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八零年代(45)(1 / 1)

快穿之回收站 林跃然 326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136章 八零年代(45)

  看完了这三封信, 江易开始写回信。

  他先写给莫文他们的回信,首先是一番感谢,又把从南卡国收到江胜英来信的事情提了一下, 请他们代为感谢黛丝。

  江胜英都不在骁国和芙国, 那江易当然也就没什么去这两个地方的必要了。

  婉拒了这二位的好意,江易又礼貌性地欢迎他们放假有空了来大江村玩耍。

  给莫文他们的信好写,给江胜英的就得好好琢磨了。

  花了两个小时,江易才算是把这封回信给写完。

  至于白教授那里,江易打算去云河县一趟, 看看这个没准跟自己大有关系的磐朝遗迹。

  第二天江易就早早地坐车去了城里,寄出了那两封信,也顺势去市内运输车站买了张去往山河县的车票……

  江易足足在红掌山河谷呆了有一个星期,这才又回到大江村。

  一回村他就积极地开始村里城里来回跑。

  先找一处离好几个大的家属区挺近的店面,月租二十块,他直接租了一年。

  又想办法买了一辆食品厂淘汰下来的小破卡车。

  这破卡车几乎已经在报废的边缘了。

  不过是从市里到村里这一段路, 就趴路边上三回, 漏油还带冒黑烟,也得亏江易会一点修车,不然非得崩溃不可。

  花了三天时间,江易把这破车子的零件换了个遍, 刷上新油漆,再开出去,倒也有焕然一新的拉风感。

  江易就开着车在附近各个村子里收购起了古旧家具。

  每天早出晚归的, 现在江家小院里,几乎被各种刷漆上色的二手家具给摆满了。

  江易在村子里收的旧家具, 其实都是些好木料的箱子柜子桌椅什么的。

  因为年代久远, 有的是漆掉光了, 有的是有了破损了。

  如今是新时代,结婚的大件是三转一响,家里的家具讲究的是新样式,这些老东西可不就没人想要了?

  江易其实收这些倒不是为了囤起来好将来挣钱,还是为了掩人耳目而已。

  他把可回收库里的各种木器,就拿出来掺杂在这些家具里头。

  改色改款,清理修补啥的,忙活了足足两个星期。

  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国庆节。

  国庆节头一天傍晚,村民们还是跟往常一样,早早地就做好了饭,要不就端着碗过来小学校,要不就赶紧吃过了再去跑去占位置。

  小学校的办公室的窗户外头,已经是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了。

  就连围墙和院里的大树上,都爬满了人。

  今天来的人比起前两天来,还要更多些,一个个都两眼放光,伸长了脖子等着新闻结束。

  “昨儿就预报了,今天有国庆特别节目!就从七点半开始!”

  “呀,不知道是什么特别节目?是不是要把所有的歌唱家都请来表演呀!”

  “没准是开个联欢会?”

  “兴许是多放两集电视剧?”

  “也说不定是一部电影呢?”

  正好播到国际新闻,有几个老汉和大娘对国际大事不感兴趣,眼神就东张西望。

  可不就看到了有两个小伙子也正进小学校?

  如果是普通的小伙子,他们可能就看两眼就不关心了。

  可这来的居然是江易和二刚啊!

  江易这小伙能耐了,去了趟欣城就发了财。

  这电视,就是江易捐的!

  要是人家不舍得捐,村民们哪能一吃了饭就雷打不动地有这么个好地方看节目啊?

  好些个皮孩子,先前放了学吃了饭就满村瞎跑的,如今也都跟被勾了魂一样,天天挤在人堆里看电视,压根不用怕在外头淘气,磕了碰了啥的。

  但村里人这么痴迷,人家江易却基本上没来看过。

  要来也是电视收台不清了,大家喊他来修才会来咔咔两下就修好。

  大伙闲了就打趣,说江易一定是在家里忙着干活挣钱呢!

  江易买车又收家具的事儿,村里人当然不可能不知道了。

  如今江易却跟二刚一起,在远远的外圈儿寻了个位置,就坐在了台阶上,也跟着大伙看起了电视,这就有些稀奇了。

  “江易快过来坐!”

  老汉们互相一挤,就给江易挪出了个空位。

  他们可不傻,这叫吃水不忘打井人!

  “快去吧!”

  二刚推了他一把,江易也没谦让,就去了。

  二刚则机灵地挤到了他娘和他姐的中间,也算是个看电视的好位置。

  刚刚坐定,新闻播完的结束曲就响了起来。

  “啊!快开始了!”

  “正好是七点半!”

  “前头的脑袋再低些,全挡上了!”

  熟悉的音乐响完,又换了个不大熟悉的音乐。

  当然了,甭管熟悉不熟悉,听在村民耳朵里,都是动听得很。

  一行大字缓缓飘出:国庆特别节目。

  整个场子上足足有两三百号人,这会儿就都没了声,仿佛一根针落在地上,都能听见响儿。

  “全国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国庆第一天,在这里首先祝大家节日快乐。”

  开场就出来一个身穿红正装的女记者,虽然她说的话很喜庆,穿的也很喜庆吧……

  这明显就不是联欢晚会的开场,也不是电影和电视剧的开场啊!

  好多人都不由自主地嗨了一声,表示着自己的失望。

  “在三个多月前,在考古界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那就是凤凰骨和龙虫的出土,由此引发了我国数十家科研单位的联合科考……这些专家到了山河省沁城云河县以后啊,通过辛苦努力和紧张工作,终于取得了一系列的优秀成果……”

  “咦?”

