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1 / 1)

那个注定要位极人臣的女人 辰冰 3578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一百三十二章

  九月。

  “师父, 前面就是?梁城吗?”

  山道上,一个气质清正的青年带着一个十四五岁、肤色微深的少年,二人一同朝远处眺望。

  两人身后都背着巨大的竹制箱笼, 用形状特殊但契合山路特性?的竹杖辅助着行路, 从?装扮来看,二人已经走了很久。

  少年将?青年唤作师父, 他眉间紧锁, 瞧着有点?谨慎严肃, 望着远处那座掌控方国命脉的大城时,他话语里有微妙的忐忑,大抵是?第一次来。

  青年遥望那座五年不见的城池, 心中无数情绪如烟升起, 叹道:“是?啊。当年我与?我的师父、师弟们,就是?在这里,一点?点?掌握墨家术的。”

  梦起之地, 亦是?梦散之地。

  数载重归,不知会不会有所不同。

  青年停顿,催促道:“走吧, 都到这里了,我们走得快一点?,傍晚之前就能进城。”

  *

  下了山, 正往入城的方向走,走在城郊小径上, 途经一片农田, 正值收获的季节, 麦田犹如一片金海,风一吹过, 层层叠叠的麦浪波涛起伏。

  青年看到这麦田,不由顿了一下,将?背上的箱子放下,对徒弟道:“你?在这里等我一下。”

  说?着,他便跑进田埂,去与?其中农作的农民说?话,问道:“这位小哥,那边的坡上现在也能种粮食了吗?我记得以?前那里地势不好,种不了东西的吧。”

  那种地的是?个年轻小伙,赤着膀子在做事,听到青年如此问话,他连声说?“是?是?是?”。

  小伙道:“以?前那上面没水,是?种不了,但几个月前朝廷突然说?要弄什么水利工程,拿咱们这里先试试,修了好些灌溉渠,以?前灌溉不了的农田,现在都能浇灌上,就能种了,足足多了好几十亩好地。

  “听说?今年我们这里收成要是?好,明年开始会修两条主干渠,总长二十里,到时候附近好些村落都会按照标准修新渠。”

  小伙子忙着种地,没跟他说?得太仔细,但青年一听就明白了。

  以?前这附近有很大一部分土地土质本身很好,只是?土壤缺水,会影响农作物收成。

  负责这一带的官吏是?个不错的人,也懂一点?水利,曾想在这里修建河坝、开渠引水,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是?他人微言轻,向上级提议,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也拿不到足以?筹措人力物力的钱,只好一年年往下拖。

  现在看来,这件事情时隔多年,终于?做成。

  若真能按照小伙所说?,在这一带按地势修建两条主渠,再建一些网格状的灌溉渠,受益的农田,会以?数千亩记!当地的农户,想来生活也会有极大的改善。

  青年听了有点?高兴,看来过了几年,梁城的风貌是?有所变化?了。

  *

  不多时,二人来到梁城城门外。

  通过城门时,大概因为两人的箱笼是?自制的,在箱子底下装了木头轮子,平坦的地方竟能直接拖着走,守卫稀奇地看了他们师徒好几眼。

  踏进梁城,青年望见眼前的景象,又愣了愣。

  他以?前并非没有住过梁城,哪怕常年待在临月山上,也知道梁城的繁华。

  但眼下,这份繁华,似乎又与?过去有所不同了。

  街上的商人眼见着多了起来,而且行人的衣裳居然个个簇新,像是?同时换了新装一般。

  不止行人,不少铺面店面没换,却都重新上了漆、安了新匾额,还有不少人推着车在道路上叫卖,看上去颇有朝气。

  青年师徒赶路多时,正好有些累了,就在城门内的茶坊歇脚。

  二人手头并不宽裕,一路省吃俭用到梁城,青年拿出?钱袋,表情便有些羞涩,数了半天才敢进去,本来只想点?点?最便宜的茶水润口,甚至不打算坐了,站站就走,但等他进去,一看价目,反而呆住。

  青年十分惊讶地道:“梁城的物价,竟然下降了?”

  小二在一旁忙忙碌碌地擦着桌子,一听青年的话,笑道:“客官刚从?外地回?来?离开这儿得有半年以?上了吧?”

