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泡椒藕带
方念真用蟹八件吃完了一只清蒸的螃蟹, 味道还不错,只是还没到螃蟹真正的成熟期,若是再晚一个月, 母蟹的口感应该就达到巅峰了。
别说, 这螃蟹虽然不够大,但是味道还是蛮好的, 蟹肉鲜甜,蟹黄香而不腻。
刚刚品味完一只清蒸蟹, 身后负责布菜的侍女就依着陆恒的示意,给方念真的盘中夹了半只香辣蟹。
方念真回头笑着看向侍女,以示感谢。
这道香辣蟹是她在厨房亲眼看着做出来的,不得不说,瑞王府的厨子真的很有水准。
自从辣椒在新云州越来越流行,这边的菜系也有了些改变, 厨子们都更擅于使用辣椒。
不过“香辣蟹”倒是方念真在新云州第一次发现, 她在厨房看见厨子流畅地做出这道菜时, 也很惊讶。
这做菜的步骤,与现代菜谱无异。
她夹起来盘中的香辣蟹,轻轻嘬了一口滋味, 和她记忆中的味道别无二致。
蟹肉吸满了汤汁,鲜香麻辣。
吃了这道菜,方念真的心里也有了很大的触动。
人对于美食的研究真是从不停歇。
吃过了香辣蟹,方念真又吃了些藕,喝了口姜红茶清口,也驱寒。
那条大鱼果然做了鱼头锅, 砂锅底下烧着碳, 里面在“咕嘟咕嘟”冒着小泡, 开餐有一会儿了,但还是很烫。
没有做成辣的,是很清淡的白汤,侍女给每个人都盛了一碗,按照每个人的喜好,撒上葱花和香菜末。
里面还加了胡椒粉,一口下去,感觉整个胃都暖了起来,现在傍晚的天气还没有那么凉,多喝几口还有些发汗。
活鱼味道就是不一样,肉嫩,厨子处理的也好,一点都不腥。
毕竟是好几个人吃饭,光是吃,不聊天,就有点冷场。
曾管家就和大家聊起来各地螃蟹的区别。
曾管家出生在江南一带,陆恒和小八、小九都是京城人士,知晓是海边长大的。
方念真呢,在现代她是北方人,但是按现在这个身份,她的“老家”又属于南方。
她只能又把原主父亲做过“货郎”的经验搬出来了。
知晓说以后如果有机会,请大家去她的老家吃海蟹。
方念真还真没和她聊过这个话题:“你们那边的海蟹贵吗?”
知晓摇了摇头:“根本就不值钱,赶上旺季的时候,比手掌小的蟹子直接扔回海里。要是运到城里,卖给酒楼还能值钱些,可惜运太远就死了。不过,离开了家乡,还是挺想念那一口的。”
方念真点了点头:“海蟹肉更满些,若是大的,一个都能吃饱了。”
小八好奇地看向方念真:“方掌柜,你吃到过海蟹?”
方念真顿了一下:“都是听我爹说的,但是我确实很想去海边看看呢。”
除了海蟹,她最想念的还有海螺和皮皮虾。
椒盐皮皮虾香疯了好吗?!
没有椒盐皮皮虾,先吃点炸小螃蟹也是极好的!
这道炸小螃蟹还是挺受欢迎的,夹起一个咬下去,嘎嘣脆。
也不分什么能不能吃的部位了,这要是细细剥开再吃,那得吃上几个时辰。
直接放到嘴里整个嚼,这小螃蟹壳还不够厚,基本上都能咽下去。
餐桌上响起此起彼伏的“嘎吱嘎吱”声,馋的一旁的侍女都悄悄咽口水。
曾管家吃美了,还烫了壶酒,小八和小九有守卫之责,不能喝。
陆恒和方念真则是中午喝了酒,现在不想喝了。
最后是知晓陪着曾管家喝的,方念真竟不知道,知晓的酒量是这么的好,硬生生把曾管家给喝醉了。
之前跟她认识这么久,她是很少沾酒的,看来今日是真的吃开心了,又有自己和何正在,她应该也比较放心。
一顿饭吃完,太阳已经快要完全落下去了。
借着落日的余晖,方念真和知晓上了自家马车,准备往城里赶。
陆恒没有相送,派了小八随行,把方念真和知晓送到城门口。
知晓身上有浓重的酒气,小八看了眼,四下没什么人在,他就在知晓上马车的时候扶了她一下,被知晓一巴掌把手拍下去。
“都说了,我没醉。”
方念真在车里偷笑,按着知晓的肩膀坐到了自己旁边。
老钱敦厚的声音隔着车帘传进来。
“掌柜的,刚刚有人给咱们车里放了点吃的,白白的长条,装了个篓子,放在车后头了。”
方念真想了想,应该是藕带吧。
陆恒的嘴真严啊,送人东西都不说一声。
不过,也可能是曾管家嘱咐给拿的,他一向细心。
只是刚刚曾管家喝醉了,都提前离席了。
马车前行,知晓开始眼神迷离,脑袋一歪一歪的。
“还说自己没醉呢。”
方念真一把搂过知晓歪来歪去的脑袋,让她靠在自己的肩膀上。
谁知道,这一个动作倒让她清醒了。
知晓虽然看起来醉了,但是说出话还很清楚,声音也不小。
“诶,姐姐,你说瑞王为什么请你来庄子上玩呀?还款待了两顿饭。”
方念真抱起胳膊:“那自然是因为之前他不请自来,去我的葡萄园了。来而不往,非礼也。”
知晓撇了撇嘴,“哟哟哟,我看瑞王怕是别有所图哟。”
她话音刚落,马车外就传来了声音。
“你们说什么?我们王爷怎么了?”
