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的方向看去,发现对方是一位中年男子,但他却并不认识。
“请问你是?”
“本人沈玄重,在古玩城那边开了一家小店,唐突之处还请您见谅。”
“原来是沈掌柜,不知道你有什么事情?”
沈玄重笑着说道:“是这样,我刚刚收了一件瓷器还有一幅画,有些琢磨不定,所以想请您帮忙看看,不知道可不可以?您放心,不要多长时间的。”
孟子涛看了看时间,航班时间还早,再加上现在也没什么急事,也就同意了。
“前面有家咖啡店,咱们到那里再说吧。”
“请带路。”
沈玄重带着孟子涛来到咖啡店,稍微点了几样东西,就把东西拿了出来。
此碗造型端庄,碗口弧圆,敞口外撇,线条优美,下承以外撇高足。通体施白釉,釉面泛橘皮纹,手感温润。碗外壁以白色釉为地釉里红绘三条红鱼。
外底青花双线圈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款。鱼纹刻画生动活泼,仿佛三条红鱼首尾相随于水中。莹润的橘皮纹白釉与明艳的釉里红纹饰互相衬托,相映成趣。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是明宣德时出现的新颖品种,这种高足碗在明代万历、天启及清代的康熙、雍正朝都有仿制,其中以康熙朝仿品最为乱真,但釉面不及真品肥腴明亮,腹部欠丰满,高足线条略显生硬。
此种釉里红瓷器上的三鱼纹系高温铜红釉的局部使用,具有天然红宝石般光泽,文献称之为“釉里红宝烧”。
“咱们行里人都知道,宣德、康熙、雍正三朝的釉里红瓷器比较有名,至于元代釉里红,也就不说了,平常难得一见。宣德釉里红很少有这样鲜艳的,发紫、发黑、色泽较淡的多。到了康熙、雍正年代工艺技术提高了,釉里红瓷器鲜艳得多。您看这样鲜艳的釉里红三鱼高足杯,是宣德的还是康、雍官仿官的?”
“我看不准。沈掌柜您是从哪儿买到这件高足杯?”
“实不瞒您说,这是我刚才在别人家里买到的。当时我看这东西很脏,拿到手里擦了擦,才看见三条红鱼。我看颜色好,再加上那户人家有些可怜,就买了下来。”
孟子涛听到这里,心里有了谱儿。“您是冲着可怜的老头和鲜艳的颜色,花五十元买这件高足杯。我也不瞒您说,看官窑瓷器,光看颜色鲜红、色气彩头好不行。年头不同,彩色不一样宣德釉里红的色彩就是不如康熙雍正时期的。”
“您说这高足杯是宣德的,还是康、雍哪个朝代仿宣德的?”
“不管是康熙仿还是雍正仿,都是官仿官,有价值。我给十万的赚头,能否把东西让给我。”
“我是花十五万买了他一堆货。这一堆东西我看就这高足杯好。”
孟子涛比沈玄重年轻,拱手作揖说:“您既然说到这儿了,我领情,三十万钱一件高足杯,真不算便宜,我是念来日方长,东西我留下了。
琉璃厂的裱画铺手艺高超,闻名全国。清末民初以来,字画收藏家书画家与著名的裱画铺都有来往。而看字画有眼力的书画鉴定家,有的人是出身于裱画业,有的会裱画。
古玩行有句话“三分画,七分裱”,可见古旧字画装裱的重要。琉璃厂装裱字画的手艺,可称世界第一。
(19/62)
正文 第六百九十三章 追讨
关于这只釉里红三鱼纹高足杯的断代,孟子涛估计沈玄重的心里应该也有一些数,不然的话,他也不可能这么爽快就答应了,至于说它会不会是宣德官窑,那就别开玩笑了。
宣德到也有这么鲜艳的釉里红三鱼纹高足杯,但价值最少数千万,这样的宝贝,沈玄重怎么可能这么放心的拿给孟子涛鉴定,而且还么容易答应孟子涛的要求?
沈玄重见孟子涛答应,心里十分高兴,接着又把那幅画给拿了出来。
展开画卷,孟子涛发现,这幅画是海派画家张熊的一幅“富贵长春”图,所谓“富贵长春”就是用牡丹与月季花组成的图案,寓意春光长在,大富大贵。
张熊,字子祥、寿甫,号祥翁、西厢客,别号鸳湖外史,室名“银藤花馆”,他是海派画家中,比较有名的一位,工丹青,花卉纵逸,蔬果秀润,兼作人物、山水,尤擅作大幅牡丹绘画,雅俗共赏,时称“鸳湖派”。
可能一些朋友对“海派书画”并不太了解,它是近现代我国十分重要的一个绘画流派,起源自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沪市开埠的社会转型期。一般而言,“海派书画”与“京津画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金陵画派”等并称中国近现代书画五大画派。
其中,“海派”的原意是指20世纪初时与“京派”相对的“海派”京剧,而且渐生贬义,后来慢慢将“海上画派”简称为“海派”了。
“海派书画”的形成具有组成人员广泛、风格兼容并蓄、笔墨表现多元、创作理念多维和题材贴近大众等特点,从各个方面迎合了收藏者的趣味。
比如,任伯年的绘画兼工带写,雅俗共赏;任熊的人物银勾铁画、清新活泼;虚谷的动物虚实相间、情趣动人;赵之谦的花鸟笔墨酣畅、设色浓艳;蒲华的绘画笔意奔放、风韵清隽;吴昌硕的花卉以书入画、气势雄强;吴湖帆的山水秀丽丰腴、清隽雅逸等。
当然,这些不过是“海派书画”中比较有名的几位,事实上,除了它们之外,海派书画家中的大部分人的作品,在书画拍卖市场上并没有好的表现。
这主要是因为“海派书画”最初形成的主要市场是在沪市的城隍庙,由那里的几家画店经营,面对的主要是市民阶层和旅游者,因此文化层次不是很高。当时以任伯年为首的画家作品都是一些商品画,俗多雅少,讨个口彩,这就打下了早期“海派书画”艺术性不够的烙印。
再加上,“海派书画”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精品流传到了国外,因为价格方面的原因,藏家不想把作品拿出来变卖,市场上充斥的普通作品较多,这样慢慢的就导致“海派书画”市场的萎靡了。
言归正传,张熊的这幅“富贵长春”图,以普通人的眼光来说,已经算是很有水平了,但对孟子涛这样的专业人士来说,虽然也算是可圈可点,但相比一些名家作品,还是普通了一些,价值也不太高,最多也就两三万左右。
然而,细看之下,孟子涛却发现,这幅画的装裱很不一般,居然很像是民国时期琉璃厂装裱大师的手艺。
说起装裱不得不提琉璃厂,它的裱画铺手艺高超,闻名全国。
清末民初以来,字画收藏家书画家与著名的裱画铺都有来往。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