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7 章(1 / 1)

捡宝生涯 吃仙丹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从外面看着并不太起眼,内部却别有乾坤,装修古色古香,令人赏心悦目不说,而且这里经营的古玩,也都很有特点。

当然,这些古玩里面,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当代的艺术品,不过也都件件标出来了,给人一种童叟无欺的感觉。

李望山可是这里的老顾客了,伙计一看到李望山带着人进来,连忙面带着笑容,把大家请进了会客室,接着给大家上了茶,让大家稍等片刻,掌柜马上会过来。

大家喝了会茶,这里的掌柜就走进了会客室。

掌柜丁天钧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不过由于保养的好,头发乌黑,脸上没什么皱眉,看起来就跟四十岁左右差不多。

丁天钧也是羊城古玩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在古玩杂项上面有比较深的造诣。

李望山为双方做了一下介绍,当丁天钧得知眼前的年轻人,是来自陵市的孟子涛时,都不用李望山介绍,就道出了孟子涛的身份。

其实,古玩界这个圏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般身份有些特殊的,比较容易被人所熟知。

作为郑安志的关门弟子,孟子涛拥有天然的优势,再加上他也确实有能力,丁天钧能够知道他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双方寒暄了几句,又聊了一会闲话,李望山就说出了来意。

丁天钧笑着说道:“俗话说的好,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你们这回还真来巧了,我新得了一件雍正时期的墨彩山水人物纹盘口瓶。这件器物原本我不想这么快转让,如果只有望山过来,我也不会拿出来。”

李望山数落道:“我说老丁,你太厚此薄彼了吧?”

丁天钧说:“这样的精品瓷器,给你都是浪费。如果你觉得我说的不对,你有本事说说先前我转让给你的几次瓷器的下落。”

李望山摸了摸鼻子,讪讪一笑道:“这不是事出有因吗?”

“信你才怪!”丁天钧对这话嗤之以鼻,接着让大家稍等片刻,他出门去把东西拿过来。

过了一会,丁天钧拿着一只锦盒回来了,放桌上打开之后,从中取出了一只墨彩盘口瓶,而后请孟子涛他们鉴赏。

所谓墨彩,即黑色釉彩,为瓷都官窑在康熙朝创烧。清代雍正时期创烧成墨彩瓷画。其以淡墨彩料在素器上绘画纹饰,经炉火低温烤烧后,呈现出墨色浓淡,雅洁宜人,具有水墨图画的艺术效果。

墨彩器物虽烧制不多,但使用范围却极为广泛,很多斗彩、五彩和粉彩画面都饰加墨彩,还有墨书款识等。

孟子涛手中这只盘口瓶,盘口、短颈,弧腹,胫部外撇,腹部上下皆饰两道凸起的弦纹,造型饱满,胎体厚重。

外壁用墨彩描绘山水楼阁图,图画构图疏朗,富有层次感,景致错落有致,笔触自然轻灵。犹如一幅清初四王的水墨山水画,细腻传神,格调清新,极为难得,甚是绝妙。另,底心青花书“雍正年製”四字楷书款。

一般来说,康熙墨彩,着色浓重,釉料配制纯净,又于彩画上施一层透明釉,烧就的墨彩画面漆黑莹亮,十分雅致。

而雍正墨彩,在精细的白瓷胎上绘画纹样,以人物、山水题材居多,在画风上也一洗康熙墨彩奔放写意的艺术格调,犹如在纸绢上作水墨国画,用纤细的线条,一丝不苟地精心描画,具有典雅幽静的艺术特色。

从此瓶的表现来看,确实是雍正时期官窑的真品,而且,雍正墨彩颇负盛名,最常见的造型是盖碗、套杯、盘等。像瓶,尊等大件器物少见。由此可见此瓶的珍贵之处。

孟子涛看过之后,就让张景强他们鉴赏,他们也都十分欣赏这件精品墨彩瓷器,全都有收入囊中的想法。

虽然如此,张景强还是让给了孟子涛,因为从丁天钧话里话外的意思来看,他之所以拿出这件瓷器,就是看在孟子涛的面子上。

正文 第四百二十九章 有人想闹事

以一百五十万的价格,孟子涛买下了黑彩盘口瓶,这个价格还是挺不错的,代表了丁天钧的亲近之意。

完成了交易,李望山说道:“我说老丁,你看我们三个人来,你就拿了一件东西出来,也太小气了一点吧?”

丁天钧都不搭理李望山,对着张景强问道:“张总,不知道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古玩?”

张景强笑道:“瓷器和玉器都可以。”

丁天钧笑着点了点头,这个时候,李望山说道:“我说老丁,你怎么也不问问我啊?”

“没你的份。”丁天钧直接说道。

李望山说:“你这么做,也未免太厚此薄彼了吧?”

丁天钧没好气地说:“你有脸说我厚此薄彼,你也不想想,这个月你从我这拿了多少东西了?”

李望山笑道:“我这不是也给你增加了资金的流动性嘛。”

“放屁!”丁天钧嗤之以鼻:“我们这行好东西能有多少?都被你买了,那我还开什么店?我告诉你,今后每个月你最多只能从我这拿两件精品。”

“两件太少了吧……”

“再啰嗦一件都没有。”

“行行行!”李望山摆了摆手:“那你给我搞一件比较稀有的玩意,怎么样?”

“你们在这等一会。”

丁天钧并没有正面回答,又起身出了门。

过了一会,丁天钧拿了两件东西回来了,分别是一块清乾隆时期雕刻的精品玉佩,以及一面铜镜。

丁天钧把玉佩给张景强,铜镜给李望山。

李望山翻看了一下铜镜,只见铜镜呈葵花形,小桥钮,浮雕獬豸,图案生动、精致。外区阳铸铭文“以铜为镜,可正衣冠”,整面铜镜古色古香,十分精美,而且保存的也十分完好。

李望山有些奇怪地说:“这不就一面铜镜嘛,有什么稀有的?”

丁天钧说道:“所以说,没文化真可怕,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铜镜吗?”

李望山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看样子,好像是宋金时期的。”

“还算有点眼力。”丁天钧说道:“那我问你,宋金时期,铭有‘以铜为镜,可正衣冠’,这种清廉铭文的多不多?”

“这我还不太清楚,难道很少见?”李望山反问道。

“和你刚才的要求一样,比较稀有。”丁天钧说道。

孟子涛也点头称是。

这时,张景强笑着说道:“听你这么说,我到想起了一个故事,‘归面何须二百里’这个典故,你们听没听说过?”

李望山摇头表示没有听说过。

孟子涛笑道:“说的是吕蒙正的事情吧?”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吕蒙正为宰相,他为人忠诚宽厚,太宗非常常识他。

话说,有一个朝士(古代范指中央官员),他家中藏有一面铜镜,自称能照二百里,他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这面古镜献给吕蒙正,以此来巴结取悦对方、

吕蒙正的弟弟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哥哥,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