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39 章(1 / 1)

捡宝生涯 吃仙丹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有些话就别说的太满了,不然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老银对自己的面子还是挺看重的,对着孟子涛说:“我这人没什么其它优点,就是说话算话,只要你能拿得出证据来,我肯定赔给你。但你也不能信口开河是吧?”

孟子涛笑着点了点头:“行,如果我说错了,我肯定会向你道歉的,而且会以市场价买下。”

“好,就这么说定了。”老银还真有些不信了,这些玉器之中会有赝品。

孟子涛从十几件玉器中,拿出了一块玉牌:“我说的有问题的正是这件子冈牌,你先前说,这是清朝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所作的吧?”

此件白玉人物诗文牌形制小巧,以白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包浆醇厚。牌身呈长方形,规整大方,上段琢钻小孔,以系绳坠。牌首饰双螭龙纹,牌两面以浅浮雕技法,正面刻李白怀抱酒坛,酒酣欲醉,神态悠闲。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惟妙惟肖。雕刻细致,刀法自如。

玉牌最后刻李白的《梁甫吟》中诗句:“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

“对,我是这么说过,应该没有问题吧?”

“看起来是没什么问题,但你知道这诗是什么意思吗?”

老银看了看诗句,有些迟疑道:“这个有什么问题,不就是点明了‘投壶’的含义吗?”

投壶本来是人间的一种礼仪,后来发展为游戏,《东荒经》的记载是来鉴定天庭和人间的事件,当中后,会赐人间一对姻缘成对。

这个时候,冯正生反应了过来:“不对,李白之所以写这首诗,是揭示当时社会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多次不中之后,在雒阳做的词句,来反映当时的皇帝就知道玩乐,昏庸无道,当时的政令世事无常。你觉得以清朝的环境,当时的造办处敢刻这首诗在玉牌上?他就不怕不要命了吗?”

众所周知,清朝的文字狱是世界历史为止罕见,也是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清朝文字狱贯穿整个清代250年左右。顶峰时期自顺治开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140余年。

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讥讪清朝的内容,即兴大狱,常常广事株连。清朝的文字狱保守估计200余起。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外,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

在这种情况下,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的工匠敢把这句诗刻在子冈牌上,纯属是自寻死路。

以这一点来看,这块子冈牌显然不可能出自乾隆时期的宫廷造办处。

其实由此也可以说明,我国的玉器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太多的元素,各个朝代也有各自的特点,因此玉器的鉴赏,还是需要很深的文化底蕴的。

老银也马上明白过来,有些张口结舌地说:“或许……是我搞错了年代了,就凭玉器的包浆等方面来看,它还是老的嘛。”

“好吧,那你看看我这件玉雕梅瓶,有没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孟子涛从口袋里拿出了那件得自老边之手的玉雕梅瓶,放在了老银面前。

“这……”老银主攻的是玉器,而且年头也不短了,以他的经验,当然能够看得出,两件玉器有九成的可能性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再看看玉器的包浆,结果一目了然。

“咱们再说说这件子冈牌的包浆……”

“行了,你别说了,是我眼力不行,走眼了。”老银打断了孟子涛的话语,脸上带着一丝忐忑问道:“不知道还有吗?”

“就这一件。”孟子涛笑着摇了摇头。

老银心里顿时松了口气,此时他越看孟子涛越是熟悉:“小兄弟,咱们是不是在哪见过?”

“这是孟老师,你难道刚才没认出来?”吴掌柜有些意外,他可知道老银一直有收看鉴宝节目的习惯,所以刚才没有多做介绍,没想到老银居然没有认出孟子涛。

老银怔了怔,随即连声道歉,心里则是安慰自己,自己是在专家的手里吃的亏,也是与有荣焉嘛。

“孟老师,我说话算话,这些玉器你随便选,可别客气,不然就是看不起我。”

主人都这么说了,孟子涛也不会客气,不过他心里有数,只是选了一件价值数千的小巧玉饰,算是这十几件玉器中最便宜的一件了。

“问个有些冒昧的问题,不知这件玉器是一起的,还是你得自其它地方?”

见孟子涛高抬贵手,老银十分高兴,因此对孟子涛的问题回答的很爽快:“这些玉器都是一起的,主人是个三十多岁的青年,说是这些东西都是他父亲雕刻的,因为父亲去世,家里又有些困难,所以才会拿出来变现。”

“哦,那还有吗?”

“有没有我到不太清楚了,因为我只见过他一次。而且这块子冈牌还是赝品,我很怀疑他的说辞。”

孟子涛觉得这其中或许有不为人之的事情,不过人已经找不到了,原因也已经无从得知了。

有道是见者有份,接下来,三人把玉器分掉,吴掌柜只是留了两件想要收藏的玉器,其它都被孟子涛和冯正生给分了。

正文 第七百六十四章 变石猫眼

谈好价钱,准备付钱的时候,吴掌柜的儿子拿着东西回来了。

吴掌柜亲自打开了锦盒,把里面的笔筒拿了出来,随即有些不舍得放到冯正生面前:“冯先生,您看看对不对。”

冯正生笑着问道:“你可别后悔喽。”

吴掌柜坚定地说:“肯定不会后悔,正好断了念想。”

“那我就不客气了。”

冯正生点了点头,拿起笔筒看了片刻,就让孟子涛帮忙鉴定。

前文说过,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乃康熙御窑之名品,故宫等大型艺术品博物馆均有收藏。此器为圆口,直壁,玉璧形底,器底露胎,底心内凹施釉,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外壁青花小楷《圣主得贤臣颂》全文,文后钤印釉里红“熙朝传古”篆书方款。

这笔筒之所以是名品,其实和它的工艺是分不开的,虽然釉里红只是一块小小的印章,在烧制的困难程度也会大增。

可能有些朋友知道,心经全篇是260个字,而《圣主得贤臣颂》全文有781个字,还比三倍的心经多一个字,这781个文字全都集中在高不过16厘米多,直径不过19厘米的笔筒上,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更何况写成之后还要把它烧制成笔筒就更困难了。

正是这些方面的原因,以及它的时代背影等等,使得这类笔筒成为了名作。

言归正传,片刻后,孟子涛笑着对着冯正生点了点头。

冯正生就笑着对吴掌柜说:“行了,我也不让你吃亏,这只笔筒算你130万吧,怎么样?”

去年的时候,有拍卖会拍出过同类笔筒,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