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6 章(1 / 1)

重生之光辉人生 狂风徐徐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来了,有什么话赶紧的!”

张长河每次来冯家吃饭,桌上总有盘红烧鸡爪,这是他当年知青下乡时候养成的癖好,冯一鸣看着盘中最后个鸡爪,迟疑了会儿还是夹给张长河了,笑着说:“张书记,自从您上任以来,青萍市的经济状况大为改善,大伙儿都看在眼里,但要实行绿化城市的长期计划,大批老公房的拆迁势在必行……”

冯一鸣话还没说完,张长河就打断了,警惕的说:“说这些废话干什么!就是市委市政府的那些公房都是九十年代初的老房子,多少人等着呢!不然我干嘛这么发愁?”

下个命令倒是简单,但是老公房拆迁,可没那么容易,市里本来打算这几年集资建房,或者拿地皮置换回购,但即使这样也要一大笔资金,张长河正兴致勃勃的弄“绿化城市”的计划,投入大笔资金在基础设施上,想把这事往后拖拖。

但绿荫城楼盘的渐渐成型,让市里的几家地产商都持观望态度,即使市里出面,这些家伙都找各种理由推脱,要是照绿荫城的标准开发楼盘,利润将比以前低至少五成,他们哪里肯干。

但是市里大批基层干部、事业单位的员工,他们对住房情况改善的要求又极为迫切,两边一挤,硬生生把张长河顶在空中下不来了,时间一长,他因为刚至青萍主导两条高速公路开工的好名声就算是毁的一干二净了,这也是张长河心里愤愤不平的原因。

冯一鸣鬼鬼祟祟的从房间里取出一叠草稿纸递过去,这是白天上课无聊时候画的。

张长河眯着眼看了好一会儿,摇头叹息道:“你眼睛倒是尖的很,青萍市本身是山区城市,即使是市区内也到处是小山,有小山城之誉,这几块地皮都是难得的大片平地,最适合建大型楼盘,你这是早早瞄好了,等我上门呢!”

“那几家地产商嫌利润低,不肯干,我这不是替张伯伯您排忧解难嘛!”冯一鸣恬不知耻的笑道:“这趟我真心是赔本赚吆喝,就当是锻炼队伍了!”

只要不是战乱时期,哪朝哪代,搞房地产的都是赚大钱的买卖,这句话张长河就当没听到,冷笑几声说:“上次在我家里,说什么绿化城市的计划,当时就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你小子是在给我下药呢!”

冯伟安瞥了眼笑吟吟的儿子,附和了句,“绿荫城楼盘的绿化面积是不是太大了点?按照这个标准,那帮地产商家家都不肯接手,冯一鸣你打的就是这个算盘?还想着把青萍市的地产业给垄断了?小心撑死你!”

冯一鸣委屈的看着胳膊肘往外拐的老爸,哪有垄断那么夸张,他前世虽然回青萍的次数不多,但因为后来周冲、于飞的父母都在市里另外置房,他对市里楼盘分布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这几块地皮拿下来,基本能拿下以后十年内全市楼盘的五成,这对自己以后抑制青萍市房价的计划有极大的助力。

我想着为家乡父老出力呢!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保证最低价,允许分期付款,但是市里要出面替万全地产担保贷款事宜。”冯一鸣抛出条件,“青萍的旅游业不像其他地方,集中在山上,青萍市区内也有大量的景点,成规模绿植的作用绝不仅仅只是点缀楼盘,它对绿化城市这个概念的影响也很大。”

张长河犹豫了会儿,还是摇摇头,说:“这事儿太大,没那么简单。这几块地皮都给你,那帮家伙还不跳着脚大骂。”

冯一鸣知道这是在说那几个地产商,做这行的,上至市里领导、银行,下到街面上的混混,都给打点好,所以冯一鸣真拿下这几块地皮,怕是他们要闹翻天了,事实上,他们从去年年末就开始集体以沉默对抗。

不过因为青萍是山区城市,几家地产商都是土生土长的企业,规模也不算大,冯一鸣对此不是很担心,倒是怕外省市的地产商插一手进来,都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但要真是强龙,难道还怕青萍这乡下地方的几条土蛇?

有鉴于此,冯一鸣才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找到机会,即使卖给市里大批公房这笔买卖亏本,也要把这几块地皮收入囊中。

张长河的迟疑在冯一鸣的意料之中,如果一口答应,他倒是会疑神疑鬼了。

既然你下不来决心,那我好事做到底,帮你这个忙,冯一鸣浅浅笑着,在脑海中回忆,似乎市卫生局那件因为住房问题导致的群体事件就是上半年的事。

正文 第三百一十一章 小伙伴们的未来

冯一鸣把条件明明白白的摆出来,张长河仍旧犹豫了很久,一个多月都没联系过。他心里也清楚,万全地产承接大批拆迁任务,好处是,这对财政压力要小很多,自身的压力也会小得多,最起码大批基层干部没那么多怨气了,要知道现在和他搭档的市长已是垂垂老矣,马上要退二线的人,只要眼睛没瞎的都知道市里现在是谁做主。

当然坏处也很明显,那些不甘心的地产商背后的势力合拢起来,不容小视,如果那几块地皮都批给万全地产,这些地产商八成得离开青萍,往外寻求发展,不说青萍市的地产行业让万全地产一家独大是不是好事,最起码这对日渐繁茂的青萍市商业氛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张长河在一次次试探后皱眉苦思,而冯一鸣却没心没肺的在重温高三生涯。

总得来说,对于那些最后高考成功的学生来说,高三这一年是他们中学六年中最为难忘、最为怀念、也最为痛恨的时光。

“都给我看清楚!”班主任刘青韵指指挂在讲台上的小黑板,转头盯着几个这时候还吊儿郎当的学生,苦口婆心、声情并茂,“现在离高考还有六十七天!留给你们的时间不多了,满打满算就两个月,扣掉睡觉、吃饭,还有多少复习时间你们自己算算……”

这种话听一次两次还行,蛮有鼓动性的,但是刘青韵每天早一遍晚一遍的说上一个多月,谁都听腻了,底下的学生们千篇一律的眼神呆滞、面无表情,个别几个学生还撇撇嘴,对这份人生鸡汤敬谢不敏。

饶是冯一鸣这几年基础打得不错,够勤奋,思维模式成熟,学习起来有事半功倍之效,但随着高考临近,也有点吃不消。毕竟比起其他学生,他每周还要阅读、批复大量工作报告,和远在羊城的魏军、康威季、黄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