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21 章(1 / 1)

大美时代 中秋月明 2000 汉字|3 英文 字 2个月前

以舞台下不会是黑压压的一片。

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改革,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年就把春晚搞得好像演唱会的形式,舞台之下黑成一片。

结果砸了。

仿佛全国观众骂春晚的传统,就是从那年开始。

所以从今往后,再也没人敢这么搞。

有点忌讳。

但是又必须承认,从美学的观点,只有周围黑漆漆的,灯光色彩才有最佳的效果。

因为暗色统一了周围乱七八糟的光影分散注意力。

原理就跟杜雯那种在暗色上作画的效果特别出彩一样。

之前春晚放眼过去,舞台仿佛夹杂在一堆红的绿的乱草丛感觉,还欣赏什么节目啊。

视觉效果被破坏到了最糟糕的情况。

这就是个典型的专业人士和外行之争。

外行官员我不管,我就要热闹欢庆的气氛,不许黑漆漆,要让全国人民看了高兴,不能这么灰暗。

专业人士心想你懂个球,欢庆热闹了都没有重点,还好看个屁。

可最后必然向行政要求屈服,就是之前常见的戏码。

所以之前的春晚,往往都是在策划阶段很美,改来改去就成了最后那个谁看了都糟心的吊样。

今天仿佛又让人看到了套路重演。

可随着舞台灯光亮起,整体笼罩在喜庆红黄色调中的舞台背景,原本那块巨大的电子屏,就开始播放画面。

嗯,就用了点舞台上的灯光,大家就等于是坐在席位上看超大屏幕的电视。

谁叫这剧场没有超大投影或者全息投影设备呢。

单独为这个评审节目搞些设备,没必要。

万长生是个节约办事的风格。

虽然经办人好多都说春晚就没有不敢进的设备,他还是说凑合凑合给领导看得了。

但意思是交代清楚了,颇为热闹的第一个节目没有报幕,也没有慷慨激昂的串词儿,上来就咔咔咔一顿猛操作。

观众席有点傻眼。

可又说不出来什么,因为只要是第一次看的,几乎都会立刻聚精会神!

跟随这个听过看过,但没在春晚看过的节目进入晚会气氛。

然后应接不暇的节目刚落入尾声,就一声嘹亮的清音,进入歌唱……

伴随歌唱的还有今年吉祥物拟人舞蹈。

卡通造型带着憨厚,憨厚中还有些俏皮,老人家看了会呵呵乐,孩子会觉得很新奇。

十二月这波设计的生肖吉祥物就会开始上市销售,从各位走进来的时候,就看见每个座位上放了个类似的玩意儿。

现在连严肃的领导们都有点相视一笑。

屏幕上的东西,和现实连接起来的特殊感觉。

这之后才是主持人登台,现在用了几个纸片人看板敷衍,但有播音专业的编导旁白配词儿,恭喜拜年之余,调侃了整个舞台就是周一的朝气蓬勃上班去。

揭示了整台节目按照周一到周日的安排环节,以及每个环节的抽奖步骤。

提醒大家随时关注自己的手机app,没注册赶紧了……

减少主持人哔哔的环节,降低主持人的存在感。

重新进入节目表演就是情景剧。

其实小品这玩意儿,本来就是顺应春晚把戏剧专业平时练习的情景小剧改过来,曾经是春晚最主要的流量担当。

但随着时代变迁,这种情景小剧的越来越走样,每个词每句话都要政治正确,还要各种伟光正,演的人痛苦,审的人也胆战心惊。

所以现在索性娱乐化。

有人又想说点什么,可说不出来,因为表演非常紧凑,还顺风顺水的接到了儿童歌舞上。

接着再唱歌,又热舞。

这哐哐哐一顿过去六七个节目,整个舞台转换色调的同时,第一次抽奖开始。

周二又是五六个节目,再派送红包,单次总价达到一亿元的红包!

后面还有两亿、三亿,四亿的重奖,一轮轮砸气氛!

杂技、鼓乐、交响、管弦、民乐、魔术、武术、脱口秀、才艺表演等等,夹杂在大量的歌唱和舞蹈节目中。

就连歌唱形式都涵盖了从戏曲唱腔、摇滚、爵士、民谣到说唱,都有出现,而且基本都是耳熟能详的那些热门金曲。

这就是万长生作为导演的特点了。

形式上追求变化,但在内容反而是最稳妥的选择。

甚至比之前几届春晚都要稳妥。

几乎所有节目都是唱唱跳跳、嘻嘻哈哈的娱乐功能,不涉及内涵和各种寓意。

简单清晰明了。

所有歌曲都是全民皆知的常见曲目,经典曲目。

就是把包装纸换成了格外漂亮的样式。

不但整个虚拟舞台美轮美奂,剧场灯光也极尽心思。

领导们表情不由自主的很放松。

因为这种场面只能从专业层面挑刺。

就连之前万长生提过最容易显得松散的整体架构,因为节目类型穿插交替,更因为色调养眼美丽,其实感觉有点气都喘不过来!

只要认真看了这些精彩纷呈的表演,就会感觉这个挺好,那个也不错,刚刚才觉得哎哟意犹未尽的结束,又来个新节目立刻带走了注意力。

那些懂行的电视台大佬们,逐渐翘起二郎腿交头接耳,有些还回头给后面坐开的编导组竖大拇指。

这里面有很多显功底的细节。

万长生只是提出自己的要求,要这两个节目看起来紧凑些,那一段放松缓慢点,具体怎么做,用什么节目来衔接,那都是编导组的努力。

也不是这些青年编导之前就没有这种能力,而是他们的领导没有这样要求过他们,或者说老一代的成名导演,未见得会用这种调色画画的轻重缓急来要求他们。

关键是还给了这些编导极大的创作自由。

其实能被大家选中的七八十个备选节目里面,十多个编导,两人负责“一天”,那就要相互抢节目啊!

那些优质又能出效果的节目,自然被各组疯抢。

万长生就负责调配,这一天的情绪应该是怎样,那段节目灯光是不是合适,每天都有固定的色彩嘛。

于是在这种大方向确定的局面下,编导的工作就好像填空那么精准,把所有才华和专注都放到节目效果、舞台感受上来。

这就跟之前任何一届春晚的创作方式不一样了。

恰恰就是老雷强调过的那种舞美观点:

舞美到底是服从导演剧本,还是参与导演剧本?

这里就是春晚到底服从谁?还是所有部分都在参与春晚?

以前的春晚,很大程度是以节目为主,那些上了多少年春晚的名角,组成了春晚表演的主骨架,再加上固定的几个歌颂场面,添上各种油盐酱醋,就是一桌子大杂烩糊锅菜。

而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