  青年点?头。

  小二说?起这事很兴奋,一拍大腿说?:“我看这位新帝不错,真是?和以?前不一样了。城里这税本来回?回?都涨,收税名目年年增加,您猜今年怎么着?”

  不等青年开口,小二已经自己揭晓谜底:“居然减税了!”

  话完,他又指指外头道:“您瞧,外头是?不是?家家户户都跟新店似的?其实有些店老早破败不堪,店主都想修葺,只是?手上没钱。

  “前些年朝廷收钱厉害,一会儿收什么治安费,一会儿收什么道路维护费的,咱们小本生意,本来也没什么利润,这上头一直加收钱,地租又年年涨,咱们这钱也不会平白无故变出?来,成本增加,为了活下去,可不就得涨价了。但就这样,以?前利润还是?年年变薄。

  “好在今年不同了,税忽然轻了,大家手头钱突然就多了起来。你?别看我们店里降了价,其实因为成本变低,客人又多了,反而比以?往赚得多呢!”

  青年闻言,又是?错愕。

  梁城在天子脚下,朝廷有什么变化?,这里反应是?最快的。

  现在地方上还没什么改变,但朝廷的方向一变,梁城这里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青年道:“登基一年便展现出?如此才能品德,这么看来,这位新君……真是?位难得的仁帝了?”

  小二笑呵呵地称是?,但过了一会儿,他抹了抹桌子,又小声地道:“其实,除了皇帝听得进话,咱们看来啊,最主要的,还是?多亏萧大人。”

  “……萧大人?”

  “萧寻初萧青天啊!客官,就算刚从?外地回?来,您这也太孤陋寡闻了吧?”

  青年怔怔,随即一笑。

  他并非不知道萧寻初这个名字,其实他也晓得,从?两年前的月县开始,这个名字就开始在大江南北流传,逐渐家喻户晓。这位萧大人的事迹,哪怕他远在外地亦有所耳闻,而在来梁城的路上,甚至得知了他查办齐宣正的大案。

  青年只是?听到别人如此夸赞这个“萧寻初”,太高兴了,难掩心中骄傲的情绪,恨不得听别人多夸几句。

  他见物价比往日低了许多,本来囊中羞涩的预算也够了,便点?了壶好点?的茶,带着徒弟坐下喝。

  待拿起杯子,他不由自言自语道:“萧师弟如今,真是?出?息了。”

  *

  说?起这个“萧寻初”,如今可是?梁城举足轻重的人物。

  查办完齐宣正的案子后,“萧寻初”就升任了大理?寺卿,但皇上与?“他”是?好友,不时将?“他”叫进宫里,一同讨论朝中政事。

  方朝毕竟是?人治,官职上有混乱之处,理?论上来说?应该各司其职,但实际上一个官员权力大了以?后,经常会身兼数职,然后这里管管、那里管管。

  像“萧寻初”这样和皇帝关系好的,皇帝经常有事找“他”商量,能影响的事情就更多了。

  “他”本来已经是?三?品大理?寺卿,随着皇上对“他”日益倚重,又将?其任命为参知政事,升迁速度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说?是?一飞冲天、平步青云,绝不为过。

  而“萧寻初”到这个位置后,在民间的口碑愈发水涨船高。

  无他,“他”给?百姓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

  往年,朝廷给?百姓征收的税很高,其原因很复杂。

  辛国每年要求方国上贡,且索取的金银年年增加,这笔钱势必要从?方朝的财政中支出?。

  方朝冗官冗兵,财政要支付岁贡,还要养大把?的权贵官员以?及他们的家眷,不少官员自己当官以?后,还把?自己的儿孙亲朋都塞进各种闲职里吃俸禄,官员人数越来越多,可办事效率却不见提升,反而财政支出?越来越大。

  辛国要求加贡,方国不敢反抗,可是?财政多出?一笔,能供皇室和层层官员福利使用的就要少一笔,由奢入俭难,难道要官老爷们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来给?辛国交贡吗?