知晓“唰”地一下撩起了车帘,“女人的悄悄话你也听,走远点。”
何正委屈巴巴地骑着马儿往旁边挪了挪,拉开了一些距离。
真是,这女人又恢复成以前一样凶巴巴的了。
但是就得是这样,才是他比较熟悉的那个知晓,嘿嘿嘿。
庄子离城里坐马车不算远,一会儿就到了,这时候天还没完全黑。
方念真的马车等在城门口排队等检查,知晓趴在车窗和何正挥了挥手。
见马车进了城里,何正就骑着马回去复命了。
回了家,方念真和知晓还交流着白天各自玩了什么。
方念真说自己钓了鱼,还钓了好几条。
知晓说她直接撒鱼网来着,网了很多鱼,所以衣裙才弄的那么狼狈。
这时候,老钱也卸了车,拿了那篓子瑞王府给拿的东西过来。
方念真打开一看,果然是藕带。
这东西不能久放,和藕一样会氧化发黑。
方念真见还不到睡觉的时间,就准备直接把这些藕带腌成泡椒口味儿的。
她新腌制的一批泡菜当然是还没好,不过去年用剩下的泡椒水,还有几坛子保存的好好的,没有生出菌花。
那几坛泡椒水都在食铺后院,方念真让黄莺看着知晓,她就带着那篓藕带去了店里。
店里还是有一批客人在吃酒的,老食客见了方念真来,纷纷和她打招呼。
小秋和安子问道:“师父,您这么晚过来干嘛?”
方念真举了举手里的篓子,顺手丢出一小把给他们二人。
“有没有做过藕带?”
小秋摇摇头,安子点了点头,又摇摇头。
“安子,你这是什么意思?做还是没做过?”
安子说道:“我以前在严夫人那里,有人做过,是清炒的,看起来挺简单的,所以步骤我也清楚,但是我没真正做过。”
方念真扔下一句:“正好有食材了,一盘酸辣炒,一盘凉拌,你们自己研究吧。”
之后她就找了个离他们二人远一些,不耽误他们做事的灶眼,先烧了一锅水。
趁着烧水的功夫,方念真细细把藕带清洗了一下,再切成小段。
水开后,下锅焯水。
虽然没有腌制过藕带,但是凭着她对这种东西脆脆口感的理解,焯过水后,一捞出来就迅速过了遍凉水。
早都没了天光了,是等不到藕带晾干后再放入泡菜坛子了。
方念真就拿了细密的棉布,吸去藕带上面的水分。
又洗了几个干净的小辣椒,和藕带一起丢进腌过泡椒的泡菜坛子里。
她拿干净筷子沾了沾里面的泡菜水,放到口中咂了咂味道。
有点儿淡,又加了些盐和白醋。
仔细地盖好了坛子盖子,加上水在边缘密封好。
这个时候,安子和小秋的藕带也都做好了。
这俩人还分配的挺公平的,总共没多少藕带,但还是每人都做了两样,等待方念真品鉴。
方念真感觉晚上的食物还没消化,象征性地每盘子挑了一根出来尝尝。
“你们二人凉拌的都挺不错的,味道差别也不大。至于炒的这盘嘛,小秋的调味挺好,很恰当,但是火候把握的还是差了些,缺了些脆劲儿。安子的火候是好的,就是略微不够味儿,放调料的准头还是得练练。”
做出来的藕带不能浪费,给两个徒弟都留了些,其余的就分放在调味碟里。
每桌食客都送上这样的一小碟。
食客们得了免费的小菜,都很高兴,“看吧,我就说方掌柜这么晚来店里,会有好事。”
也有人十分喜欢这藕带,一个劲儿地问方念真,什么时候能把这“藕带”上新。
方念真是有心无力啊,新云州实在是不产这玩意。
之前她见富贵人家的庄子都有自己的藕和鱼虾出产,她也动过心,想着自己弄一个,也不失为是发财之路。
但是后来她了解了在新云州种藕的成本,就只能望而兴叹了,太贵了。
藕苗贵是一方面,伺候起来可太费劲了。
时不时就要清理一番,还要用石灰来防止藕生虫生病。
最忙最累的就是秋季的时候,因为新云州冬季太冷,会结厚实的冰,藕塘还得清理干净淤泥,把里面的藕苗都挖出来。冻过的藕苗明年就不会再生长了。
像瑞王府那样的庄子,是会引温泉水进池塘的,用来保证一个冬天都不会上冻。
所以才会有品质好的藕和蟹出产。
方念真等着店铺休息了,和安子跟小秋一道回了宅子。
知晓已经换了衣服睡下了。
方念真跟小秋说了,明早不用她做饭。
“明早我起来煮个面条。”
知晓宿醉后,醒来也许会头痛,胃也空,吃点热乎乎的面会好些。
小秋因为跟她一起住在后院,平日为了表示对师父的孝敬,只要来得及,早上都会给方念真做早饭。
但是方念真却不能把小秋的这一番付出完完全全当做是“应该的”。
所以,方念真要照顾她的朋友,但不想借小秋之手。
