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抖驱赶恐惧,而是满心欢喜接纳恐惧,仿佛在拥抱一个期待已久的礼物。
这个时候,恐惧就不再是恐惧。
同样,角色也可以不跟随地形流动,老子就是要逆着地形做事。也可以,没人会阻挡。比如地形安排去东边旅游会很顺利,角色偏偏要去西边,然后一路上买票难、吃饭难、遇小偷、碰瓷等等。
但是,角色会满心欢喜的接受这些,因为当自己决定逆着地形做事时,就已经知晓必然会碰见各种麻烦事。就像有人会喜欢在暴雨中狂奔,全身湿透,鞋子泥泞等等,平常人看起来就是在受罪,但那人必然乐在其中。
不过,这种逆流又能持续多久呢?
曾经不知道自己是逆流还是顺流,于是除了坚持,除了跟随脑子里的自我定义,别无他法。但现在,能看见顺流和逆流之后,那种逆流的兴趣感又能保持多久?
明知道前方是家,是温暖的热水澡,但自己故意在狂风暴雨中奔跑,又能奔跑多久呢?一个小时?五个小时?一天?总有厌倦的时候,总会疲惫的时候。
那么,这个时候,自然会选择顺着生活流动,不用自己操心,一切顺流而行。就像在河里游泳,逆流久了,自然会选择顺水漂流。
但是,矛盾点在于,所谓的顺流不见得是我理解的“顺”。角色理解的任何东西,都是局限都是扭曲,角色以为的好不见得是好,角色以为的顺不见得是顺。
斩杀角色之后,必然会变成没有思想的傀儡,这样根本不会分辨好与不好,只是照着地形流动而已。或者说,那种好坏的分辨,完全不是通过之前那些自我定义来权衡分辨的。
我不知道,我还没有完成,这些只是一种猜测。
斩杀角色之后,就会变得无欲无求了吗?显然不是,同样会选择吃饭而不是吃屎。不可能像大理石雕像那样,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也许内心的想法变得很简单,也许没有那么多杂念和妄念,但终究还是有喜好有偏好。
角色存在,必定虚假。所以,既然拥有角色,那么肯定多少还是有些喜好。如果没有喜好,还是那句话,为什么选择吃饭而不是吃屎。
我这一辈子都以为,“真实”的状态应该是仁慈、慈悲、不抱怨、总是带着祥和的微笑。但事实上,角色跟真实之间毫无瓜葛。也就是说,角色也许会骂人,也许会愤怒,甚至有可能是残忍的杀人凶手。
并不能因此而否定“真实”,或者说,一个真实的存在,其角色不见得是个好人。
我斩杀角色丢弃角色,来到真实。当然这种说法有些不妥,仿佛除了袁长文这个角色之外,还有一个我可以随意乱走。严格来说,我回到“我存在”的状态,这个时候没有我,只有“我存在”。
当我变成“我存在”的时候,我来到真实,这个时候的角色要做什么,就丝毫没有影响。角色可以抱怨、可以撒谎、可以八卦、可以满嘴脏话,但并不影响“我存在”的真实性。
只是,当我明确角色跟我毫无关系之后,这种充满情绪的角色又能持续多久?当我知晓角色以及整个世界都不存在的时候,角色的谩骂又能持续多久?也许角色会抱怨,会谩骂,但我是怀着“好玩”的心态来做这些事情。
这种“好玩的”心态能持续多久?最终依旧会变成无所事事,然后顺着地形流动前进。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第六百七十六章 第一步76
果然,佛陀耶稣就是微妙的误导。
善恶根本无法左右真实,因为不真实的不存在,而真实的永远不会停止存在。
我会相信一个满嘴脏话的人,是一个达到真实的存在吗?
似乎,我一直就有这样的形象,到达真实的人应该如同老师那样,祥和、宁静、总是带着慈祥的笑容、从来没有惊慌失措……但这些都是角色,如果老师突然暴戾,难道就会影响其内在的真实?
也许角色会争吵,也许角色会想要赢,但也许下一刻角色就放弃,然后变成一个和蔼的祥和的人,这完全有可能。因为我跟角色无关,那么角色自然也不需要在花费心思去保存一个角色属性。
没有任何规则,没有任何提前设定的自我定义,完全变成游乐场一样。角色想怎样就怎样,根本不会伤及“我存在”一丁点。
当角色不需要持续不断维持某种形象某种属性的时候,行事就变得毫无规律可言。也许之前充满兴趣做某事,变成一个总是争吵的人。然后,突然厌倦,于是角色变成另一个温顺的人。最后,毫无兴趣,变得无所事事。
因为不管怎样,不管角色达到人生巅峰,还是缺胳膊少腿,都不会影响“我存在”。所以,自然也就不会害怕生活。或者说,如果愿意,可以假装害怕生活,但这种假装又能持续多久呢?
或者说,这种假装还能变成以前那样,真的害怕吗?
所以,根本不可能因为我是个好人,就可以变得真实。也不可能因为我是坏人,于是就无法走到真实。角色的行为根本与真实毫无关系,当我知晓我跟角色毫无关系的时候,角色的种种行为也就变得无所谓。
这个时候,角色的思考不再依据曾经的自我定义,也不再通过脑子里卑微的知识来权衡。而是一个新的角色,一个认为“角色是虚假的、毫无意义”的角色。
当角色“好玩”的心态结束之后,还剩什么?除了顺流而动,还能怎样?没有什么必须完成的事情,没有什么必须达成的目标,甚至连活着也只是恰好没死而已。
袁长文发现,这些想法似乎自己曾经想到过,难道说自己根本没有前进?也不是,很明显自己感觉自己有些不同,而且整个人的感觉是曾经的自己没有的。
说话,谁都会说。文字,谁都可以书写。同样的话语,给不同的人说,起到的效果差不多。一个口若悬河的人,也许听起来很有感染力,但并不代表讲话的人自己达到那种状态。
就像很多撸串的人,谈起帝国、武器、科技头头是道,但没有任何人会愿意将他放在帝国重要的位置。
袁长文自己是第一次到达这种状态,也许曾经也想到了这些,但整个人的状态没有跟上。现在,是人在状态里,然后才想起这些话语。就像根据洞穴墙壁的阴影晃动,可以推测那里应该有一团火。
但推论,再怎么详尽的推论,终究比不上亲自看见那团火。
所以,根本无所谓,角色是否顺流而动,甚至角色是否能够找到地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