是逐渐沉淀下来,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
《曾经的你》属于后者。
并非全然没有流行起来的基因,也并非不能大红大紫,因为在本质上来说,它应该算是一首民谣摇滚,而民谣又是独属于中国的一种音乐种类,更是国人的大爱,所以,其实这首歌骨子里就是带着一种讨国人喜欢的气质的,只是……它太质朴,太平淡了。
但情况和情况又不尽相同。
如果这首歌换一个人来唱,哪怕他唱得比李谦还要出色,但这首歌所面临的命运,却很有可能是要在蛰伏中一点一点的上扬,要从相对小众一些的口碑开始积累,并渐渐的将影响力扩散开来,走一个典型的小众作品成为经典的路子。
但是现在,唱这首歌的人是李谦,而它第一次跟观众见面的舞台,是春晚。
人,足够红,关注度足够高,歌,足够好,传听度固然十足出色,传唱度也有一定的水准,舞台,又是足够的大,观众也足够的多。
如果说这样的一首作品,在十个听众里有三个人会觉得不错,而只有一个人会一听之下就死心塌地的喜欢上了它的话,那么现在,通过春晚,通过李谦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