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1 / 1)

重来1988 北冥虾米 2000 汉字|1 英文 字 2个月前

声笑语。

不用想,肯定是哪个街坊在家里玩耍。

陈家的房前屋后有七八家邻居。

大多数处的还不错,起码明面儿上都说得过去。

房后是老龚家,东边两家是老董一家五口、小方一家三口,对面是姜胖子一家四口,西边是老隋家……

陈凡走进院子一看,是东边老董家的小儿子董福礼,在跟陈波说笑聊天。

陈波一边摘菜一边笑着。

80年代以前,是均贫富的时代。各家各户谁也不比谁有太多钱。8级大工匠h县长的工资差不多,也就六七十块钱。其他老百姓也是大同小异。

但贫富差距也是存在的。区别就在于谁家会过日子,谁家不会过日子。

比如老董家,他们是双职工家庭,有三个儿子,也没什么额外负担。日子却比大多数街坊邻居们都过得狼狈。

老董爱喝点小酒,老董的媳妇老赵则大手大脚、性格豪爽,人送外号赵彪子。

每个月月初的时候,嘴馋的孩子们都喜欢候在董家门口,等香气飘飘的时候就凑过去。因为赵彪子要炸东西了。

对于赵彪子来说,万物皆可炸。

米、面、鱼、红薯、土豆这些自不必说。

连粉条、豆腐都能炸。

20年后,陈凡到董家做客时,赵大妈正在把雪糕炸了吃。

那年月,米面油是供应的。

所以,每个月的头一个星期,董家香气四溢、欢声笑语。过了一个星期后,则唉声叹息、吃糠咽菜。

到了1983年以后,随着“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歌声,家家户户都开始买黑白电视了。

唯独董家买不起,哥儿几个没事儿就到街坊邻居家蹭电视看。

董狐狸没事儿爱到陈家来。

赵大妈性格豪迈大方,寅吃卯粮,也不爱收拾家,照顾孩子。

董家的三个儿子一个个都埋里埋汰的,尤其老三董狐狸,从小就又黄又瘦,谁看见都想欺负两把。

陈锋这种蔫儿坏的人自然也不会错过。

小的时候有一次,陈锋出门倒垃圾,正好看见董狐狸蹲在垃圾堆边儿拉屎。陈锋嫌膈应的慌,就直接把垃圾劈头盖脸倒上去。

董狐狸顶着一头的垃圾来陈家告状。

这会儿,陈凡和陈锋哥俩长得比较像。董狐狸傻傻分不清,就支支吾吾地:“陈凡,你家陈凡……”

刘雅丽一脸的懵逼:“我家老大一直在家里坐着啊。”

这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降。

看见陈凡回来,董狐狸连忙起身:“哥,你回来了。”

“哦,坐,最近怎么样啊?”

“嘿嘿,还那样。”

董狐狸比陈锋小一岁比陈波大两岁,学习不灵,连落两级,初中时跟陈波是同一届。

初中二年级时,董狐狸接赵大妈的班儿,到金星纺织厂上班儿了。

刚上班儿那会儿,工友们都以为谁把孩子领来了,打饭的时候都得别人帮他。

哪知道过了一年后,董狐狸的个头儿就蹭蹭长起来了,从一米五几一下窜到一米七多。

虽然还是黄皮蜡瘦的,起码也有了点人样了。

陈凡并不厌恶董狐狸。这家伙嘴巴甜,会来事儿,开的起玩笑。用东北人的话来说,比较实玩儿。

小的时候,陈锋没少糟践他,但他并不在意,照样跟在陈锋屁股后面“二哥,二哥”地叫着。

可要是来其他的,就甭想了。

寒暄了一会儿后,董狐狸起身告辞了。

“哥,我先回去了啊。”

“着啥急,吃了饭再走呗?”

“不了,我妈又炸了一大盆麻花……”

“哈哈!”

眼下,董家三个孩子都上班儿了,经济条件好多了,粮油也敞开卖了,赵大妈更热衷于各种油炸了。

“走了啊,波波。”

“嗯,慢走。”

陈凡瞟了一眼,突然就发现异常了。

草!这个董狐狸看上我们家波波了!

上一世应该就是这样的,只不过陈凡年轻,不通人情世故没看出来而已。

陈凡不由得怒火中烧。你个损塞,我们家波波是你惦记的吗?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陈波169的个头儿,皮肤也白净。董狐狸才一米七多点,又黄又瘦。根本就不是一类人嘛。

上一世你没得逞,这一世更没戏!

虽然若干年后,董狐狸会时来运转,成为大富豪。

但你再富能跟老子比吗?

星期一,陈锋是晚班儿,他特意陪着陈凡去上班儿。

半路上,到银行把2000块钱取了出来。

临别之际,陈凡拍拍陈锋的肩膀,忍不住啰嗦几句:“放心吧老弟,不出三个月……”

陈锋顿时瞪起了眼睛:“你什么意思?”

举着2000块钱的手又缩了回去。

“没,没啥意思啊。”

“你到底做什么生意?”

“当然是倒卖紧俏物资了。你看现在,哪有存钱的?都着急忙慌地把钱取出来。这个时间段儿才是做买卖的大好时机啊!”

陈锋还是犹豫不决,握住那2000块钱。

陈凡伸手拿钱,虎着脸训斥:“你个臭小子!咱亲哥俩,哥还能坑你吗?”

陈锋这才把手松开了,但还是气哼哼地:“反正你要小心点,要是把我钱弄没了,我可……”

“放心吧!绝对不会。”

陈锋这才跳上自行车,缩着脑袋骑走了。

陈凡看着他的背影摇头叹息。

一个爹妈生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这个臭小子心眼儿多,又鸡贼。小的时候胆子大,长大了胆子又小了。

不过,以后做生意或许就需要老二这种。

06、国库券

接下来,陈凡就该在厂子里收国库券了。

可该怎么收呢?

活了两辈子陈凡也没干过这种事儿。

上午埋头工作一会儿,眼看快到中午了。

陈凡看看老温在看报纸,就讪讪地问道:“温科长啊,您手里有国库券吗?”

温科长叹口气:“别提了,我们两口子这些年摊派了1000多块的国库券,前两天才好不容易嘚瑟出去了。”

陈凡点点头:“您多少钱出的?”

“平均一年百分之二吧。”

“嗯,还行。”

陈凡顿时心里有底儿了。

因为陈凡并不知道自己该用多少钱来收国库券。

从道理上讲,国库券应该比定期储蓄的利率高。但那是在90年代以后。

90年代以前,国库券的利息就是比银行定期储蓄的利息低。

要不是摊派,要不是政治任务,还真没人愿意买。

温科长放下报纸打量陈凡几眼:“怎么?你们家国库券也不少吧?”

“那倒不是,我一同学想收……”

“哦,挺好啊!大王燕!你前几天不嚷嚷着要卖国库券吗?”

被叫做大王燕的女的其实只比陈凡大两岁。

因为脸大、块儿头大,厂子里不论男女老幼,都叫她大王燕。

“是啊,多少钱收呢?”

“这个……”陈凡刚想开价。

老温立刻说:“废话!当然是跟我一样了!”

陈凡长出一口气。

好险啊!差点犯错误!

陈凡刚才想在老温的基础上再加一个百分点。

也就是百分之三。

因为眼下一年期定期储蓄利率都百分之七点二了,百分之三还真是不多啊。

可要真给出百分之三,那不等于打老温的脸吗?

这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