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情还不知道得什么时候才解决。
饭后,刘利金带着孟子涛和大军,来到他朋友的住所。
刘利金按了门铃,没过一会,一位三四十岁,浓眉大眼的男子前来开了门:“咦,老刘,你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进了屋,刘利金先是给双方做了介绍,双方寒暄了几句,刘利金这才说道:“还不是老候你介绍的好位置,让我上午都没做几笔生意。”
候永华讶然道:“那个位置市口不错,一般情况下,生意不太会很差啊,难道因为你是新人关系?”
“什么新人啊!”刘利金把上午的事情简单复述了一遍。
“还有这种事情?”候永华讶然道。
“可不就是!”刘利金有些忿忿。
“那可不关我的事,只能说你运气不好,正好撞上了。”
候永华嘿嘿一笑,对孟子涛说:“孟老弟,你这幅画能否让在下欣赏一番?”
孟子涛笑着点头道:“当然没问题。”
候永华表示了感谢,接着就请大家进入他的书房。
候永华的书房很大,但各类书籍也多,把屋子堆的满满当当的,从这些书的名字,以及墙上挂着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出候永华至少是一位书法爱好者。
进了书房,候永华迫不及待地把那幅山水画拿了出来,顿时眼前一亮,接着就欣赏起来。
闲来无事,孟子涛和刘利金闲聊了几句,随即欣赏房间内的书法作品。
过了十多分钟,候永华的视线从画卷上离开,感慨道:“不愧是王逊之,气韵神逸,意境精深,可惜这是一幅‘混子’,如果是原作的话,还要更好一些。”
孟子涛点头称是。
刘利金还是有些不可思议:“照理说,那个正韵楼在商都评价很高啊,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候永华冷笑道:“这有什么,艾宣的那些手下,眼里除了艾宣之外哪还有别人?一看是艾宣收藏的画,根本都不会多看。我看今天的事情传出去,他们的脸往哪搁!”
古玩市场的传闻传播的很快,估计要不了多久,整个商都古玩界,都会知道这件事情。
刘利金问道:“孟老弟,你先前说,是来参加厉景福办的交流会的吧,到时可要小心一些才好。”
候永华接过话问道:“孟老弟是有什么物件要参展吗?”
孟子涛点了点头:“是的,我这回拿了一件青花折枝六方瓶过来。”
候永华说道:“那到时可要小心一些,艾宣这家伙特阴险。”
孟子涛笑道:“虱子多了不痒,随他去,而且,我谅他也不敢跟我搞出格的小动作。”
候永华闻言心中一动,问道:“听你的意思,你先前和艾宣也有些矛盾?”
孟子涛说道:“我的师傅是郑安志。”
“你是郑老的徒弟?”候永华和刘利金都愣住了,显得十分惊讶。
正文 第两百六十三章 配方
孟子涛微笑着点了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
候永华和刘利金心里虽然惊讶,但两人也是见多识广,不过是因为意料之外而惊讶,马上就恢复了正常。
候永华笑着说道:“我说呢,原来是名师高徒啊!还请老弟回去之后,代我向郑老问好。”
刘利金也连忙说了同样的话,孟子涛笑着表示一定带到。
既然孟子涛有这样的身份,两人也就不再为孟子涛担心了。
闲聊了一会,孟子涛就提起了正事,刘利金收到的一些珍贵古籍。
刘利金去他的房间,搬出了一只箱子,里面整齐的码放着二三十本线装书籍。
第一本,就是大名鼎鼎的《西厢记》,孟子涛戴上手套小心拿出来,发现还是明代天启年间的刻本。
全书一共五本,版本为凌刻本,此刻本为现今唯一未受体.制影响、较好体现了《西厢记》元杂剧体例风貌的刊本,在众多刻本中最有价值。
只是让孟子涛觉得有些可惜的是,这五本刻本的保存,还是稍稍有些问题,当然,比起先前得到的本草纲目那是好太多了,他估算整套书也有三四十万。
拿出凌刻本《西厢记》,剩下的古籍也都不错,不是少见的刻本就是手抄本,价值加起来足有一百万左右。
放在箱子最后的,是一本名叫《道听途说》的清代志怪小说,此书原本应该有十二卷,收录小说110多篇,大多数为道听途说之乡里野谈,情节曲折离奇。
这套书,孟子涛在学生时代也读过,当时印象很深刻,只是后来被同学借去了,一直没有还给他。
现在看到这本书,孟子涛心中就想起学生生涯,翻开一看,他却惊讶地发现,这居然是一本写本,而且里面的故事,和他看过的并不一样。
看到孟子涛表情惊讶的模样,刘利金笑道:“这本书一开始我以为是有人冒名写的,后来还专门做了考证,最后才证实它确实是潘纶恩的真迹,至于为什么没有一起出版,那就不得而知了。”
孟子涛看了一下笔迹和内容,又使用了异能,确认也是真迹,而且异能给出的价值还不低,有将近五十万的样子。
这个价格让孟子涛心里多少有些奇怪,不过现在又不是细看的时候,就又重新放了回去。
“不错,刘大哥,这些古籍可否都转让给我?”孟子涛笑问道。
“你都要?”刘利金显得有些惊讶。
“有什么不合适吗?”孟子涛问。
刘利金摆了摆手,笑道:“我是生意人,这些东西本来就不打算收藏,只不过是第一次有人买这么多。”
其实他话语里还有一个意思,这些古籍的价格可不便宜,不过既然孟子涛是郑安志的徒弟,想来也不至于连价格都搞不清楚。
孟子涛笑了笑:“刘大哥,那你说个价吧。”
刘利金想了想,说:“算一百五十万吧,如何?”
这个价格已经不错了,孟子涛都没有多想,就笑着答应了下来。
完成了交易,孟子涛就又在候永华这坐了一会。
前文说过,孟子涛喜爱书法,候永华从他的书房就能看出他的爱好,因为有相同的爱好,又都不是内向的性格,两人很聊的来,到最后,他们虽然认识的时间不长,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于是,本来打算坐一会就走的孟子涛,最后硬是在候永华这吃了晚饭,等回到酒店时,已经晚上九点多了。
洗了澡,孟子涛一时半会也睡不着,于是,就拿出刚刚得到的那本《道听途说》看了起来。
里面的故事和出版的版本一脉相承,不过有点不同的是,这里的文章写得更加真实一些,要不是故事还离不开志怪小说的范畴,他都差点以为故事里的情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了。
由于故事写得精彩,孟子涛看得入了迷,还没什么感觉,就翻到了最后一篇。
这是一个讲述狐女报恩的故事,故事也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