  既然财政要多拿出?钱,可现有支出?又不能缩减,那当然就只能再从?百姓头上一笔一笔加上来了。

  以?前,并非没有大臣提出?,必须要减少现有官员的人数,精简官员结构,来节约开支。

  但这件事,阻力实在太大了。

  如此行事,触动的是?众多官员的利益,他们寒窗苦熬多年,绝不是?为了入朝来忍受贫穷的。

  无论从?哪里去切一刀,都会成为无数人的敌人,在改革过程中被杀,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而“萧大人”——实则是?谢知秋——她认为直接向官员亮刀子是?行不通的,但硬的不行,可以?来软的。

  挽救方国的国库,无非是?做到两点?,一是?节流,二是?开源。

  要节流,又无法从?官员动手,那就采取由上至下的策略,先从?皇帝动手。

  谢知秋向皇上谏言,如今国库空虚,身为帝王,应当以?身作则,率先缩减皇室开支。

  这种谏言,大部分时候都会惹皇帝不快,也是?很难被采纳的。

  但赵泽似乎与?谢知秋配合十分默契,非但同意了,还十分主动地将?宫中各种用度从?吃喝玩乐到妃嫔着装全都削了一遍,亮明自己提倡节俭的态度。

  赵泽都开始节俭了,朝中那些大臣还敢铺张浪费,让自己的享受超过皇帝吗?

  一时间,朝中官员纷纷以?朴素为美?德,穿衣不敢佩玉,吃饭不敢喝酒,连成亲的规模都小了很多,平时也没有公费吃喝了。

  各部寺的开销很快莫名其妙比往年减少了一大步,兼之不少官员看出?皇帝的意图,为了自己政绩,也开始主动减少出?支,又有所成效。

  其次,就是?开源。

  如果无法降低官员的生活质量,又不希望百姓的生活受损,那么通过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使得全社会高速发展,就可以?在底层人民富起来的同时,暂时掩盖上层阶级享受社会资源过多的问题。

  就任参知政事后,谢知秋提议兴修水利、鼓励发展农业与?匠人教?育。

  水利能够提高灌溉能力,增大土地种植面积。

  而传统的私塾仅仅为科举服务,农民和工匠的知识体系常年靠师徒之间口口相传,发展非常缓慢。

  谢知秋提议将?农学和工匠知识都作为专门的学科,集结有这方面知识和经验的工农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编著书籍,形成体系,设立义学,对有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进行专门培养,并且鼓励知识公开传承、研究发展。

  除此之外,谢知秋提议赵泽效仿汉初皇帝,实行轻徭薄赋、让利于?民的政策。

  通过降低税收,提高普通百姓的劳动积极性?和消费能力,再推行有利商业发展的政策,刺激经济发展,是?谓藏富于?民。

  多管齐下,到最后,梁城的税表面上收少了,可是?实际收入反而会增加。

  谢知秋本人的很多建议其实都遭到朝臣的反对,尤其是?她认为减税反而能增加财政之类的想法,简直违反常识。

  但架不住谢知秋掏出?汉史引经据典,说?就算无法增加财政收入,这也是?为民考虑的仁政。

  而且赵泽胆子大,早年没读书,所以?脑袋空空不懂什么常识,经历了齐宣正的事以?后,他还就信谢知秋。

  于?是?这两个人一个敢说?,一个敢信,一拍即合,真的瞎搞起来。

  梁城就在天子脚下,理?所当然先被抓来试点?。

  谢知秋的一部分提议实际实施起来很慢,尚未推进完全,但仅仅是?减税和建设少量水利,已经对民间有极大改善。

  到了秋收季节,梁城外金麦似海,城内空前繁荣,人人开始赞颂赵泽是?千年难遇的仁君,原先不认可的官员只得闭了嘴,对谢知秋的风评亦随之一变。

  谢知秋顶着“萧寻初”这个身份,再加上一堆惊世骇俗的想法和当初对赵泽的投其所好,原先难免有人旧事重提,对她非议众多,劝皇上不可听信谄臣之言,还谴责她过往就不务正业,绝非实干之士。

  然而当成果浮现,风向亦随之变化?。

  谢知秋与?赵泽很快被誉为君圣臣贤的代表。

  “萧寻初”这个名字,又开始成为真知灼见与?神机妙算的代名词,甚至开始与?多年前的神机宰相谢定安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