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03 章(1 / 1)

捡宝生涯 吃仙丹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微笑说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既然李总信任,在下自然尽心尽力。”

这个时候,于博达让几位年轻人把盒子打开,把盒子里的东西拿了出来,分别是五幅书画作品,两件瓷器,一件玉器以及两件青铜器。

其中,书画作品虽然看不出真假,但剩下五件各具特色的古董还是能够看得出来,件件都是精品之作。这也正常,十件古董,就算估价是三千万,平均下来每一件的价值也有三百万了。

于博达先让人把其中一幅画展开,让谢翌鉴赏。

画卷一经打开,谢翌的双眼便亮了起来,不但是他,旁边的孟子涛等人也颇为注目,因为这幅画的作品不是别人,正是清代的乾隆皇帝,内容为《杏花图》。

乾隆的书画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艺术质量、历史内涵都堪称清代帝后书画中的翘楚。但其传世的数千件绘画中,以摹古、临古者居多,记录和表现其日常政务、生活见闻、内心感悟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杏花图》则属于后者。

此类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或抒发了乾隆作为杰出政治家的怀古幽思,或寄托了他虽贵为国君但内心亲近自然、敏感柔情的真实一面。

这些御笔作品受到学者和藏家的重视,不仅是因乾隆身份特殊或这种题材数量稀少,更关键的是随着清史研究的深入和细化,书画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功能,发挥了一般史料无法企及的形象生动、以图证史的作用。

只见图中上半部分为一首御制诗,下部则以墨掺加赭石,采取勾写、点染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杏树枝杈在雨雪浸润后皮色湿重而又粗砾毛糙的质感;在杏花的描写上,并未像邹一桂那样选取比较接近真实的淡粉色,而是使用灿若朝霞的红色,好似杏花在澹烟微雨中展露笑颜,不输梅花的曼妙姿采,疏疏朗朗,绛云一枝。此图钤印为“乾隆”以及“古稀天子之宝”。

李会纲讶然道:“于老板到也舍得,居然连乾隆的画作都拿出来了。”

于博达苦笑道:“我也是没办法啊,不然都不知何年马月才能还清李总您的欠债。我现在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谢老会怎么评定啊。”

李会纲笑了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谢翌聚精会神地鉴赏着画作,那位店家则和薛文光一起鉴定除书画之外的五件古玩,孟子涛当然也不会错过,好好鉴赏了一番。

谢翌鉴定的很仔细,速度当然也比较慢,都快中午了,他都还没有鉴定完,于是大家便先吃了午饭再继续。

午饭后,大家喝了会茶,谢翌也有了结果。

“谢老,今天真是辛苦你了。”李会纲说道。

谢翌摆了摆手:“老了,体力不行了,不然也不会花这么久的时间,咱们先说结果吧。”

李会纲和于博达连忙竖起了耳朵,就听谢翌接着说道:“经过我们的商定,这十件古玩之中,一共有三件看太准。”

大家都知道看不准是什么意思,于博达脸色微微一变,对着谢翌说道:“谢老,不知是哪三件有问题?”

“首先是乾隆《杏花图》……”

谢翌刚说到这,于博达脸色急变,急忙打断道:“谢老,您说《杏花图》有问题?”

“很遗憾,是的。”谢翌说道。

“还请您能明示。”于博达抱了抱拳。

谢翌点了点头,开始讲解起来:“乾隆十分推崇元人赵孟頫的风格,并将其融入自己本人的创作。就具体作品来看,他的画风与赵孟頫趋向一致。以柔媚秀丽为主。虽然受制于身份阅历。乃至艺术才华的制约,他的画作在笔意和神韵上达不到赵孟頫的高度。”

“但恰恰因为自己特殊的帝王身份,使他的画作区别于赵孟頫的文人画,拥有一种雍容大度、凌驾万物的帝王气息。就这一点而言,甚至可以说乾隆的绘画超越了赵孟頫。而这也是鉴别乾隆画作真伪的关键点之一,凡是没有这种气质,甚至有些局促的疑似乾隆画作,十分值得怀疑。此幅画正有这方面的问题。”

正文 第八百零一章 周丹泉作品

谢翌接着说道:“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这幅画虽然风格很像是乾隆所作,但画得实在太好了一些。”

于博达闻言有些愕然:“谢老,你这话说的我有些不明白了,难道画的太好也是问题?这是不是有些矫枉过正了。”

谢翌说:“当然有问题,事实上,乾隆的绘画水平并不算是太过出众,只是因为他是皇帝所以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再加上现在拍场大肆炒作‘宫廷概念’,乾隆作品的价格才会节节攀升,你要换成一个同水平不太知名的作者,很可能零头都没有。”

“当然,你要是不认可我这么说,还有一些破绽可以识别,乾隆画作的各种材料都是当时最好的,纸、绢皆为当时的绝顶之品。具有优质纸、绢的一切特征。印泥为采取珍珠、玛瑙、珊瑚、麝香、梅片、金箔、琥珀、猴等八贵珍品精制而成的八宝印泥,具有色泽鲜艳、纯正,印迹清晰的特点。这幅画在这方面都不达标。”

“另外,乾隆喜好收藏历代名墨,且乾隆御制墨品质绝佳,所以他的画作墨色黑中透亮。绝不会在装裱过程中出现‘跑墨’的现象,但你这看这里,有明显的跑墨现象,这是真品万万不可能出现的。”

谢翌侃侃而谈,有问题的地方一一指出,听得于博达哑口无言。

“于老板,不知道你还有什么问题?”谢翌问道。

于博达苦笑着摇了摇头:“没想到我当初花了重金购买,结果居然是一幅赝品,可亏死我了!不过李总您放心,有问题的东西我都认,缺多少钱,到最后一起算。”

李会纲淡淡地点了点头,请谢翌继续讲解。

谢翌继续说道:“第二件有问题的是这幅徐渭的《杂花卷》,一般来说徐渭的的作品不拘于物象,能抓住其神气,用秃笔铺张,势如急风骤雨,纵横脾睨……但这幅作品,在整体上只有徐渭六成的功力,差的比较远。”

“至于第三件有问题的是这只定窑鼎,老朽虽然对瓷器鉴定并不是很在行,但也能看得出来,这只鼎的造型有问题,并不是宋代定窑的作品。不过还好,这只鼎也算是老仿,还是有所价值的。”

“于老板,你有什么要说的?”

李会纲看着于博达的眼神有些阴冷,你要说先前那幅《杏花图》可能因为仿的水平很高,于博达看错了还情有可原,但后面两件又是怎么回事,一幅只有真迹六成的功力,而瓷器更是连造型都有问题,这是准备敷衍自己吗?

于博达连忙说道:“李总,我并不是故意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