小秋有时候不理解方念真那些对她来说“奇奇怪怪”的想法。
比如说,她每日做早饭都习惯了,退一步说,即便不是给师父做,她自己也得吃早饭呀。
只是煮个面而已,知晓姐姐宿醉了,师父即便吩咐自己明早煮个什么面,也是顺手的事。
但是师父对于这方面,一直还有她自己的坚持。
小秋不理解,但是支持。
她也逐渐被这些小细节所影响,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注意“边界感”。
次日清晨,方念真准备了清汤面和爽口的小菜,知晓醒来果然是有些不舒服。
“不过头痛倒是还好,想来还是人家王府都是好酒,喝了不上头吧,就是确实有点饿了,谢谢姐姐给我煮的面,嘿嘿。”
小秋吃了面先去店里了。
只有知晓和方念真围坐在一起吃热乎乎的面条。
这面条是方念真手擀出来的,很劲道,一碗下肚,知晓觉得舒服极了。
“姐姐,我还是回我原来的小院去住吧?何……大人说了,若是再有徐家的人来,他应该会提前发现。”
因为刚刚小钱在附近修剪花枝,知晓没直呼何正的名字。
方念真吃完最后一口面,又喝了一大口汤,擦了擦嘴。
“你也说了,是‘应该’,不是‘一定’,我这儿地方大,又不是容不下你住,我也和你直说,待日后我这儿要是人多了,住不下了,你再回你的小院儿不迟。”
知晓却知道,方念真这是为了让她安心。
哪儿还能有什么人住进后院来,罢了,那自己就多帮帮掌柜的,多下几分力气,也是一种变相的回报了。
知晓揽过了京城的那一摊子,她在“方记”也干了有一年多了,对于“方记”的运营模式很了解,账本也熟悉。
京城那边,现在因为还没上新牛油火锅和涮肉,现在又天气渐冷,凉皮不好卖了。
好在方念真又送去了“炸薯片”的方子,因为京城里土豆贵,方念真还联系了商队,往京城里隔几日就送一次土豆,虽然运费也不便宜,但是细细算下来,还是要比直接在京城买土豆要划算的。
有方念真送来的薯片样品,再加上小五对方念真技术的理解,还有押运土豆的人,是在现场尝过方念真做出来的“标准薯片”的。
所以京城的“念真食品”出品的薯片品质也还不错。
炸出来之后酥酥脆脆的,撒上烧烤料或者番茄粉。
这东西在京城,比在新云州还畅销,毕竟京城里每日消遣的人更多,光是戏园子都十几个。
方念真在桃竹村收上来的土豆都不够用了,又紧急谈了几家“供货商”,这才供应上京城那边需要的量。
这账本也是越来越厚,知晓打起十二分精神处理,还真是发现了一些小问题。
方念真今年不打算自己炒料了,她会把牛油火锅的锅底交给安子和小秋,几天炒一锅就够用了。
她把配比调制好,然后由安子和小秋操作即可。
这样一来,食铺那边的后厨就有些忙不过来了,方念真又新招了一个副厨,叫“方大”的。
可真是巧了,“方大”在“方记”做工,也是一种缘分。
方大平日里就负责一些基础的菜,方念真也是和他签了“保密协议”的。
又嘱咐了安子和小秋做菜的时候尽量都“留一手”,别被别人尽数都给学去了。
这样一来,方念真倒还真清闲了几天,她就在街上逛了逛,看看新云州有没有新的香料和食材。
方念真把这个行为叫做“厨艺界的采风”。
新食材没发现,倒是被曾月怡逮住了。
“你不是要学武吗?秋日里开始正当时,免得暑热了。”
“啊?”
方念真实则已经把那句兴头上的话抛之脑后了。
曾月怡假装嫌弃地看了看方念真,“不是吧?堂堂方记的掌柜,讲话不算数的?”
方念真被这么一激,“谁说的?不过我不一定日日都能有空。”
“没事,每日清晨我去寻你,我也没指望教会你什么,你就当强身健体了,看你那小身板。”
方念真点了点头,有时候确实还是得逼自己一把,她确实也得加强些力量锻炼了,尤其是她现在在后厨的时间少了,运动量比以前少了有一半。
一场秋雨一场寒,新云州下了一场雨,树上的落叶纷纷扬扬地飘到地上,被过路的行人们踩来踩去的,都烂了。
方念真撑着伞往晾晒房那边赶,这场雨不小,也不知道石大嫂那边有没有做一些准备,可别淋坏了她的葡萄干。
作者有话说:
求鞭策!营养液快要破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