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34 章(1 / 1)

重回80当大佬 浙东匹夫 2000 汉字|2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低,完全是虚的。

因为那是一种“砍掉一个高薪岗位,创造出两个低薪岗位,而这两个低薪岗位钱加起来可能都没原先失去的那个高薪岗位多”的就业创造。

基本上是淘汰掉一个四五万美元年薪统计段的岗位,创造出1点5个一万九千美元以下年薪统计段的岗位。

当然这事儿不能怪克琳顿,这是全球化进程导致的。露西亚解体后,美国的全球产业转移进入了高峰,美国的中低端劳动力要跟全球的同行竞争。

所以克琳顿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岗位,已经很不容易了,即使岗位多了后薪酬总额反而低了。

不过,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对于这种趋势,却有一点需要捂盖子:你一家公司的技术和生产空心化,毕竟是报表上不好看的。

要迎合国民投资偏好,你就得既抛弃美国劳动者,又不让大众看出你抛弃了美国劳动者。既做表字,又立牌坊。

所以华尔街那些成本管理大师们,也就是在这几年里,摸索出了这套“既迎合这一岗位创造趋势,又不显得降低企业科研竞争力”的障眼法。

我确实开除了本土化的很多工程人员,但我一边开除,一边把客服重新批量定义为技术岗,把其他销售岗也伪装成技术岗。

卖掉高价专利的同时,还买入更多没有商业价值、便宜、但可以装门面的跑量专利。

而爱德华.米勒既然是深受华尔街信任的重整操盘手,他显然也是这种操作手段摸索的先行者。

他自以为他这套耍诈手段,是超前于时代的、甚至可以瞒过顾骜,也就不意外了。

因为如果没有穿越者的话,米勒的招数是真的牛逼的,能骗过历史同期绝大多数人的,能经得起平行时空历史验证的。

……

经过一周的重整协议细节谈判、以及一周的上任磨合期,爱德华.米勒暂时成功地附条件接掌了王安电脑公司,并且把他要推行的改革整顿方案下达到了基层。

具体的执行和调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自从去年五月以来,王安电脑的很多高级科研人员,因为不服王列的战略布局、方向安排,都已经走了。加上最近股价大跌、风雨飘摇,能留到此时此刻还忠心做事儿的,也就最多一半吧。

不过,这些人却纷纷被爱德华.米勒带来的HR分化瓦解拉去单独谈判,让他们体谅公司的困境,接受减薪,并且告知公司要裁员整顿。

美国的劳动保护法律是很完善的,从70年代末开始,以底特律三大汽车商的工绘为代表的组织,就把美国劳工的保障拉得很高了。所以企业要单独毁约解除劳动合同,那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当公司遇到经营危机时,要搞按比例裁员,这却是可以的。

一时之间,王安电脑内部暗流沸腾,人心大散,好多技术骨干纷纷另谋出路。

这些人才,很多都是平时其他同行看着也觉得眼红,很值得挖掘一番的,可惜如今因为股灾还没过去,所以苹果也好、Commdore也好,都自身难保,也就只能看看。

只有IBM公司,因为跟微软联手,造势造得好,俨然是代表了“个人电脑行业未来方向”,所以最快逃出了股灾的危机,手头现金流宽绰,很是挖角了一批高价人才。

不过,除了IBM之外,自然还有一个挖角大户,那就是天鲲了。

顾骜的公司都不是上市公司,股灾跟他没一毛钱关係。他既不用操心追加质押物或者保证金,自然没有现金流的困扰。

除了人才大量流失之外,爱德华.米勒的另一手安排就是尽量用王安电脑目前的技术,以较高的授权费或者转让费价格,一次性套现。

毕竟很多专利的好处,都是要五年十年,甚至是十几年慢慢细水长流收回来的。而如果一次性卖断的话,就可以瞬间拿回一大笔大钱。这样年终财务报表上看起来就更好看了。

同时,只要多买一些或者多申请一些辣鸡专利,再塑造一些诉讼氛围,演得像一点,股民是不知道卖掉的值钱专利跟新弄的凑数专利价值差距的。

这里所谓的“塑造一些诉讼氛围”,就是故意左右互搏,找些自己控制的关联公司,侵权一下王安新开发或购买刷到的专利,这样也显得这些专利不只是纯粹的数据,而是真的值钱的,有人愿意来侵权的。

就像一个蒙面的女人,影影绰绰走过公众面前,公众也不知道她好不好看、跟刚刚被高价转会走的世界级超模谁漂亮。

但如果有人拼着犯法坐牢都要去侵犯一下这个蒙面女人,那吃瓜群众肯定也会觉得他很漂亮吧。

华尔街的造假后手多着呢。

第695章 利好越多破绽也就越多

很多在80年代末的华尔街人们看来,非常有新意的“既做高科技公司股价,又不给人留下破坏公司长期竞争力的坏印象”手段,在顾骜眼里就特么跟小儿科一样。

比如,製造一些智慧财产权被侵权假象,来演得公司新开发或者新购入的专利很有市场竞争力、这部分至产权和无形资产价格应该被高估,从而推高股价……

这一招在历史上,确实是由号称过华尔街传奇重整型CEO的爱德华.米勒完善出来的。

但是,顾骜后世在阿狸系的科技公司呆了多少年?

哪怕只是靠着从每天上下班坐地铁时看的“36氪”、“知产力”这些行业公众号上的一鳞半爪粗浅认知,都足够他被N篇诸如《重大智慧财产权诉讼公告对上市公司股价影响剖析》之类的文章扫盲了。

后世从视觉大陆,到汉文线上,多少行业着作权大佬都是靠着公示官司量来撑高股价的。

因为公众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认知,那就是一家上市公司如果经常在智慧财产权侵权案子当中做原告,强势索赔,那么就应该调高对这家上市公司估值的预期——这说明人家智慧财产权库里的东西值钱,能被人顶着风险侵权。

相反,如果是经常被别人告侵权,那么股价就容易走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也不能说大型跨国巨头就可以跟很多商战小说里写得那么不在乎官司、可以随便侵犯小公司智慧财产权、然后跟小公司打互相烧律师费的行径来拖死小公司。

(当然很多商战小说必须这样写,这样才显得那些科技开挂的主角,所要面对的窃取其成果的敌人有多么兇恶,小说的冲突才显得出来。为爽而牺牲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