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0 章(1 / 1)

手术直播间 真熊初墨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么?5个小时!”

老陈主任一边说,一边伸出手指,五根手指明晃晃的。

“现在急危重症多,但也不能马虎。前面的情况咱们不知道,可不能听风就是雨,那都是人命!”

骨科医生连连点头,心里叫苦。

但他可不敢说什么,这帮老主任脾气个顶个的暴,只能顺着他的话说。

何况陈主任没说错,越是这种时候,就越是要小心。

护士长恭恭敬敬的带着两人开始转病房,医生都在上面做手术,下面她全权负责。

一个病房里有三张病床,三个患者,加三个志愿者陪护。

“陈主任,这里有三个介入术后的患者,一个是咱们医院刚做完的,现在血压还没完全恢复。另外两个,是蓬溪乡转运过来的,失血性休克已经纠正,离子紊乱很轻,其中一个有股骨干骨折,闭合性的,考虑等择期做手术。”

虽然陈主任不信,但患者的片子和蓬溪乡的病情简介写的很清楚,他越看越是迷惑。

按说都是重度的骨盆骨折患者,后腹膜大血肿看的清清楚楚。但这术后患者的数量,也太多了吧……

蓬溪乡难道进了新的设备?然后华西调人、全国调人,去做手术?要不然不可能一天转运来36名介入术后患者啊。

没等他看完,骨科医生的手机响了起来,上面终于空下来一个手术间。

他连忙说了一声,带着冯旭辉就去了手术室。

之后由护士长陪着,一路看下去。

几乎所有骨盆骨折介入术后患者都摆脱了失血性休克的状态,病情比较单纯的已经苏醒,能简单说上几句话。

奇怪……老陈主任百思不得其解,背着手一路蹒跚离开病房。

693 哪尊大神来了?

不行,得去看看。

老陈主任还没走下楼,心里已经拿定主意。

虽然天已经黑了,虽然余震不断,虽然他已经老了,老到上不了介入手术。

可是他知道,自己不能上手术,还能用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去查缺补漏。

医院太忙了,忙到所有医生都在上面做手术,术后患者只有下来休息的医生看一眼、或者交给来支援的内科大夫来看护的地步。

手术量大到了某种程度,几乎是无间歇的手术都做不完。

这种时候,最容易出错。

无论做什么,只要能做点,都是好的。

瘦小枯干的身影速度越来越快,多年的风湿病、关节炎像是不复存在了一样。

他好像重返少年时光,

即便一腔子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

那又如何?!

下楼,坐上儿子开的车,陈主任道“去蓬溪乡医院。”

“爸,你这是想干啥?”陈主任的儿子不解。

他也是快五十的人了,折腾到现在,周身乏累。而自家老爷子七十多的年纪,真要是折腾出个三长两短,那可怎么办?

虽然看上去硬朗,但老年人该有的毛病基本都不少。

“让你去就去,这么多废话!”老陈主任脾气不好,最近睡不好,加上目睹无数伤员被送到蓉城,情绪激动,更是暴躁。

他儿子无奈,只好发动车子,在夜色之中赶到蓬溪乡。

一路上,老陈主任一直在想蓬溪乡的情况,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已经超出了医学常识的范畴。

又或许华西介入科中层骨干力量拉来一大半的人,在蓬溪乡这个前哨站做急诊手术……并且蓬溪乡医院这一年做了改建……否则的话,根本不可能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送到省院那么多的患者。

就算是这样,那也绝对不可能!

老陈主任最怕的是都忙懵了,错误的汇报伤员病情,最后导致重大集体伤亡。

好不容易救下来的人,要是真要是因为这些疏漏而不治,那可就遗憾了。

老陈主任知道,自己眼睛花了,腿脚也不利索,手还抖,根本上不了手术。

那就去看看,出一份力,尽一份心,要不回家也睡不着。

夜色茫茫,通往蓬溪乡的路上,车流不断。

有救护车,有各路支援的军队、消防官兵,来到蓉城,没有修整,就直接奔赴前线。

虽然余震不断,却没什么能阻碍他们的步伐。

还有很多的私家车、出租车车主,赶奔前线看看自己能做什么。

老陈主任和自己儿子没什么好交流的,他不是医生,很多事情说了他也听不懂。

一路沉默,老主任心事重重。

路上的车很多,人更多,比平时拥挤了无数倍。

但秩序还算好,虽然车流缓慢,却可以一路前行。

来到蓬溪乡,到了乡医院,老陈主任下车,直奔急诊走去。他的儿子要下车扶着他,被他一把推开。

开什么玩笑,扶着去,难道要这里的医生把自己当成病号、伤员么?

自己是来出力的,不是来添麻烦的。

可是蓬溪乡医院的情况让老陈主任有些意外,这里秩序还好,井井有条的,没有想象中的混乱。

在他的想象中,医院的走廊里应该堆满了伤员,医生护士头发乱蓬蓬的,不断换着液体,巡视病房。医院外面,应该哀嚎不断,各种车辆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看到医院的大院里,搭建了一排排临时帐篷,从前线送下来的伤员,严重的直接送到医院里进行抢救。轻伤员则先安置在帐篷里,等待诊疗。

除了帐篷,还整齐有序的排着两排车队。一排比较少,是120急救车。另外一排长龙,是以出租车和私家车为主的志愿者车队。

老陈主任观察了几分钟,发现重伤员被送上120急救车,轻伤员上了志愿者的车队。

这里管理的不错啊,在这种时候,还能井然有序,确实超出了预期。

他把自己儿子撵到志愿者的车队那面,总不能空跑一趟,拉几个轻一点的伤员回去也是好的。

至于自己,老陈主任准备在这儿观察一天。

他没有直接走进医院,而是顺着人流来到接待、分诊从前线下来的伤员的位置。

所有人都在忙着,没人注意到多了一个老人家。

老陈主任静静的看着,每一个伤员,都被缠上一个腕带,上面写有编号,然后有专业的人负责把信息输入电脑。

与此同时,几名看上去就不是蓬溪乡本地医生的医生查体,手写需要做什么检查,就有志愿者送伤员去相应的科室。

而重伤员,则先抢救,输液、采血、检查,能治疗的就地治疗,不能治疗的则抬上等待在外面的120急救车,送到蓉城去。

这里真是不错,他心里很是认可。

老陈主任点了点头,转身走向介入科。

一年前,应蒋主任的邀请,他曾经来过。在整个省里,老陈主任还是有相当高的学术地位的。

他知道介入科在哪,也不用志愿者引导。

找到介入科,他先瞄了一眼。

和一年前比,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