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战壕前方的时候里面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其拆除,使对方不得不跳入战壕,然后再慢慢的爬上去。
袁世凯看着趴在战壕内的士兵们,手里清一色的中华一式,下面摆放着数不尽的弹药,还有那种小铁疙瘩(手榴弹),在他们走过的同时根本就没有人转头去看他们,眼睛扔死死的盯着每一处海域,就算这个时候强袭他们也不可能会成功。
继续往后走了大约有一公里左右,袁世凯与林泰曾终于来到了临时设立的营部,还未进入到营部,便被眼尖的袁世凯发现了营部不远处一个掩体后方的东西,不错,那里是一个炮兵连阵地,虽然在前面根本就看不到这里的情况,但是在后面却看的一清二楚。将炮兵阵地设立在指挥部旁,这不是一个成熟指挥官做的事,只不过这里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好了,从海上舰炮打过来的炮弹,根本就打不到这里,前方有天然掩体,而炮兵阵地则可以轻松的打到海滩。
“看清楚了吗?我们的炮兵连。”
听见说话声,袁世凯这才收回眼光,朝指挥部内看去,只见一名二十岁出头的军官,手里拿着千里镜,只不过与自己的不同,是两筒的,而且看起来也方便的多,一边继续观察前方,一边与他们说着。
“你们的炮兵连?”袁世凯有些惊讶的说道,虽然他不知道他们的编制是多少,但同样身为陆军的他知道,他们所说的炮兵连,看这装备数量差不多应该是等于自己的一个营吧?
“是啊,我们有三个炮兵团,每个团有九个炮兵连,每连十门75毫米野战炮,两个是野炮团,一个重炮团,十门155毫米重型榴弹炮,二十门120毫米榴弹炮,还有二十门102毫米重炮。”高成嘴里虽然这么说着,但心里却不认同,他不知道军长为什么会下达这样的命令,说如果是林泰曾来了就告诉他这些,如果不是,就让他们回去喊有分量的人来。林泰曾他不认识,但有人认识,虽说是远远的见过,但见了面还是能认出来的。
“什么?你们真有这么多炮?”三个炮团加起来180门75毫米野战炮,二十门102毫米重炮,二十门120毫米榴弹炮,十门155毫米重型榴弹炮共计两百三十门大炮,这个数量要比整个北洋陆军的炮还要多的多。
可惜的是袁世凯只知道炮的数量,如果要是让他知道这里使用的全是黄火药的话效果会怎样?威力根本就不是目前仍是主流的黑火药可比的。看着两人震惊的样子,高成似乎有些明白了军长为什么会这么做,而现在,他也是更加佩服军长那预卜先知的能力。
第五十一章:袁世凯
战斗在还未开始的时候便已经倾向着了结束,这也在王林的预料之中,因为他知道,林泰曾虽然对满清还有些忠,但他绝不是愚忠,能看清大局这才是王林最欣赏他的地方,自从上次京中那些潜伏人员传回来的消息得知,林泰曾以及他的手下们对上次海战那件事情的保密工作做的还是很好的。
尽管已经有些流言慢慢的想着事实靠拢,但这并不影响后局,因为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年,如果王林能够成功吞下整个北洋舰队和北洋陆军的话,那么最快一年,慢则两年,王林便有了彻底反攻大陆的机会。
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没有,而是实力还不够强大到过去就能搞定全中国,充其量也就是几个省而已。
“报告,军长,前线来报说,北洋舰队指挥官林泰曾和陆军指挥官袁世凯来了,目前正在二十七号阵地。”通讯员拿着手中的电报,仔细的念道。
“二十七号阵地?他们倒还挺会找地方,一下子就看到了我最新的防御战术安排。”王林摇头喃喃道。
还好刚列装没多久的火龙一式没让他们拿上阵地,只能在最紧急的情况下才会使用,而目前阵地上摆放的只是马克沁而已,就是这**克沁重机枪,在刚刚列装的时候深的战士们的喜爱,但是在刚一列装火龙一式之后,便被彻底的抛弃了去。不为别的,沉重的重量就不是一款适合长途作战,而且也不适合为远距离作战提供火力支援。
所以火龙一式刚一列装,拿着只比步枪重上一些的火龙一式更是深的战士们的喜爱,因为重量轻巧,可以随时移动作战,而且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对各处进行火力支援。
至于战壕,看了就看了吧,反正这些东西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普及,还好王林这次没在前线拉铁丝网,只是在第一道防线后面十公里处阵地前拉设了铁丝网。单单是这一条铁丝网,王林有信心堵住他们十万人不能前进。
“告诉高成,让他好好给我招待咱们的客人,我这就去二十七号阵地。”王林拍了拍手,兴奋的说道。
终于可以见到历史上的袁世凯和林则徐的胞弟林霈霖的后人了,两个历史名人凑在一起让自己见,这在以后的历史书上会不会出现呢?王林对于想见于袁世凯的期盼特别大,不为别的,王林其实一直将袁世凯视为一个真正的英雄,虽然他在位期间曾经出卖了不少国家利益,但那些都是迫不得已的,清朝刚灭,国家局势很不稳定,急需要一位强有力的人出来统一全国,袁世凯做到了,但他却被冠名窃国大盗,不为别的,只因为他最后成为了一名失败者,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孙文,历史对于他的功绩实在是给予的太高了,这是王林的个人认为,后世起义不断,失败不断,失败之后不是想着如何改变自己的错误,让以后起义的成功率提高几分,而是想着什么时候在起义,每一次的动乱就要死上一些人,而这些人只是他们口中的为革命献身,毫不顾忌他们是自愿还是无辜者受到牵连。
而被视为最最重要的武昌起义,名义上归孙文指挥,但孙文在起义发动之时还在美国,而且他根本不知道这回事,至于广州起义就更别提了,起义的前一天位于香港的指挥部才知道有这回事。试想一个组织纪律涣散,部门臃肿的机构怎么会推翻一个统治了中华数百年之久的满清帝国?
如果不是袁世凯从中帮忙的话,我想他们到死也不可能会成功。满清灭亡之后,原本可以一统中华,埋头发展,因为那段时间正好是欧洲各国局势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