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方向,既不是组装魔镜产品,也不是被媒体炒的大热的量子、光子计算。
而是经典计算机的核心,芯片产业。
魔镜系列的热销,并不能说明他在这上面的努力是成功的。
同样,打包出售魔力公司,也不是说要全面放弃硬件领域。
和阿里的谈判陷入了僵局,也迫使赵子明寻找新的可能性。
对于500亿美金的估值,阿里方认为太高了,魔力飞跃虽然取得了千亿销售额,估值在合理范围内,但自身并没有多少核心技术在手。
现有的魔镜系列作为新一代的计算平台,还略有不足。
另一方面,硬件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太快,魔镜千万销量的优势很难保持两年以上。
到了那时,一旦新品失手,整个公司必将遭受重大危机。
基于多方面的原因,阿里方给出的最终价格是400亿美金,同时要求数字集团提供一年的技术服务,协助他们完成新一代产品研发,以巩固现有销量壁垒。
相比较谷歌给出的条件,阿里就显得太过苛刻,赵子明想了一下,已经指示谈判组暂停接触。
阿里也很有默契的没有多纠缠,对于他们来说,拖的越久越有利。
唯一的竞争对手谷歌,还在跑关系,现在连入局的资格都谈不上。
其他公司要么没实力,要么不感兴趣,企鹅集团就是代表,对vr硬件不怎么关注,一直在软件领域布局。
阿里方是吃准自己这边,有点待价而沽的味道,当然也谈不上卑鄙,商业的事情,本来就是各尽所能、尔虞我诈。
像迪士尼收购皮克斯那样温情脉脉的,在整个人类商业史上都很少见。
在天价收购达成的最后一个小时,乔布斯告诉迪士尼的ceo伊格,他患有癌症,已经活不了几年了,伊格没有趁火打劫,仍旧按照原计划进行。
这只是特例而不是常态。
对于魔力公司能否出手,赵子明本身不是特别在意。
他只是暂时找不到合适的ceo,不想把事情浪费在琐事之中,恰逢谷歌提出收购,考虑了这种可能性,顺便考察了一下,魔力公司在对手眼中的价值。
所以说,不要说魔力降价了,即使不降价,如果其他条件不合适,人员安置、文化融合上达不成协议,他也不会考虑出售。
毕竟一家公司,如同亲手抚养长大的孩子,如果不能确定未来的辉煌,那他是不会拱手相让的。
既然阿里想耍一些手段,或者事实情况确实如此,他也不会为对方考虑太多,
只有暂时搁浅,等待明确的时机。
毕竟涉及到如此巨大的金额,没有几个月乃至半年以上,不会有什么结果。
他不是扎克伯格,几天时间就能谈成一百多亿美金的并购案,在赵子明的性格中,谨慎与冒险并存。
魔力公司带给赵子明最大的收获不是千亿的销售额、近五百亿美金的财富,也不是千万的魔镜销量、颠覆电影行业的新生态,而是对行业的整体把握和深刻洞察。
真正接触到硬件领域,赵子明才发现,之间的认识太过浅薄。
芯片作为现代科技的核心,但凡要处理信息,基本都有芯片,包括通信芯片、服务器芯片、手机芯片、电脑芯片等等,是完全靠烧时间、烧金钱才能有所收获的。
说起来,可能有点惭愧。
当前,国内芯片的总体水平差不多处在刚刚实现零突破的阶段。
芯片的六大核心——硅原料、芯片设计、架构、晶圆加工、封测,以及相关的半导体设备,国内都还处于任重而道远的状态。
实际上,2000年前后,中科院计算所就开始了国产芯片设计研究的道路。
从2002年研发出的最早国产 cpu“龙芯一号”开始(龙芯和汉芯不可混为一谈),龙芯系列处理器芯片就一直对标 intel、amd、ibm 等国际顶级巨头。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中国军用芯片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但因为芯片只是计算机这个非常庞大的复杂系统的核心,没有周边配套设备的跟进,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十分艰辛。
上下游产业链,几乎没有任何掌控在手上。
从硅原料(芯片用的电子级高纯硅)到晶圆厂(官路商途里恪少的产业),从架构到设计、制造,从核心设备(光刻机、蚀刻机)到封测,国内都还处于懵逼的阶段。
因为魔镜的缘故,赵子明也算对整个产业链有了深入了解和思考,越发感受到其中差距,简直让人绝望。
甚至说,已经不单单是烧钱能解决的了。
但是,不烧钱,肯定解决不了。
当然,对于这种局面,国家是不会坐以待毙的。
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在2030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究竟能不能成功,还要靠个人的奋斗。
对于有野心的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一个人的成功,既要靠个人的努力,也要考虑历史的历程。
只有穿透未来的迷雾,才能真正的乘风破浪。把握国家大势,才能如鱼得水。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交换,数字集团从英特尔手中换回荷兰阿斯麦公司的光刻机名额,努力迈出艰辛的一步。
虽然要到2017年才能交付,但是前期的工作,还是要提前做起来。
厂址设计、人员招聘、生产线调试等,一年的时间还真不一定够。
仅仅是“无尘室”的要求,就能花费巨大的心血,因为现在的晶体管实在太小,无尘室里不允许有直径超过0.5微米的颗粒,里面的空气每分钟要过滤10次。
虽然截止到16年4月,国内晶圆厂也不过是两三家,但预计今年年底,将会突破十家,台资和外企疯狂布局大陆,和合资汽车有一拼。
根据赵子明搜集到的信息,大家清一色选择12nm生产线,对于人才的争夺,不可谓不激烈。
数字集团唯一的优势,就在于阿斯麦公司的光刻机。
芯片良品率取决于晶圆厂整体水平,但加工精度完全取决于核心设备“光刻机”。
阿斯麦横扫天下,作为全球唯一的高端光刻机生产商,谁能率先买到货,谁就能率先具备生产工艺。
数字集团也算是提前掌握了一大杀器,对于接下来残酷的市场竞争,有了博弈的本钱。
其他公司只能从日本的尼康和佳能那里进口光刻机,但技术远远不如阿斯麦,虽然谈不上不足为虑,却已经错失不少先机。
但是有了光刻机,并不代表高枕无忧,要知道晶圆厂的核心设备还是蚀刻机、离子注入机。
相比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