  原本都有点松懈的村民们,这会儿一下子就激灵起来。

  “是咱沁城的新闻啊?”

  “呀,这可真不错,咱沁城都上电视了!”

  虽说没有电视电影和联欢会吧,但沁城能上电视,大江村村民们也是脸上有光。

  大伙看得更专注了。

  “然而呢,就在半个月前,考察组专家们又有了意义更为重大的发现!”

  “那就是,在山河县红掌山附近,又发现了一处距今六千多年的城市遗迹!”

  “在这个城市遗迹里,出土了人类的遗骨、骨器、陶器、玉石器、丝织品、甚至还有记载历史的丝织物!”

  “经过专家们仔细的鉴定和比对,已经可以确认,这个古代城市就是磐朝的第一座都城!”

  “不太熟悉历史的观众们可能对这个大发现,还没有什么概念,那在对沁城云河县考察的专家们采访之前,我先来简单地科普一下……”

  看到这儿,村里的老人们都互相看看。

  “磐朝是什么朝?”

  “这个古代城市里是挖出了宝吗?”

  “六千年前!”

  不能怪他们不知道磐朝,建国三十年,他们这些五六十岁的老人都是在建国前生的。

  那会儿国家贫弱,又是各种战乱,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了,哪还有机会读书写字啊!

  就他们现在认的这百十来个字,还是建国后扫盲班里学会的呢!

  字都不大会认,就更不用说辰国的历史了。

  倒是有几个年轻人还能说上两句。

  “磐朝是咱辰国的第一个朝代,是六千年前建的,比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早!”

  “而且咱们辰国这六千年以来,文明就没断过,不像其它的,早就没了后人了。”

  电视机里的女记者也在侃侃而谈。

  “建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学者认为,磐朝和岷朝这两个朝代,都只是辰国的历史书上记载的,而且这个记载的神话色彩很浓厚。”

  “我国又没有发掘出磐朝和岷朝的文物来证明这两个朝代的存在,所以他们更倾向于认为,咱们辰国也就只有四千年的历史而已。”

  “磐朝都城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历史记载的正确,也间接证明了岷朝的存在。咱们的六千年历史,并不是自己编织出来的,而是真真正正地发生过的。”

  有几个老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哦,是这样啊!”

  “这么说,要论资排辈,还是咱们国家全球资格最老?”

  旁边的年轻人笑着应和,“是啊,就是这样没错。”

  倒是有个中年人在旁边嗨了一声。

  “嗨,争这个有啥用?”

  “祖上厉害又不表示现在厉害?”

  旁边就有人反驳他,“咱们辰国还不厉害?自从建国,一打七,打了那么多年,就没输过!”

  “看现在还有哪个国家敢来撩拨我们么?”

  “打仗厉害有什么用?也不当吃不当喝啊!还有这个历史,我就没琢磨出它有个啥用!”

  “咱们历史最悠久能咋样?老百姓过的日子有人家骁国芙国那些发达国家好吗?”

  他这话一出,立马就引来了一堆训斥。

  “陆老六,你这是挣了两钱就不知道自己姓啥叫啥了?连国家的历史都要叽歪两句了!”

  “你那么能气,怎么不见你买台电视放这儿给大家看哩?”

  “要比能耐,你有江易能?人家江易还去山河县给专家开车呢!也没耽误人家挣钱,挣了钱还想着村里人呢!”

  “少来这儿说些阴阳怪气的话!上回咱沁城有个大发现,咱们沁城人去到外地,一说起来,大伙都知道沁城,咱的腰杆也能挺得硬些!怎么就不管用了?”

  “就是,祖上厉害,说明咱根上就厉害,以后还能再厉害!”

  “总比那些不着四六的强,那些祖上就没干过啥好事,一时半会儿的叫他猴子称了大王,早晚有一天也得跌到泥地里!”

  陆老六一时犯了众怒,嘴里嘟囔了几个字,也听不清说的啥。

  他倒是有心想赌气不看这破节目了,然而他看看他的位置,正是前五排,好不容易占来的,实在是舍不得走,就闭了嘴,一声不吭了。

  而女记者也解释完了磐朝都城发现的伟大意义。

  镜头一转,就出来个白发眼镜老头。

  这人可不正是白教授?

  “这一处红掌山都城遗迹,实在是研究我国历史的国之重宝,不光是填补了磐朝文物和历史的空白,还发现了许多六千年前的古生物和制品……”

  “六千年前辰国祖先的生活,实在是超乎了我们现代人的想像……”

  “这是出土的上百枚骨笛,跟据帛画和文字记载,磐朝先民就是用这种骨笛的声音来指挥驯养的凤凰的……”

  “还有这种帛画,它的纤维不是植物的,但也不是咱们知道的蚕丝,而是一种蜘蛛吐的丝!”

  “这种丝织物要比蚕丝还要结实几十倍,而且防水防氧化的性能很好,经历了六千年,仍然没有腐化……”

  “这是白教授画的磐朝先民图,我们可以看到啊,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动物和植物,这些生物在漫长的岁月里已经灭绝了,如今只能通过帛画和遗骨来还原它们……”

  “其实这次科考,一开始并没有红掌山的发掘计划,是一位热爱考古的年轻人,给了很重要的线索……”

  “这位年轻人,就是沁城本地的,本来我想让他也一起接受采访,但这位年轻人来了这边一趟,又帮了不少忙,听说有记者来,他就赶着回去了……”

  虽然白教授没说这人的名字,但在看电视的村民们,不约而同地都看向了江易。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