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加之沉默寡言,跟同事们的关系原本就不太熟悉亲近,如今变得更加疏远了,哪怕正常工作环节中的交流联系都出现了障碍。
设备当然不是包勤损坏的,照说包勤没有必要心虚,可他就是觉得心虚、终日忐忑不安,心里很没有底。坐在办公室中,他时常出虚汗,精神很紧张,注意力也无法集中。
在这样的状态下,他回家后也连续失眠,简直忍受不了,于是便告诉父母想辞职不干了。父母也很诧异,好不容易安排了这样的好工作,怎么说不想干就不干了呢?追问之下才知道原由,小包每天去上班就像是去承受一场折磨,令他痛苦万分。
父母一琢磨,这不是工作有问题,而是人有病啊!于是他们就帮小包请了病休假把他带到安康医院接受治疗,还特意托人专程找到了辛霜红主任……辛霜红后来不仅把病历资料转过来了,还特意告诉丁齐他做的诊断。
损坏设备的事千真万确并不是小包干的,这就令很多人奇怪了。小包明明没有干坏事,为什么会感到心虚呢?丁齐倒不觉得太奇怪,这世上心虚的往往并不是罪犯,很多并没有做错事的普通人时常也会莫名不安,如果仔细追究,其实都有潜意识的原因。
丁齐看了病历,确认包勤的确是患有神经症。神经症患者往往会感受到持久的痛苦,能体验到内心的冲突,这种冲突已经妨碍到工作和生活,但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但神经症患者还拥有自知力,所谓自知力就是自己能够认识到事实。比如小包,他就很清楚事实是怎么回事,也认为自己没有损坏设备就不应该心虚。是否拥有自知力,是神经症患者与精神病患者的主要区别。
精神症是一种精神障碍,精神障碍与普通的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精神症患者的心理冲突是变形的。所谓变形,简单的理解,就是与正常的逻辑不匹配。
心理冲突分为常形冲突与变形冲突。
常形冲突就是与现实处境直接相关,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比如攻击颜院长的死者家属,你可以说他们有心理问题,但他们是因为失去亲人的痛苦而需要情绪渲泄,或者想敲诈院方以谋求现实利益,这些都属于常形冲突。
可是包勤的心理冲突明显属于变形冲突,一般人可能理解不了,明明事情不是他干的,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辛主任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必定有一个潜伏的心理病因存在,可是他始终没有找到,所以才推荐患者来找丁齐。
包勤第一次来见丁齐,是在父母的陪同下。小包的父母也听说过丁齐的大名,知道丁齐是一位“催眠大师”,所以他们希望丁齐能给小包催眠一下,可能就会把小包的心病给消了。但丁齐自己清楚,简单的催眠不可能治好这位神经症患者。
催眠的本质,还是在不违反对方意愿的前提下去修改某些潜意识。而包勤的病症是心因性的,在没有找到病因的情况下,就算直接下达暗示指令告诉他不要再有这种感觉,这种指令也是无效的,否则催眠岂不成了万能?
所以丁齐第一次并没有给包勤做催眠,只是进行了摄入性会谈,尽量观察与收集材料、建立心册。包勤看上去情绪很低落,非常内向,话很少,几乎没有主动开过口,需要丁齐反复提示他才会详细回答一些问题。
第一次会谈进行了两个小时,结束时丁齐只是给了简单的情绪安抚暗示,并没有给小包“留作业”。但是会谈结束后,丁齐特意又联系了小包的父母,表示有一些情况需要单独咨询他们。
本来在电话里说就可以,可是小包的父母非常重视也非常焦急,又特意跑来了一趟。丁齐是本着尽职的原则这么做的,这次谈话并没有收费。
丁齐问道:“你们的孩子性格不仅非常内向,而且明显有自闭的特征。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种性格特征的?”
小包的父母皆答道:“他从小就是这个脾气,不太爱跟人说话,也不爱跑出去跟人乱耍,就知道闷头学习,成绩很不错……”
丁齐:“他不太可能一生下来就是这样啊!所以我才把你们私下叫来,请你们认认真真的回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的性格出现了这种明显的特征?”
小包的父亲答道:“很小的时候,他其实还是挺活泼的,长大了就变得文静了。仔细想想的话,应该就是从小学高年级到快上初中这段时间。”
小包的母亲则给了一个更准确的答案:“假如这么说的话,应该是十岁吧。从小学四年级到小学五年级这段时间,他突然就像变得懂事了,不再像以前那么调皮了。”
丁齐追问道:“那么在他十岁那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令你们至今还记忆清晰的?”
小包的母亲回忆道:“都十五年了,有很多事记不清了,好像也没什么重大事件,我只记得四年级的期末,他得了境湖市三好学生的奖状……”
其实类似的询问调查,辛主任也做过,在小包的父母这里,丁齐也没有问出更多的线索来。然后丁齐与小包进行了第二次心理会谈,这次他把小包给深度催眠了,并用了时间退行技术。会谈进行了三个多小时,丁齐的体力和精力消耗都非常大,终于找到了病因。
小包十岁那年放暑假,父母还要上班,便告诉他不能到处乱跑淘气。他却跑到街边去爬树捉知了,结果失足从树上掉下来摔伤了。一位路过的小伙子发现了,及时把他送到了医院里,小包的父母也闻讯赶来……
母亲先到的医院,当然要搞清楚孩子是怎么受伤的,她特意问了一句:“你是不是被人骑自行车撞了?”这一句也是随口出来的,因为她单位同事的孩子就曾遇到过这样的事。
结果小包居然点头答道:“嗯,是的!”
就是这个回答,将一件见义勇为的好事,变成了一起肇事伤人事件。救人的小伙子当然不会承认,他声称自己连自行车都没骑。在那个年代,公安部门的天眼系统根本就没有安装,事发地点也没有监控,所以好像也说不清楚。
小包的母亲报警了,警察来了之后做的调解主要就是和稀泥。因为小包的母亲态度很强硬、情绪很激动,最终救人的小伙子自认