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看看怎么收拾,让人家改改也行。”
小姨也觉得是:“恩,是需要改改。”
二表哥道:“南州沙发订了没有,要不我给你们弄。”
陆静秋道:“二表哥,不用了,这边客厅小放不下,改天我恩去家具城买个小点的沙发。”
“行。”
蒋南州笑道:“我就知道你不喜欢那种木头的,就没订。”
二表哥道:“这县城应该都是木头的,等会去我在羊城帮你瞅瞅。”
“好。”
几个人看过房子后,就下去搬东西了。
陆静秋让小姨看着两个孩子,给花花把猫砂盆弄好,来的时候,她怕这边不好找沙子,专门弄了半袋子。
他们三个下去搬东西。
先是把摩托车弄了下来,这会儿的时间,上班的上班去了,家里的家属,要么去倒腾菜地,要么去买菜了。
在家的不多,但也有伸出窗外看的。
有认识蒋南州的,道:“蒋组长,弟妹来了呀。”
“是,秋儿,这位是刘工的家属,刘嫂子,在咱楼下。”
“哦,刘嫂子好。”
陆静秋在楼下和她打了声招呼,接着继续搬东西。
她带来的,就是锅碗瓢盆,一个电视,一个电风扇,一个电饭锅,收音机。
剩下的就是三口春夏秋冬的衣服,当然,大多是她和儿子的,老公的还真没几件。
小姨看着已经十一点多了,问道:“到饭点了,这边有买菜的地方么?”
“有,小姨,今天中午咱们在食堂吃,家里还没有煤气,没法做饭。”
蒋南州也没让收拾,休息了几分钟,带着他们去了食堂。
这边的食堂离工厂比较近,住的地方有些距离。
走路需要十几分钟。
蒋南州说,这边近五千多员工,家属都生活在军工城里面,这个算是一座城了,除去车间厂房,有各个厂区办公楼,也有生活区家属楼,在生活区里面,灯光球场、俱乐部,学校,医院,澡堂,招待所,供销社,小卖部,每个厂区都配有锅炉房等配套设施一样俱全,多数都是红砖青瓦楼房,四层楼高六层楼高,都是依山而建,遍布在大山脚下,里面有。
小姨惊道:“还有学校,医院呀,我还以为孩子上学还得跑到城里呢。”
蒋南州道:“这边有一个很大的育红班,小学,还有初中,高中没有,上高中得去县里。”
陆静秋道:“这就很好了。”
这一路上,陆静秋看到了个小卖部。
还看到了社区俱乐部,其实就是老年人活动的地方。
下下象棋,打打牌,聊聊天的地方。
还有一个很大的操场,乒乓球桌,篮球场,还有足球场。
蒋南州道:“幼儿园和小学在居民区后面。初中在一厂厂子右面那处空旷的地方。”
陆静秋从远处看了一眼,还真有个一排房子。
食堂在一处半山腰地方,离几个厂区都近。
关键这食堂特别大,关键要容纳这么多人呢。
分楼上楼下两层,楼下都是正常打饭的,楼上是小炒区。
请客吃饭可以来楼上,但要自己另外付钱。
二表哥笑道:“这地方比咱们大院还好哩。”
蒋南州也觉得,之前他听说过这个地方,但是没来过,没想到意外的被分到这个地方了。
和他一起的,还有他们班的一个同学,也分到这里了。
以后的日子,他要在后方为祖国发光发热了。
------------
第四百一十五章 :不一样的厂子
食堂的饭菜不错,大米,面条都有,肉菜一个,土豆,黄瓜,做的菜都是时下常见的。
两个孩子一人吃了一小碗大米,有些累了。
回去的时候,都是蒋南州和二表哥一人一个背在怀里。
到家以后,陆静秋赶紧把两个孩子放床上,蒋南州之前来的时候,带了一床被子。
陆静秋又把另一个铺好,让二表哥和蒋南州在那边休息。
衣柜没有,衣服只能先放地下。
客厅也没电视柜子,也只能先放一边。
“小姨,你睡一会儿。”
“我也不困,我帮你们收拾下屋子。”
陆静秋笑道:“小姨,这边没衣柜,收拾了也是这样。”
最后周兰勤坐着坐着,还真躺床上睡了一会儿。
蒋南州下午请假了,差不多两点多的时候,带着二表哥,开着车去了县城。
去拉衣柜和桌子去了。
陆静秋和小姨闲来无事,带着两个孩子去小卖部买了两根冰棍。
那小卖部的是家属开的,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姐,见她们陌生,忙问道:“刚搬来的吧,那家的?”
陆静秋道:“一厂二组蒋助长家的,我姓陆,大姐怎么称呼。我姓杨,这边都叫我杨姐。陆弟妹,以后需要啥日常用品尽管来。”
“行。”
一旁的小姨问道:“杨妹子呀,你们这平时买菜在哪儿呀。”
杨大姐也热情,忙道:“前面的拐弯,有一道小路,通前面的小山包的,小山包上都是家属们的小菜园,那边车辆过得少,平时咱们家属菜农都在那边摆摊,有些家属小菜园子种的菜多了,也会在那边卖,每天早上五六点,七八点结束。
都是时下的蔬菜,还有水果。东西都很便宜。”
陆静秋道:“这倒是挺方便的,有卖肉的么?”
“供销社卖肉,不过每天肉不多,得赶早过去。”
小姨笑道:“谢了妹子。”
从小卖部出来,两人又去了供销社看了看,卖得和小卖部的差不多,但有肉,鸡鸭这些,还有卖袜子,鞋子,衣服的。
差不多两个小时,蒋南州开着车回来了,上面两个衣柜。
衣柜四开门的,两门一组,幸亏是个货车要不然放不下。
结果一问才知道,还有东西呢。
抬衣柜这么重的东西,她和小姨是没力气。
都是二表哥和蒋南州抬的,拐角处不好走。
陆静秋就在旁边打下手。
好在只是三楼,要是五六楼,肯定要费不少劲儿。
两人弄完衣柜,又去县里了。
还有个餐桌和电视柜。
衣柜到了以后,陆静秋和小姨赶紧把家里的衣服往里面收拾。
等到快五点多的时候。
陆静秋去了食堂,打了三道菜,七八个馒头。两个小饭桶的粥。
差不多六点多,两个人才回来了。
桌子不大配了四个椅子,直接搬了上来,这会儿下班的人也多,见他们搬家,这栋楼上都是他们一厂的人,认识蒋南州的,也帮着搭把手。
隔壁家姓李,四十多岁,他家一儿一女,孩子都上初中了,姚大姐在厂里的小学,教的是数学。
李大哥隔壁姓王,大家都叫他王工,三十多岁,孩子上小学,一个儿子七八岁了,爱人姓曹,在县里的医院工作。
另外和她对门的一家,姓张,和王工是一个车间的,也是三十多岁,爱人姓杨,在厂里上班。
几个人都比她大,陆静秋都该叫嫂子的。
今天搬家,他们这一层的算是认全了。
因为家里没法开火,所以现在也没法招待大家。
小姨就把肉干小青豆拿出来,没家给了小一包:“这些都是自己手艺做的,你们尝尝鲜,远亲不如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